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生
摘要初中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也是一門令同學們愛恨交加的“釘子”學科。學不好,我認為還是方法不對。只要我們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就不怕有過不了的溝溝坎坎。語文課堂教學中“三前移”(“預習前移,信息反饋前移,輔導前移”)教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三前移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0-0035-02
語文學科不僅僅是工具學科,而且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素養(yǎng)、社會的責任感、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效率,必須采用多種模式結構,克服單一化、僵化的傾向。模式更需要推陳出新,因人而異,因課制宜。優(yōu)秀教師總是既采用一定的教學模式,同時又不拘泥于模式,我嘗試了“預習前移,信息反饋前移,輔導前移”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預習前移
預習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預習對于掃清文字障礙,理解文章內容,突破難點,配合教學,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預習一般是在課外進行,學生是否認真地預習了功課,難以保證,因而也就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對學生預習的指導作用。有人認為預習很簡單,無非是讓學生先看看書,再劃劃小節(jié),要不然就是抄生字詞,這是很偏頗的。即使是有的學生做了預習,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是對課文作一般性的了解,并不嚴格要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主動、積極地獲得知識和技能,發(fā)展自己的認知能力。
在預習中多數學生的主導思想還是依賴教師解決問題,而不相信自己能夠學懂,學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沒有從根本上使學生擺脫“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教者很難能針對不同的文體閱讀,寫作要求,在預習方法上給予指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妨來個教師輔導下的“預習”、學生互助中“預習”,這里預習就促使了一些基礎差的學生,有依賴思想的學生,在教師督促下、在同學互助下讓其學習自覺性和能力得到提高,自己也能解決學習中可能碰到的難題。其信心被課堂的預習調動起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點燃,教師在輔導后“教”,更容易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就更有針對性,在這教與學之間,主導和主體沒有變,但即使是學困生也能這里找到學習感覺,使學習成績得到提升。
二、信息反饋前移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斷輸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間不停地進行反饋。教師從反饋信息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模式;學生也從反饋信息中了解對的知識掌握程度。如果教師能把握有利時機,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實施最切合實際的教學模式,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師經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后,學生掌握有多少,弱點在哪里,學生的書面練習是一個重要的反饋信息。教師傳入信息的途徑是通過作業(yè)布置顯示出來的,經過批改,才能了解學生信息掌握的程度。在作業(yè)批改中又要高度注意那些錯誤信息和遺漏信息,只有這樣才對教學過程中信息輸入效果有一個比較精確的了解。當代教學中特別是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書面練習很多都安排到課外去了,這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就從及時獲取課堂反饋信息角度來看,也是不科學的。因此,我們不妨把信息反饋工作前移,放在課堂上來。
當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書面練習時,教師的巡回指導和學生討論互助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教師盡管也注意經常布置一定量的課堂練習,但他們所要得到的反饋信息,往往一兩天后在批改作業(yè)時才能獲取,而作文練習就更要推遲一個星期了。因反饋信息來得遲,所以教師對課堂上的不足不能及時補充,課堂教學自然也就被動多了。根據心理學的有關實驗表明:及時反饋的教學效果,要大大優(yōu)于隔日反饋,很多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是因為教師忽視了課堂反饋,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偏差并進行矯正和補救,給以后的學習造成了困難。及時地獲取課堂反饋信息,把信息反饋工作前移,在課堂上解決的模式,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三、輔導前移
從教學角度看,一個教師在其教育活動中可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以下三種教學方式:注重管理、注重指導和注重輔導。我們應提倡的是第三種,即作出相對注重輔導的抉擇。以“輔導”為主,旨在把教師的作用從直接傳遞知識與文化價值觀念變成從旁助受教育者學習知識與形成價值觀念的自主活動,并在這一過程中使他律的管理變成自律的管理。這樣,既提高了受教育者自主活動在教育過程的地位,同時也不排斥教育者的指導,賦予教師以“輔導”的角色。
通過預習前移,信息反饋前移,自然而然,對學生的輔導也就前移了。在課堂上對學生預習進行輔導,輔導學生的預習思維,輔導他們的思想導向,不是單純的看看書,翻翻字典,掃除閱讀障礙了。“教是為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輔導介入到學生的預習、課堂練習、互助學習、課堂討論中去,提前介入,輔導前移,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不會產生碰到問題就停止、碰到問題就放棄的念頭,而是愉悅地跟著教師的思路一路走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肩上的擔子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因為教師不但要具備一般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較高的教學機智;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還要目中有“人”,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以誘導他們去回味自己的思維過程。
通過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三前移”模式嘗試,縮小了學困生與優(yōu)秀生的成績差距,認真學習的學生人數面積擴大了,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完成教學任務。
教必有法,教無定法。模式的創(chuàng)造是需要的,作為一種相對穩(wěn)定和具有范式的意義的教學結構,它有利于人們把握和運用,從而改進教學,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黎氏法.異步教育學[M].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4).
[2]徐林祥,張悅群.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
(責任編輯賀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