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高峰 王金水 王志青
小麥全蝕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種根部病害,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是河南省補充檢疫對象,小麥全蝕病自2002年在內黃縣首次發(fā)現(xiàn),2009年達到侵染高峰,發(fā)生面積8.8萬畝。
一、癥狀特征
1分蘗期
地上部無明顯癥狀,病原菌主要侵染種子根、地下莖,使之變黑腐爛,部分次生根也受害,重病苗基部葉片黃化,心葉內卷,分蘗減少,嚴重時造成麥苗連片死亡。
2拔節(jié)期
病株返青遲緩、矮小、稀疏、分蘗少、生長衰弱、葉片自下向上變黃,似干旱、缺肥。拔出觀察植株種子根、次生根大部變黑,橫剖病根,根軸變黑,在莖基部表面和葉鞘內側,生有較明顯灰黑色菌絲層。重病植株的種子根和部分次生根變黑,造成無效分蘗增加或枯死。
3抽穗灌漿期
此時病株癥狀最明顯,病株成簇或點片出現(xiàn)特有的早枯白穗,或病株矮小、穗數(shù)減少、穗粒癟、千粒重降低。在潮濕麥田中,莖基部表面布滿條點狀黑斑(黑色菌絲鞘)形成黑腳,是病菌外生菌絲在莖基部表面形成的一層菌絲鞘,向黑膏藥一樣,這一典型癥狀是區(qū)別于其他小麥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在土壤干燥的情況下,多不形成黑腳癥狀,也不產(chǎn)生子囊殼,故黑膏藥不明顯。
二、侵染循環(huán)
1土壤傳病
全蝕病菌集中分布在病株根部及莖基部距地面15厘米范圍內,小麥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遺留在田間,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積累,病情日趨加重。土壤中病殘數(shù)量越多,土壤傳病力越烈。病害在田間開始往往成簇成片發(fā)生,隨著農事操作,如耕地、流水、風的攜帶,使病原菌反復傳播。反復侵染,致使病害由點到面、由少到多地發(fā)展起來。
2糞肥傳病
內黃縣小麥全部使用大型收割機收割,收割后麥秸大部分都遺留在田間,麥秸中都夾雜著病根、莖稈等病殘體,將帶病秸稈直接還田或不經(jīng)過高溫發(fā)酵漚制土糞,均不能殺死病菌,而只能把大量病菌帶入田間,污染無病地塊,導致病害蔓延。
3種子傳病
病株種子內部不帶菌、不傳病,所謂種子傳病是種子間混有病殘體,由種子攜帶病殘體而傳病。收獲后的麥種,經(jīng)過精選,夾帶的殘體數(shù)量很少,播種后對麥株根部危害很輕,因此,單靠種子夾帶的殘屑傳病,在1-2年內,田間不易發(fā)現(xiàn)病株。
三、影響因素
1耕作制度由于小麥全蝕病病菌主要來源于土壤,同時對寄主植物有強烈的依賴性,因此種植制度對病害的影響至關重要。內黃縣長期實行小麥一玉米一小麥輪作的種植制度,有利病原菌的積累,隨著病原菌數(shù)量的增加,病害也逐年加重。同時,由于長期種植單一模式,土壤養(yǎng)分、理化性狀、微生物群落也相應的在緩慢變化,為病菌的發(fā)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有利病害的發(fā)生。
2土壤營養(yǎng)
土壤中的磷素、氮素等營養(yǎng)素缺乏和配比失調,是全蝕病為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小麥生長在氮、磷、鉀肥充足的土壤中,次生根的長度、根數(shù)及根重均明顯增加,植株抵抗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復生長的能力均明顯提高,從而病情減輕;增施有機肥也可全面營養(yǎng),增強小麥的抗病能力,還可改良土壤理化特性,促進土壤微生物間的競爭性,可以減少病原菌數(shù)量和抑制其生長。
3感病寄主
小麥全蝕病病菌屬弱寄生菌,具有兼性寄主的特點。寄主存活時,病菌活躍地生長,寄主收獲后,病菌則賴以病殘體轉入腐生生活,這樣對自然選擇作用就沒有專性寄生菌反應那樣強烈。同時,它寄主廣泛,因此不易找到抗源。由于感病寄主的廣泛存在,為全蝕病菌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加上許多地區(qū)由于種植制度的調整壓縮了非寄主作物。
4氣候條件
全蝕病發(fā)生為害程度與氣候條件關系很大。經(jīng)過近幾年的觀察,我縣小麥早播發(fā)病重,全蝕病菌侵染麥苗根系的適宜溫度是12~19℃。隨著播種期的推遲,土壤溫度逐日下降,縮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適期遲播病情減輕。
5深翻土地
深翻整地可加深土層,改善土壤通氣性,調整土壤中空氣與水分的關系,為有益微生物活動提供有利條件,從而提高小麥抗性和促進病殘體分解,并可將O~20cm土層中有效病菌壓至底層,使小麥根系減輕受害,故可壓低病情。
四、防治方法
1加強植物檢疫
控制和避免從病區(qū)大量引種。如確需調出良種,要選無病地塊留種,單收單打,風選楊凈,嚴防種子間夾帶病殘體傳病。
2農業(yè)措施
要做到病地麥粒不做種,麥糠不漚糞,嚴防病菌擴散。大輪作;病地每2-3年定期停種小麥,改種蔬菜、棉花、油菜等。小換茬;小麥收獲后,復種一季夏甘薯、伏花生、夏大豆、高梁等非寄主作物。增施有機肥、磷肥適期晚播等措施,能收到明顯的防病、增產(chǎn)效果。
3化學防治
3.1土壤處理
播種前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每667m2/千克加細土50千克,均勻撒施進行土壤處理(下茬作物避免種植花生,因三唑酮對花生芽率有一定影響)。
3.2藥劑拌種
12.5%全蝕凈或2%立克秀或2.5%適樂時20毫升拌麥種10千克。
3.3藥劑灌根
小麥返青期,用15%三唑酮每667m2/0.5公斤,兌水150-200千克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