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蘭
摘要: 多媒體電教手段的廣泛應用,給教學帶來了廣闊的前景。作為思想性和藝術性極強的語文學科,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輔助教學,更有利于幫助學生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豐富的情感蘊籍。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字句凝練,意境深遠。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電教手段,能把高度凝練的詩詞語言直觀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領會古詩詞的意境,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古詩文教學
現(xiàn)在的課堂,學生活動的容量加大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能力增強了,上課敢說愛說、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多了。語文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多媒體輔助教學功不可沒。近幾年來,在語文教學中,我不斷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將多媒體應用于課堂教學,顯著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此,謹以古詩文閱讀教學為切入點,就多媒體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的優(yōu)點——尤其是多媒體視聽語言對古詩文閱讀教學所產生的優(yōu)化效果等方面談一些體會和認識。
一、再現(xiàn)“詩畫”激發(fā)興趣
對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古詩文,教師比較好教些。但是對于敘事詩,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不夠的,那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往往效果不好,學生學起來感覺無趣。但是通過課件動畫再現(xiàn)出來,使課件變得具體可見,教學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網絡中的信息資源,調用素材庫中現(xiàn)存的資料(有影片、音樂、錄音、動畫、圖片等),解決教學難點。比如我在執(zhí)教杜甫的《石壕吏》時,就詩中所寫故事、所描場景動手制作了一個再現(xiàn)當時官吏捉人的動畫。觀看后再讓他們結合詩的內容和人物的性格及作者所流露的感情進行模仿表演,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學生主動地理解字詞句,認真領會課文內容,對表演者進行積極的評價,發(fā)現(xiàn)了作者行文的巧妙,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擴容信息,提高效率
與常規(guī)手段相比,多媒體技術可以加大課時容量,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比如我在講酈道元的《三峽》時,課前用大量的時間準備了一些課件,課堂上只要點擊鼠標,就能在短時間里使學生看到清晰的畫面,從而節(jié)約了板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一節(jié)課中,我既完成了詩句的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學生進行了作者簡介、詩句評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也使學生對作家、作品、詩歌的風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借助多媒體還可以有效地拓展閱讀的外延,這一作用我們不能忽視。所謂外延,就是多媒體除能極大地促進課堂教學外,還能夠將學生的閱讀帶到課堂之外。比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八年級第五單元的古詩文時,除了重視以朗讀來體會詩文情感和主旨的引導和訓練,還安排了幾次以古詩文“朗讀·欣賞·品味”為主題的活動。學生自愿報名,成立了幾個活動小組,評委由組織者擔任?;顒拥膬热菔牵航o定一首古詩詞或者一個文質兼美的文言文片段,幾個競賽小組分別推薦一名學生朗誦,然后播放活動前準備好的名人范讀影像,最后學生點評、打分。我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多媒體有利的輔助條件,以朗讀為契機,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閱讀的興趣和習慣,給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事實證明,我的設想是可行可取的,但這可行可取離不開多媒體輔助作用的發(fā)揮。
三、創(chuàng)設情境,拓寬見聞
初中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因此往往對初中古詩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膚淺。在這種情形之下,多媒體技術則能變抽象的語言文字為具體的視覺畫面,強化學生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生活見聞,實現(xiàn)“情境教學”,從而順利地再現(xiàn)課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學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初中古詩文教學,可以實現(xiàn)形象的大小、遠近、虛實、動靜、繁簡、抽象與具體的轉換,而且能突破時空限制,有利于實現(xiàn)其他教學媒體難以實現(xiàn)的“形真”;形、聲、色、光的運用與結合,能夠有效地渲染氣氛,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習情感,導致“情深”,引起教師、學生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例如,我在執(zhí)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小令時發(fā)現(xiàn),在文中幾乎找不到語法結構,但由于重復與對比的巧妙運用,它成為千古絕唱。我該如何教呢?我想如果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會更好。首先我選用了三幅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圖片,并配以與此相同的音樂背景:“枯藤,老樹,昏鴉”,渲染出一種濃郁的生命感受——悲涼、絕望、死寂。接著我又用對比手法選取了三幅明快、清新、溫暖的圖片,并配以與此相同的音樂背景:“小橋,流水,人家”,渲染出了一副明快、清新、溫暖的氣氛。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溫馨,讓學生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審美感受。對于后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采用了同樣的方法將那種悲壯蒼涼、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這種氣氛之下再輔以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堅實的情感基礎。這里,視覺和聽覺的協(xié)調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同時,更有力而自然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較好地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化難為易,領悟技巧
在人們的審美思維活動中,情感的萌動和產生總是以認知為前提的,而且這兩者之間相互促進、交織上升。也就是說,一件作品,我們對它有好感,也要等對該作品有了初步認識和理解之后才能產生;有了好感之后,再去觀賞、琢磨,在深得其中的奧妙之后就能激發(fā)出更深厚的情感。如此往復,認知和情感不斷深入,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藝術鑒賞品位。由此看來,認知是極為重要的。如果認知錯誤或偏離,則會導致形象把握不準確、情感無法形成甚至錯誤。在王維《使至塞上》一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擴展練習中,不少學生寫道:荒漠茫茫,傍晚時分,遠遠看見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大漠之上,何來人家,何來炊煙?顯然,學生是受定勢思維的影響,以為“煙”必是“炊煙”。這是因他們對于邊塞風光認知不足造成的。因此,我選取了一幅邊塞風光圖作為背景,配以古典樂曲《平沙落雁》渲染恢弘、豪放的氛圍,使學生的靈魂受到激蕩。畫面上,荒漠浩瀚無邊,黃河橫貫其間,狼煙直沖云霄,落日西沉,霞光滿天,雖親切溫暖但蒼茫孤寂,整幅畫意境雄渾,富有堅毅、勁拔之美。我為學生解開了“孤煙直”之謎:此煙乃狼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在此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學生的想像力被激發(fā)出來了,他們的筆下便有了這樣的畫面:黃沙卷地而起,撲面生疼,似欲吞噬一切;狂風呼嘯,送來急促的號角;一道墨黑的烽煙,突破層層黃沙,直刺長空;回望天邊,一輪紅日遙墜沙海,浩瀚長河一片血紅。這是一次創(chuàng)造,源于認知,高于認知,說明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了訓練。
五、融情入境,啟迪思維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在古詩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吟誦,把聲音的高低、節(jié)奏的快慢、語勢的強弱輕重及語調的抑揚頓挫讀出來,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語言的理解,提高朗讀能力。如我在教完《登幽州臺歌》后,播放了陳子昂登幽州臺的的圖片,讓學生目睹了陳子昂登幽州臺的姿態(tài)和環(huán)境,然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接著讓學生伴錄音輕聲讀、跟錄音大聲讀,反復練習。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后,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讀。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讀的興趣,更充分調動和發(fā)揮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作用。我還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更歡了。如此這般,對學生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有著很大的幫助。
古詩文常常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短短的一句詩可能描繪的是一個或多個畫面。運用多媒體能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景象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地展現(xiàn)出來,用聲、像、色等信息刺激學生的眼、耳、腦等感官,促其樂學深思。如教學《秋思》這首小令時,借助大屏幕顯示出緊扣詩文內容的一幅幅畫面,同時播放舒緩的音樂,學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遠的寫意畫,耳中聽到的是曲調婉轉的古曲。此時,詩、畫、曲多種美的因素融為一體,既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強大的感染和震撼,又使學生產生了一種積極探究古詩文的強烈愿望。大家主動地品味著詩句,并積極地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達出來。
六、文道結合,感悟提升
詩是抒發(fā)詩人情感的,同時許多古詩文作品中還蘊含了人文美德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良好的思想品質。如教學《觀刈麥》時,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農民在田里干活的情景——夏天,火辣辣的太陽底下,幾個農民彎著腰,汗流浹背地揮舞著鐮刀——然后適時引出詩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熱長。學生反復吟誦后,再讓學生觀看自己在飯?zhí)贸燥埖那榫埃撼园又怀岳锩娴酿W,把外面的都扔到地上了;吃飯時很多飯粒灑在桌上。然后問:“你們這樣做好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同學們都把手舉得高高的,氣氛非常熱烈。通過學習,同學們都懂得了要愛惜糧食、珍惜農民伯伯勞動成果的道理。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瑰寶。古詩詞的教學對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能充分引導學生領悟古詩詞的意韻,使學生由聲入情,由情入景,聽覺、視覺得到充分的調動,能力得以提高。而且,教學過程直觀、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可以滿足學生各感官的需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