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純
[摘 要]由于長年遠離父母,農村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在留守兒童中開展讀書活動,能夠促使他們的心智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公共圖書館應該走近農村留守兒童,開展面向他們的讀書活動,并主動向他們推薦圖書,做好導讀工作,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作出貢獻。
[關鍵詞]讀書活動;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公共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2-0008-03
近年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由此也產生了農村兒童“留守”現象。留守兒童由于在成長過程中親子溝通中斷、親子互動缺失,導致他們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為障礙。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干預,保證他們能夠健康成長,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
1 留守兒童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阜陽市是勞務輸出大市,每年外出打工的農民達200多萬人。2011年上半年,筆者對阜陽市潁東區(qū)部分鄉(xiāng)鎮(zhèn)的中小學進行了走訪。通過調查,發(fā)現在這些學校中,留守兒童人數已達在校學生總數的60%左右。這些孩子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享受家庭的溫暖,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1)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一般與監(jiān)護人關系較父母疏遠,當遇到麻煩事時,往往不敢或不愿對監(jiān)護人傾訴,因而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會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2)自卑閉鎖。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由于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缺失,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棄。3)寂寞空虛。留守兒童又被稱為“空巢兒童”,父母長期不在家,孩子大都覺得家庭空落落的,心理上感到無依無靠,進而產生心理躁動和抑郁問題。4)易產生敵對情緒。留守兒童在與人交往時,往往充滿警惕甚至敵意,總擔心別人會欺負自己,對教師、監(jiān)護人及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有較強的逆反心理。5)怨恨父母。有些孩子對父母外出打工不理解,常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后都會或輕或重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一般來說,年齡越小表現越明顯,女孩比男孩明顯[1]。
2 在留守兒童中開展讀書活動的意義
有位哲人曾說:自古以來,好書總是人們最好的朋友,是最有耐心、令人愉快的良伴。好書能引導我們生活在一個最美好的社會里,讓我們置身于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心靈之中,瞻仰他們的風采,聆聽他們的言論,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吸取他們的經驗,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融入他們匠心獨運的優(yōu)美意境之中,一生受用不盡。好書還可以使我們超越自己的生活,進入更廣闊的世界。普希金的小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多像是一位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長者在安慰、開導人!而朗費羅的名作《生之禮贊》則能給人以重新振作的勇氣和力量:“我們注定的道路或目標,不是享樂,也不是悲嘆;而是行動,是每個明朝,看我們比今天走得更遠?!瓱o論有什么命運,不要灰心,積極起來;不斷地進取,不斷前進,要學會勞作,學會等待”。由此看來,閱讀并不僅是對文字符號的理解,也是一種心理體驗,能產生知、情、意等心理反應,使讀者和作品感情內涵相互融合而引起共鳴,從而產生美的享受和崇高的情感,改變自我認知,改進處世態(tài)度。鑒于此,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在兩會上建議國家設立“閱讀節(jié)”,他認為:沒有閱讀就沒有精神的發(fā)育,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整體的閱讀水平。而孩子的閱讀情況,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未來的閱讀水準。
留守兒童在全社會同齡兒童中處于弱勢地位,他們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卻無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關愛,過早地體會了生活的辛酸和壓力,面臨著身心健康、接受教育等多方面的隱憂,其現狀和前景都不容樂觀,如不及時解決,他們的弱勢地位將會持續(xù)下去,不僅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甚至還會影響他們的后代,這無論是對國家、社會還是對其家庭都是極大的不幸,也必然會影響到城鄉(xiāng)教育的協(xié)調發(fā)展乃至全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和終身教育的場所,社會教育是其最基本的職能,這就決定了圖書館在改善弱勢群體文化生態(tài)中必將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國際圖聯(lián)已設立“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部”(Section for Libraries Serving Disadvantaged Persons,簡稱SLSDP),專門為利用圖書館有困難的人群服務。圖書館應通過組織群體活動,吸引留守兒童,培養(yǎng)他們熱心參與活動、樂于與人合作、甘于奉獻的良好品質,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基本關系,從而緩解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學會溝通交流,學會關愛他人。另外,圖書館擁有豐富多彩的文獻資源和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通過精心組織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各類圖書和音像資料供他們閱讀和學習,可以幫他們開啟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讓他們了解到許多從課本中沒有學到的知識[2]。
3 開展讀書活動,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措施
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緊密配合,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沒有成熟的做法可循。圖書館應利用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在進行知識教育、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進行心理干預,或許能為農村留守兒童打開一片新的天地,從而為他們的心理成熟和健康成長提供一定的保障。
3.1 走近留守兒童
圖書館只有走近留守兒童,了解他們的閱讀需求,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梢栽谵r村中小學或村委會設立服務點(有的地方可以設在鄉(xiāng)鎮(zhèn)圖書室或農家書屋),并定期更換圖書。有條件的圖書館可設立流動汽車圖書站,定期向留守兒童征集圖書需求信息,并及時配送圖書。這樣一方面可以節(jié)約留守兒童的時間和交通費用,為他們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圖書館的上門服務拉近與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利于他們接受圖書館的服務。
3.2 開展面向留守兒童的讀書活動
圖書館可與農村中小學或鄉(xiāng)鎮(zhèn)政府、村委會聯(lián)合舉辦各種針對留守兒童的讀書活動,如舉辦讀書節(jié)、讀書征文比賽、知識競賽、講故事比賽等,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和寫作熱情,增強留守兒童參與活動的欲望和信心,還可以組織“手拉手讀書活動”,采用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生讀書的模式進行讀書傳遞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讀書的過程中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學會了關心、幫助他人。例如,近幾年阜陽市圖書館和本市幾所農村中小學聯(lián)合舉辦了“迎國慶詩歌朗誦比賽”,圖書館提供獎品并派人參與評比,雖然獎品微不足道,但孩子們卻踴躍參加,這些活動使孩子們既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又提高了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激發(fā)了他們的讀書熱情。2009年4月,為迎接第十四個“世界讀書日”,阜陽市圖書館聯(lián)合阜陽義工舉辦了主題為“讓書香溢滿校園,讓心靈徜徉書?!钡幕顒樱瑘D書館向潁泉區(qū)徐莊小學贈送了1 500本書刊,并召集該校部分師生召開了座談會,還發(fā)放并回收了“農村中小學師生閱讀狀況問卷調查表”100份。通過問卷調查和農村學校師生的零距離交流,傾聽他們(特別是留守兒童)關于閱讀需求的心聲。這個活動既擴大了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又使圖書館搜集到了第一手資料,為以后開展農村圖書館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3.3 主動向留守兒童推薦好書,做好導讀工作
公共圖書館應該在采訪文獻時充分考慮到留守兒童的需求,并通過各種活動把好書主動推薦給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留守兒童涉世不深,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比較膚淺,加之心理敏感脆弱,容易走極端,所以在挑選圖書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圖書館可以參考教育部推薦的“小學生必讀書目”和“中學生必讀書目”及其他有關書目,最重要的是要進行實地調查,特別是要聽取留守兒童及教師、監(jiān)護人的意見,還要考慮到各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針對不同年齡段進行推薦。一般而言,1—6年級兒童喜歡借閱拼音版童話、寓言、中外少年版名著、卡通畫類讀物和各類范文選;7—9年級兒童喜歡借閱名人傳記、中外名著、歷史和科普讀物等。
在導讀方面,“蒲公英鄉(xiāng)村圖書館”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鑒。2006年,中國留學生杜可名和玄偉劍在美國密歇根州注冊了“愛心傳遞慈善基金會(PLCF)”,以“愛心傳遞”為理念,鼓勵受幫助的孩子在獲得愛的同時學會向他人施以愛心。2008年,基金會開始致力于幫助中國貧困地區(qū)創(chuàng)建優(yōu)質的“蒲公英鄉(xiāng)村圖書館”,如目前在阜陽已經建立的三所小學圖書館——臨泉縣的姜寨鎮(zhèn)王樓小學圖書館、老集鎮(zhèn)趙莊小學圖書館和阜南縣城郊鄉(xiāng)李坑小學圖書館。基金會不僅捐贈圖書和設備,還招募志愿者,對受助地區(qū)的孩子進行閱讀引導。他們認為“一個美好的圖書館,比擁有好看的圖書更重要的是,還‘必須包括一群愛孩子、愛閱讀的人。因為孩子,特別是長期缺乏閱讀體驗的鄉(xiāng)村孩子,并不天然和書發(fā)生親近的關系,需要有人領著鄉(xiāng)村的老師們和孩子們走進豐富閱讀的大門,幫助他們搭建鄉(xiāng)村生活和圖書之間的橋梁,搭建圖書和他們以前不能看到的世界之間的橋梁,搭建圖書和他們的幻想、他們的心靈之間的橋梁……”[3]。
據全國婦聯(lián)統(tǒng)計,全國留守兒童的人數已達5 800萬,占全部農村兒童總數的28.29%,且仍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其中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人數超過4 000萬,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4]因此,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保證其身心健康,是關系我們國家未來的一件大事,應該引起全社會足夠的重視。公共圖書館作為面向社會大眾的信息傳播和知識教育機構,應該在其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 燕.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干預策略研究[EB/OL].[2011-01-03].http://www.yzjy.gov.cn/info,jsp?aid=58236.
[2] 楊 婭.高校圖書館在農村留守學生“補償教育”中的作用[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0(11):191—193.
[3] 愛心傳遞慈善基金會.蒲公英鄉(xiāng)村圖書館——帶著鄉(xiāng)村的孩子們讀書去[EB/OL].[2011-01-02].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293966.
[4] 郭 嘉,謝曉怡.留守兒童:期許不再孤單[N].人民日報,2010-12-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