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瑛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朗讀。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積累并逐步學會欣賞,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育已成了諸多語文教師的自覺行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的訓練,掌握文章的語言,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從中理會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旨,達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并讓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產(chǎn)生悟性,在悟性的層面上開發(fā)靈性,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
一、創(chuàng)設情境,范讀促悟
朗讀是一種用富有個性化的聲音來表達文章內容的過程。指導朗讀,如果過分重視技巧,勢必只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統(tǒng)一的而不帶個人感悟的聲音。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坝懈星椤笔抢首x要求的重、難點。學生只有進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發(fā),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點。
二、以讀促悟,重點深究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講是為學生的讀服務的,就是指導學生讀通、讀懂、會讀。離開指導學生讀書這個目標,講的再動聽,也不能說是成功的,在講與讀的關系上,應該是以讀為主,以講為輔。學生對詞句的理解:當然離不開教師的點撥和必要的講解,但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詞句所在段,篇的含義,真正體會到詞語運用的準確,句式的優(yōu)美,篇章的嚴謹,不讀或不反復多次地讀,是不可能領會到的?!兑国L的歌聲》一文,夜鶯的歌聲是課文的一條線,抓住夜鶯歌聲的句子展開教學,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導學生以讀為主,以讀促悟,重點深究夜鶯歌聲的含義。教師可從以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深究。
1.自問自答,理解歌聲。學習課文第二段,讓學生繼續(xù)找出描寫夜鶯歌聲的句子。教師出示:“小孩有時侯學夜鶯唱,有時侯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著路旁的樹枝,有時侯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苯處煷竽懙胤牛龑W生自問自答,同桌練習一個問一個答,擴大了訓練面,人人都得到了訓練的機會,學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礎上,教師充當向導的角色,引領學生比較:
“他好像把身邊的軍官完全忘了。
“他把身邊的軍官完全忘了?!?/p>
這兩句話意思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2.比較異同,破譯歌聲。學習課文第三段,學生繼續(xù)找出描寫夜鶯歌聲的句子。四人小組討論歌聲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譯歌聲的含義。結合語境,讓學生探究既然那歌聲已經(jīng)沒有什么新鮮的意思了,為什么夜鶯還是興致勃勃地唱著?通過朗讀,學生感悟出小夜鶯為了不引起敵人懷疑,發(fā)出信號后仍繼續(xù)唱歌,同時也表達他臨戰(zhàn)前的興奮。
3.探究尋根,深挖歌聲。齊讀課文第五段中描寫夜鶯歌聲的句子,教師出示:“從孩子的嘴里飛出宛轉的夜鶯的歌聲。那歌聲即使是聽慣了鳥叫的人也覺察不出跟真夜鶯的有什么兩樣?!眴枌W生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探究尋根,表面贊揚宛轉的歌聲,實質頌揚小夜鶯勇敢、機智又熱愛祖國的品質,悟出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深意,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三、以讀引說,遷移運用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币宰x引說,遷移運用我認為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一個好途徑。《夜鶯的歌聲》一文以濃重的筆墨譜寫小夜鶯引誘敵人進入游擊隊的伏擊圈,而對游擊隊員的描寫則著墨極少,這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教師可設計這樣的訓練題練說:“戰(zhàn)斗勝利了,幾個游擊隊員圍著小夜鶯?!?/p>
教師抓住這一語言“空白”,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所描繪的語言情境之中,去朗讀,去感受,去想象,貼近書中的人物,與他們一同分享勝利的喜悅,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水到渠成地稱贊了小夜鶯,在語感訓練中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熟讀成誦,增強語感
朗讀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情感的有效手段。讀得瑯瑯上口,熟讀成誦,運用時就能脫口而出。背誦是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許多人對背誦不以為然,以為這是死記硬背,這是一種誤解,小學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在學習語文時,盡量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多背一些。在以讀促悟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讀的訓練,讓學生從初步感知課文的讀,到理解地讀,再到品味地讀,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讀出來,達到葉圣陶所說的“美讀”境界。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必將會有顯著的提高。
(責任編輯賀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