姚芳
樂亭大鼓是我國北方的主要曲種之一,發(fā)源于河北省樂亭縣,盛行于冀東廣大地區(qū),在北京、天津、承德及東北三省亦有相當?shù)挠绊?。樂亭大鼓唱詞韻、散相間,說唱并重,具有淺顯易懂、雅俗共賞等多種特點。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分“上”“凡”兩個腔系。莊嚴里兼有優(yōu)美,委婉中包含古樸。板式完備,句式簡練,調式、調性轉換巧妙靈活,剛柔相濟,褒貶兼宜,風趣得體,是鼓曲類中發(fā)展的相當成熟的一種說唱音樂。
起源與發(fā)展
樂亭大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變文,歷經宋、元、明、清諸代的多種說唱形式,其間經過鼓子詞、唱賺、諸宮調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傳承發(fā)展,最終演化而成。最早由變文發(fā)展而出的是鼓子詞,短小而靈活。稍后出現(xiàn)的唱賺又進了一步,不僅篇幅短小,而且已完全拋棄了變文的梵唄之音,采用民歌作為自己的曲調,在諸如唱功、唱法及演出程式上都有了重大的進步和發(fā)展,對于宋代諸宮調等新的藝術形式的形成有著極重要的意義。因為諸宮調承前啟后地運用了兩個以上的宮調,開創(chuàng)了說唱藝術的新紀元,啟迪了清代眾多大鼓藝術的產生。對于這些藝術形式的由來、演化、聯(lián)系及歷史作用,著名文史學家鄭振鐸曾論述說:“我今日所知的最早受到變文影響的,除說話人的講史、小說以外,要算是流行于宋、金、元三代的鼓子詞與諸宮調了。鼓子詞僅見于宋,是小型的變文,是用流行于宋代的詞調來歌唱的,當為士大夫受到變文影響之后的一種典雅的作品。但變文在民間卻流行而成為重要的一種新文體,即諸宮調者是?!?/p>
歷代各種說唱形式是緊密相連、一脈相承的。它們的文學結構大同小異,都以七字句為主。唱賺、諸宮調等發(fā)展了唱腔音樂;元曲、明詞話等則發(fā)展了韻文的句式結構等。元、明間的這一發(fā)展對明、清之際豐富多彩的鼓詞句式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最初的變文經過了唐、宋、元、明各代的不斷繁衍發(fā)展后,在明末清初換身為鼓詞。如果只用民歌作其唱調,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在清代產生了多種帶有地方韻味的說唱形式,各地藝人在本地民歌的基礎上,結合方言韻味,先后創(chuàng)制出了眾多的說唱形式,樂亭大鼓就是其中的一種。樂亭人能歌善舞,喜歡娛樂。加之樂亭方言本身就有著自然的旋律性,字聲帶滑音,語尾長而回旋,說話聽起來像“唱話”,故稍微上韻上板即成曲調,這對于說唱藝人構成新腔異調是一種極佳的條件。
大鼓早先又叫民間說書。清初在樂亭就有多種形式的民間說書,為了標新立異,藝人們爭先創(chuàng)立自己的腔調,形成了百花爭艷、百家爭新的局面。在創(chuàng)新腔的同時,藝人們對伴奏亦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和嘗試,他們發(fā)現(xiàn)三弦不僅音色音量極富變化,表現(xiàn)性強,而且伴奏說唱音樂特別貼切諧和。于是以《清平歌》為基本板腔的一支首先配用了三弦。這一改革試驗獲得了影響深遠的成功。隨即人們都趨而效仿,樂亭大鼓也就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完善而成。為此,馬立元的《中國書詞概論》中道:“清初年,樂亭城內凡自娛好樂之人,最愛唱‘清平歌,同時,鄉(xiāng)村中也流行著散曲之類的小調。后來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而加以改正,使其韻調悅耳動聽,較之舊曲大有不同,于是齊呼之為‘樂亭腔。經過在以后的演唱實踐中不斷地改革提高,約在乾嘉年間,初步形成了樂亭大鼓板腔雛形?!?/p>
樂亭大鼓的發(fā)展與興盛,除了文化藝術本身的歷史條件外,也與樂亭的地理、經濟、文化及語言等外在條件密切相關。樂亭北靠燕山,南臨渤海,素有“冀東糧倉”“魚米之鄉(xiāng)”之譽,加之少受戰(zhàn)亂之擾,從而商業(yè)興隆,有著名的“崔、劉、史、張”四大家族,財力雄厚。良好的經濟基礎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達興旺,也推動了各類藝術的飛躍發(fā)展,樂亭皮影、樂亭大鼓都誕生于此。旺族富戶們多有家養(yǎng)的戲班和說書班子,看皮影戲、聽大鼓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清初被分封于樂亭、號稱“京東第一皇莊”的滿洲正白旗崔家就常年供養(yǎng)著多個劇種的班社。光緒年間,崔佑文帶大鼓藝人溫榮進京為恭親王獻藝,深得王爺?shù)臍g心,遂親自定名為“樂亭大鼓”。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為樂亭大鼓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樂亭大鼓不斷創(chuàng)新,人才輩出,清末民初進入全盛時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樂亭大鼓藝術飛速地向外擴散。至上世紀20年代,樂亭大鼓已在京、津、承德等地得到新的發(fā)展,唱腔音樂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并且涌現(xiàn)出諸如王瑞喜、王佩臣等藝冠京、津名聞全國的藝術大家。
藝術特點
樂亭大鼓的演出形式簡單,演出場所不受限制,大街小巷、樹下門旁、集市廟會、深宅廳堂、茶棚酒肆都可作演出場地,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邊說邊唱。描繪場景,刻畫人物,議論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動作上。
樂亭大鼓所用的鼓,與其他流派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個支架,一只鼓鍵敲擊,但與其他大鼓在敲擊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譜和套路來烘托氣氛。在鄉(xiāng)村演出時,沒開書之前藝人往往得先打一通“鼓套”,既是開場的前奏,同時也招呼聚攏四面八方的聽眾。如果“鼓套”打得好,首先就吸引住了觀眾,所以有的藝人打“鼓套”就能有四五種打法。
樂亭大鼓用的板是兩片月牙形的銅板,名叫“梨花板”,實際上是“犁鏵板”的諧音。最初唱大鼓用的是木板,道光年間樂亭藝人溫榮受犁鏵敲擊起來比較響亮的啟發(fā),用犁鏵片磨制了一副鐵板,演出時更加悅耳,深受聽眾的歡迎,從此鐵板便取代了木板,因此溫榮也被人們稱為“溫鐵板”?,F(xiàn)在大鼓所用的板是銅制的,音色更好,外形更美觀。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員掌握節(jié)奏的作用,而且也隨劇情變化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樂亭大鼓板式豐富。最初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4類,現(xiàn)已增至30多個。
在《清平歌》最早配用三弦伴奏后,三弦就一直是樂亭大鼓的主要伴奏樂器。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兩種。樂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桿長,共鳴箱大,發(fā)音響亮,音色厚實,傳響較遠。用三弦伴奏能緊貼演員的發(fā)聲,使音樂與演唱更能融為一體。演員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時依據(jù)固定曲牌的旋律。前奏、間奏無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員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發(fā)揮,使上下唱腔更好地銜接起來。
樂亭大鼓的唱腔在大鼓藝人們不斷地吸收改進、豐富與提高下最終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體系。要求字正、腔圓、韻足、味濃,氣氛真實、氣口得當、鼓板合宜。各種唱腔的甩腔繁多,各有特色。喜、怒、哀、怨、贊、頌、諷、譽等情調各設其腔,來表現(xiàn)不同的場景、意境、情感和情緒。
清代中后期樂亭幫會盛行,諸如慶典、許愿之類的活動相當頻繁,說書人幾乎是日日有場,時時可聞,使這一時期的大鼓藝人的才智得到了空前的發(fā)揮與體現(xiàn),發(fā)展至此的樂亭大鼓已是人才濟濟。在眾多的藝術家之中,能夠獨樹一幟且最有名氣的有九家,他們是:陳活埋、齊禎、王恩鴻、陳俊山、翟子芳、商秀安、田紫陽、張國璽、呂占山。他們當時的曲調已有二三十個,但被行內外傳唱肯定的有十八種,各種唱腔的甩腔繁多,各有特色。時人總結概括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 九腔十八調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雙板、緊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涼調、撤單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螞咋蹬腳等。演員在演唱中,根據(jù)劇情變化靈活運用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運用在鼓句上??傊?,唱腔優(yōu)美、豐富是樂亭大鼓的一大特點。
樂亭大鼓的又一個特點是說唱兼而有之,唱是九腔十八調;說就如同其他劇種的賓白,更與評書相似,包括詩、詞、贊、賦,是一種輔助唱腔的文體,主要出現(xiàn)于長篇劇目之中,起著總結、概括、啟示、形容和充實故事梗概的作用。唱詞為韻文,賓白為散文,唱詞結構以七字句、十字句為基本格式,也可增加虛詞襯字,或將十字句劃分為“三、三、四”句式,有的還采用“疊句”唱法。樂亭大鼓的賓白,全部使用樂亭的地方語言,如果不說樂亭話就缺乏了樂亭大鼓的韻味。所以外地人學唱樂亭大鼓,都拜樂亭藝人為師,先學樂亭話。這在樂亭大鼓藝人收徒中叫“正口”,就是糾正原來的發(fā)音和聲調,使其與樂亭地方話相一致。
樂亭大鼓的劇目很多,有傳統(tǒng)劇目,有現(xiàn)代劇目;有長篇、中篇和短篇。還有一種微型劇目,樂亭大鼓叫書帽兒,長則十幾分鐘,短則幾分鐘。長篇大鼓能連續(xù)說唱一兩個月,中篇能說唱十天八天,短篇則說唱一個晚上,約兩個小時。樂亭大鼓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曲(書)目有300多個,現(xiàn)在保存下來和有據(jù)可查的中長篇書詞有200多部,短篇和書帽就更多了。長篇的傳統(tǒng)劇有《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等,中篇傳統(tǒng)劇有《瓦崗寨》《回杯記》《呼延慶》等。這些書詞的來源有的是把流行于其他曲種中的優(yōu)秀曲詞和盤移植過來;有的是把流行于其他劇種中的優(yōu)秀劇目加以改編或擷摘;也有的是藝人親自動手或請人幫忙創(chuàng)作編寫出來的,特別是一些難入仕途的舉人、秀才參與鼓詞的創(chuàng)作,極大地提高了樂亭大鼓的藝術水平。長篇的現(xiàn)代劇目主要有《烈火金剛》《桐柏英雄》《平原槍聲》等,中篇的現(xiàn)代劇目有《奪印》《火燒中家潭》等。這些劇目大多是根據(jù)古代現(xiàn)代文學作品由作者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更多融入了樂亭的地方語言,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劇目。
鼓詞在樂亭大鼓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變文中以七字句為主的韻文部分,在樂亭大鼓中逐步發(fā)展成了三、五、十以至數(shù)十字的句式。甚至為唱腔音樂的專板換曲亦已形成了熟練的技法。
新中國成立后,曾經一度蕭條的樂亭大鼓重又煥發(fā)了勃勃生機,以靳文然為代表的大鼓藝術家全面繼承和發(fā)展了大鼓藝術。他們在整理老的傳統(tǒng)劇目基礎上,開發(fā)創(chuàng)新劇目,使題材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群眾。從評劇、皮影等其他優(yōu)秀曲種中汲取精華,不斷豐富和完善大鼓的唱腔。在演出形式、伴奏形式等幾方面大膽創(chuàng)新,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使樂亭大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2003年,樂亭縣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2006年6月,樂亭大鼓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者單位:唐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