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英
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一項本色任務?!墩Z文課程標準》特別重視課外語言的積累,對每個學段都有具體的內(nèi)容和要求。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優(yōu)秀的詩文,成語、諺語、歇后語、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都是非常值得積累的語言材料,因為這幾類語言精練、意義深刻又富有表現(xiàn)力。很多語文教師與筆者深有同感,都積極引導學生去積累這些語言。如有的讓學生每天摘抄并記憶一定數(shù)量的成語、諺語或格言警句等;有的在黑板上開辟“成語角”,在教室的墻壁上設(shè)“諺語廊”“格言警句苑”等,利用課前三五分鐘時間記憶;有的讓學生買《諺語一本通》《格言警句集》,每天背誦,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雖然師生都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學生也記憶了不少的佳詞妙句,但所積累的語言要么用不起來,要么詞不達意,要么胡亂堆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沒有理解。脫離了語境,學生記憶的只是語言的外殼,而對語言的內(nèi)涵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怎么駕馭得了呢?二是忽略了運用。根據(jù)心理學家的研究,能“理解”語言和“會運用”語言,是個體學習語言過程中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只理解不會運用的語言稱為“消極語言”,能理解又能運用的語言稱為“積極語言”。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順勢而為地為學生架設(shè)好階梯并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才能使學生順利實現(xiàn)從“能理解”到“會運用”的跨越。怎么利用課本來指導學生積累語言呢?筆者積極尋找并開發(fā)課本中課外語言引進的“源”,這個“源”可以是課本中的字或詞,也可以是句子或段落,甚至是單元的主題。利用學生字、學課文,盤點整個單元的課文的時機,引進與之相關(guān)的課外佳詞妙句,讓課外精言妙語汩汩地流進課堂,流進學生的心田。
一、 以生字為“源”,積累帶生字的詞語
中高段學生已掌握了兩千多個漢字。在教學生字時以構(gòu)詞力強的生字為“源”勾聯(lián)帶有生字的耳熟能詳?shù)某烧Z、諺語、歇后語等,將生字納入其詞族或句群中。
如筆者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一文中的生字“馳”時,按如下步驟來引領(lǐng)學生積累帶“馳”字的常用的詞語:
1.“馳”字會讀后,讓學生說出帶“馳”的詞語。(學生說出了飛馳、奔馳、馳名中外)
2.讓學生查字典或詞典補充帶“馳”字的常見詞語。(風馳電掣、縱橫馳騁、心馳神往)
3.從字典上了解各詞語中“馳”字的意思,飛馳、奔馳、風馳電掣、縱橫馳騁中的“馳”是“奔跑”的意思,馳名中外的“馳”是快速傳揚的意思,心馳神往中的“馳”是向往的意思。
4.在了解了以上詞語的意思后朗讀詞語。
5.嘗試運用。(在括號里填上帶“馳”字的詞語)
(1)內(nèi)蒙古草原廣闊無垠,馬兒可(縱橫馳騁)。
(2)去年暑假,我多么想讓爸爸帶我到早已(心馳神往)的北京看奧運會呀。
(3)常山胡柚(馳名中外)。
(4)一顆流星(風馳電掣)不見了。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應該是語言文字的教學。因此,語言的學習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風景,而課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需要教師科學、精心的指導。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將構(gòu)詞能力強的生字納入其詞族、句群中,借助同詞族、句群來理解它的多種意思,這樣變機械積累為意義積累,變零散積累為群體積累,實現(xiàn)了語言積累的高效化、優(yōu)質(zhì)化。
二、以重點句為“源”,積累能詮釋句意的詞語
筆者在細讀文本時都會特意尋找課外詞句的引進“源”。
如在細讀《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時,讀到“喲,魚游到紙上來啦”,這不是對“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逼真”等詞語的詮釋嗎?教學此文時,筆者先讓學生理解該句的意思:聾啞青年畫的金魚跟水里的金魚一模一樣。再讓學生嘗試用詞來替換這句話。學生說出了:逼真、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在學生山窮水盡時,筆者補充了“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形神兼?zhèn)?、出神入化”,然后讓學生看著課文上的插圖從中選用一個詞語,用句式:()人贊嘆道:“__________________?!闭f一句話。
生:一個小男孩贊嘆道:他畫的金魚多活靈活現(xiàn)啊!
生:一位老大爺蹺起大拇指贊嘆道: 他畫的每條金魚都形神兼?zhèn)淠?
生:一位中年婦女贊嘆道: 他畫板上的金魚簡直呼之欲出呀!
……
課內(nèi)文本的有些句段是孕育課外一些精言妙語的“母體”,更是滋養(yǎng)其意蘊、意象、情感、色彩的土壤。所以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我們不僅具有文化的底氣,而且具有解構(gòu)和建構(gòu)的勇氣和能力。有了這種勇氣和能力,就能將解讀文本與學習、積累課外語言融合在一起,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有了相關(guān)的語境,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會更深入、透徹,憑借語境來嘗試運用剛理解了的語言,這些語言將會更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gòu)并被同化和順應儲存在大腦之中,才可能成為學生今后閱讀理解、寫作表達的自由元素。
三、以重點段為“源”,積累體現(xiàn)其內(nèi)涵的句子
語言積累的途徑有生活中的語言積累、影視作品中的語言積累,最為重要和規(guī)范的是第三種——文本語言的積累。閱讀教學不僅是學生積累、內(nèi)化、吸收課文語言的主渠道,還是學生積累、內(nèi)化、吸收由課文提煉而來的諺語、格言警句等的捷徑。因為選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間無不蘊涵著文化和精神的養(yǎng)分。
筆者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時是這樣插入相關(guān)句子的:居里夫婦經(jīng)過三年又九個月,終于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板書)有志者,事竟成;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功夫不負有心人。再讓學生讀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
緊接著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用上其中的一句。
生:瑪麗心想:有志者,事竟成,于是終日在煙熏火燎中一鍋一鍋地冶煉礦渣。
生: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一鍋一鍋地冶煉礦渣。因為她知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于是堅持了三年又九個月,終于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
生: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哪,經(jīng)過三年又九個月,居里夫婦終于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
……
課文是所積累的諺語的注腳和演繹,諺語則是課文的概括和提煉。抓住課文中情和理的結(jié)合點,把文本的解讀與語言的積累、運用及人文教育統(tǒng)一起來,教學就顯得內(nèi)涵豐富、韻味悠長了。再者,課文為所積累語言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也學到了積累和聯(lián)想的方法。
四、以單元主題為“源”,積累與主題相關(guān)的詞句
人教版教材是以主題來組成單元的。這為積累同類詞句提供了便利。學完每個單元的內(nèi)容后,筆者都會組織學生盤點課文,將能反映本單元主題的詞句匯聚起來,使學生品嘗一頓語言大餐,享受一次精神盛宴。
筆者教完了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nèi)容后設(shè)計了如下練習:
1.在()里填上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的詞語。
(執(zhí)著追求真理或不盲從權(quán)威)的伽利略 (勤奮或?qū)W⒒虺种院悖┑拿@啞青年 (精益求精或?qū)P闹轮荆┑牧_丹 (百折不撓或不辭勞苦或堅持不懈)的父親
2.學了這個單元的課文,我積累到的句子有:(至少寫三句)
事實勝于雄辯。《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陡赣H的菜園》 《魚游到了紙上》
勤奮出天才?!遏~游到了紙上》 《全神貫注》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魚游到了紙上》
課堂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要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達到情知相攜的境界。盤點與主題相關(guān)的詞句,就是以主題為線,把散落在一篇篇課文里的“語言珍珠”串起來。每顆“珍珠”都是學生消化了課文后吸收的新認知,是生命自身獲得的感悟,是蠶食桑而吐的絲,蜂采花而釀的蜜。它們猶如一盞明燈,將會照亮學生的人生路途。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只要以課本為依托,找準課本中課外佳詞妙句引進的“源”并進行深挖細刨,源源不斷地從課外引進一股股語言細流匯入學生的語言倉庫,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