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素紅
朗讀是把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基本功,它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chuàng)作。從教學效果來看,朗讀能加強學生的語感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那么,如何上好小學生的朗讀課?
一、正確認讀,養(yǎng)成習慣
在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宋代的朱熹曾對此提出過嚴格的要求:“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是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記?!币虼?,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時,就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自己反復朗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這樣就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
二、熟練朗讀,掌握節(jié)奏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谧x準字音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語言連貫、節(jié)奏分明、語速適中,語讀清晰。通過反復的朗讀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然后準備一個語段,讓不同的學生來讀,比較其不同。熟練朗讀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確朗讀的桎梏,由單個的文字換位到整篇的文章。在詩詞教學中,常常感覺開頭難讀,所以往往是為了讀而讀,不能盡快進入意境,讀起來生硬造作。這就會加大讀的次數(shù)。朗讀量的加大,必定會引起質(zhì)的變化,即對隱藏在文字背后精義的理解以及以后對其它文字的理解。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可以在學生預習之后,教師再幫他們標出重音和節(jié)奏,然后讓學生分組試讀,大聲朗讀,在反復朗讀中逐漸掌握節(jié)奏,演繹抑揚頓挫的和諧美的音韻。一篇詩詞的含義,就會在學生反復地、大聲地朗讀中浮現(xiàn)于學生的腦際,成誦于學生的嘴邊,就自然會與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個人的聯(lián)想與想象聯(lián)系起來,就會讓學生思維活躍,慢慢悟其真義。
三、感情朗讀,體驗情境
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準了字句,掌握了音節(jié),熟練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神氣”,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chǎn)生共鳴,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學、文章上升到文學,上升到對文化的品味、鑒賞的層次。這也就是小學語文課本讀定例話中要求學生試著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p>
小學的生活面比較狹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在那么多的文字所描繪的場景中領悟到作者所能表達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引導他們?nèi)ダ首x呢?
一篇文章,在熟讀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思索,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的感受。我們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語言文字背后總包含著豐富的意象。而這種意象又聯(lián)系著文章的神氣——含蓄的感情,唯有讀者用心去讀,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能把這些文字轉(zhuǎn)化為自己想象中的畫面。如在讀“山”,便會想到山之巍峨雄壯,在讀“?!睍r,便會想到海之博大深邃。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能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自由朗讀,才能夠縮短時空距離,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激起學生體驗、對話的欲望。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真情實感地朗讀,使人物的姿態(tài)、衣著漸漸地鮮活起來,使語言與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學生通過動情地朗讀,激情的背誦、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也就顯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用心、用情去讀,這種情境就會讓學生永難忘記,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會讓學生長久記憶。
(責任編輯付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