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現(xiàn)在許多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生活在愛的包圍之中,已習慣了被愛。他們只希望從別人那得到愛,卻很少愿意付出愛,對自己所擁有、享受的一切缺少感恩之情。如果對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都沒有感恩之心,感恩就沒有原動力??墒悄壳安簧賹W生對親情表現(xiàn)淡漠:有的上了幾年學,都未給父母寫過一封信,到了要錢的時候,才想起給父母打電話;有的甚至用父母的血汗錢去進行高消費,絲毫不體諒父母掙錢的艱辛不易;還有的沉迷網(wǎng)絡,荒廢學業(yè),對虛擬網(wǎng)絡中交流的癡迷勝過對現(xiàn)實親情的依戀。
感恩教育缺失,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已成為目前難以回避的社會現(xiàn)實。如果再不加強感恩教育,不少孩子將會成為“冷漠的一代”。新修訂的《上海市中(?。W生守則》,對學生提出一個新要求——“學會感恩”。學會感恩是做人的支點。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孩子的天性是向善的,學生的感恩之情需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作為教師,我們應給學生上好“感恩教育”這一課,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意識,使其對關(guān)愛自己的人和事心存感激,讓感恩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感恩教育需要良好的載體,家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奔視潜磉_感情的重要渠道,品讀名人家書,我們時常被書中蘊涵的殷殷關(guān)切、希望和愛所感動、所折服。今天,隨著通訊方式日益發(fā)達,手機、網(wǎng)絡已相當普遍,但是,以這種方式與父母溝通極易導致親情的“快餐化”。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深沉而又箴默的,平日里不善于表達,所以,相互之間缺乏深刻的理解。而家書可以讓學生在浮躁的生活中靜下心來,與父母傾心交流。有的學生雖然對父母的關(guān)愛充滿感激,但又羞于面對面表達,那么他可以在家書中暢言自己的感激之情;有時兩代之間會產(chǎn)生一些矛盾和誤解,那么雙方通過家書可以充分表達觀點、陳述理由、消除誤會、增進理解。手寫書信雖然不如手機、網(wǎng)絡等新媒體那樣快捷,但那一筆一畫的認真蘊涵著真情實感,傳達的是心靈最深處的聲音。
我校自2006年開始,每年4月定期開展“一封家書——感恩教育征文”活動。期間發(fā)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學生健崧寫下這樣一封“無法寄出”的家書。
親愛的爸爸:
您在那邊一個人過得還好嗎?天冷了,您一定要記著多加衣服!
上學兩年了,我這個不孝之子給您連封信都未寫過,今天給您寫的這封信,您卻已無法收到,悔恨的淚溢滿眼眶,兒的心在滴血。
爸爸,您走了,家里的事您就別擔心了,我是男兒,是您的兒子,我會扛起生活的重擔。雖然我的胸膛還不夠?qū)捄瘢绨蜻€不夠硬朗,但我會像男子漢一樣,堅強地面對生活,面對困難,為媽媽遮風擋雨,讓媽媽快樂、幸福地生活!
……
想您的兒子:健崧
原來,健崧的父親幾天前突發(fā)腦溢血病逝了,返校后他飽含熱淚給父親寫了這封信。讀著這封家書,我的眼眶濕潤了。我能看到,苦難雖使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承擔起生活的重擔,但也讓他懂得了責任,變得成熟起來。
隨著活動的深入,學生們漸漸喜歡上了書信這種交流方式。他們在寫信、寄信、收信、讀信的過程中,細細地體味著在自己成長歲月里,父母對自己傾注的愛、付出的心血和寄托的期望,向父母介紹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情況,表達對親人的問候、牽掛和祝福,并認真地思考著如何回報父母的恩情。同時,許多父母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給子女回了信。很多學生談了他們的感想和體會:
“以前在電話中總是羞于向父母說愛,不好意思把內(nèi)心深處最真摯的感情向父母表白,而書信的形式則可以讓我靜靜地表達出自己對他們的愛?!?/p>
“我沒想到父母收到我的第一封信是如此激動。媽媽說她感動得哭了,爸爸也激動得不得了。他們說從來沒想到我會給他們寫信。我決定以后要堅持經(jīng)常給他們寫信?!?/p>
這些家書道出了父母的期待、寬容、憂慮、無奈、苦口婆心、不求回報、默默奉獻;也道出了子女的任性、敏感、偏激、虛榮、天馬行空、我行我素。即使兩代人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待人處事諸多方面存在深深的“代溝”,但是,家書架起了兩代人情感交流的橋梁。通過家書,子女明白了父母生活的艱辛,父母為兒女信中的一句“我愛您”而激動、流淚。
“一封家書”是我們開展感恩教育的有效載體,更是親情的載體。這征文活動的意義已經(jīng)超出了寫作本身,它使兩代人加深了理解,心貼得更近了。學生也能把愛作為動力,以勤奮學習、奮發(fā)成才的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努力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
【巨思義,陜西省機電工程學校教師】
責任編輯/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