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奇妙之處在于,它充滿著變數(shù);老師工作的挑戰(zhàn)在于,他們永遠面對新的教育情境,不斷遇到新的教育問題。當然,紙上的理論和以往的經(jīng)驗可以為教師解決問題提供參考,但這僅僅是一種參考,因為教育問題是常見常新的,已有的問題解決方案也就難以照搬照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育實踐是一種研究性實踐,教師需要“作為研究者”(斯騰豪斯)進入教育情境。從教育問題入手,剝繭抽絲,披沙瀝金,穿透問題表象,深入問題內(nèi)核,尋求問題對策,正是教師開展教育科研、進行教育寫作的常見路徑。
教育寫作從問題出發(fā),但若對作為出發(fā)點的問題出了問題,那么難免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造成教育寫作的方向偏失、資源浪費和成效低迷。筆者以為,一線教師研究教育問題,首先必須思考并厘清以下幾對關系:
一、泛論大問題與深究小問題
可能是教育中的大問題比較顯眼,目標大,易于抓,所以很多教師都喜歡從基礎教育、學校管理、課程改革、學科教學等宏觀角度切入,就一些事關全局的問題開展宏大敘事。當然,一線教師并非不能關注大問題,恰恰相反,“關注大問題,關注遠方,我們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更好地解決具體的問題”[1]。但是,關注不等于研究,研究大問題需要有專業(yè)的學術訓練、豐富的學術資源、宏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厚的學術功底,有些大問題研究還需要長期的關注和持續(xù)的研究??陀^地說,一線教師作為非專業(yè)的研究者,絕大多數(shù)難以具備研究教育大問題的這些條件。一線教師研究大問題,往往難以深入問題內(nèi)核,統(tǒng)觀問題全局,容易落入淺近、空泛、虛浮的窠臼,很難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富有新意的創(chuàng)見。
有些教師不喜歡研究小問題,是因為覺得小問題太過簡單,缺乏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其實,教育問題的意義與其大小并無必然聯(lián)系,有些問題看似微觀,其實潛藏著巨大的研究價值。譬如,有位班主任遇到這樣一個教育問題:有學生問他:“老師,既然你說是我們班級的一員,那么,為什么我們班的衛(wèi)生值日表中沒你的名字呢?”這個問題看似很小,但細究下去,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關涉了班級管理中的“假民主”現(xiàn)象,關涉了班主任教育行為的邊界,關涉了班級授課制背景下的班級觀和師生觀,其意義其實并不小。
此外,小問題與大問題也不是完全割裂的,一方面,許多小問題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其下還藏著更為嚴重、更為根本的大問題;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問題的累積也有可能形成量的累積和質的變異,從而聚變?yōu)殡y以解決的大問題。譬如,很多學校為避免學生傷害事故,出臺規(guī)定要求學生在校園里不準“追跑哄鬧”,有些學校甚至連體育課上也讓學生“減負”,稍微劇烈的體育項目一律取消。這個問題看似是學校領導管理理念偏失的小問題,但在根子上是與學生校內(nèi)監(jiān)護責任的模糊和學生意外傷害保障制度的缺失這個大問題密切相關。
我們提倡一線教師研究研究小問題,是因為他們是非專業(yè)的研究者,小問題的研究更切合他們研究能力的實際。同時,從身邊的教育實踐中尋找問題進行研究,也容易調(diào)動教師的研究積極性,有利于持續(xù)、深入地開展研究,有利于教育的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本來事業(yè)并無大??;大事小做,大事變成小事;小事大做,則小事變成大事?!苯逃芯恳彩侨绱?,一線教師在研究小問題時不妨“小題大做”,選擇有意義的小問題進行小切口、深挖掘的深入研究,或究根問底、追根溯源,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研究的意義、價值和成果就更容易得到深化。
二、盲從熱問題與窮追冷問題
在教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會形成一些研究的熱點領域和熱點問題,如教學模式、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改革、有效教學、研究性學習等等。熱點問題容易形成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廣場效應”,即形成一個情緒主導的輿論場。在這個輿論場中,有一個或多個極富鼓動性和裹挾力的意見漩渦,吸引和同化著參加討論的人。因此,在沒有先期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情況下,如果貿(mào)然追隨教育熱點問題的討論,觀點表達容易情緒化,或卷入迷信專家、人云亦云的從眾漩渦,或陷入立論偏倚、有失公允的偏激泥淖。況且,任何熱點問題都不可能一直熱下去,總會有新的熱點問題取而代之。若是盲目追隨熱點問題,很容易就會陷入猴子掰玉米的困境,不僅會使自己的研究領域支離破碎,研究過程浮光掠影,難以形成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成果。同時,由于不用自己選擇研究對象,研究者研究教育問題的自主性和判斷力也會在這過程之中悄然消磨。因此,如果對問題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脈絡沒有深切的洞察,對各方的基本立場和主要觀點沒有理性的判斷,對問題的形成原因和解決策略沒有獨特的見解,一線教師應該慎論熱點問題,以免被卷入情緒化的輿論場而難以自拔。
俗話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教育科研也需要靜得下心來,耐得住性子,選擇研究主題時不能以問題是否搶眼為標準,而要以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和研究興趣為依據(jù)。有些教育問題別人關注不多,顯得比較冷門,但這并不代表沒有研究的價值。譬如,在班級教育中,班主任經(jīng)常關注“兩頭”,即所謂的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而處于“灰色地帶”的大多數(shù)學生的教育卻少有人關注,是教育中的一個冷問題。而其實,一方面,由于人數(shù)最多,比例最大,這些“沉默的大多數(shù)”的教育成效對于學校教育來說具有決定性意義,不應將之置于研究的視野之外;另一方面,處于“灰色地帶”的學生未必都是灰色的,他們都有自己色彩鮮明的個性,教師獨特的“這一個”,值得教師去關注,去研究。因此,“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當重視班級‘中間地帶學生的需要和渴望,注意調(diào)動他們的潛能潛質,讓他們顯出自己的‘亮色,這是形成一個和諧、朝氣蓬勃的班集體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2]。
“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自信心主要表現(xiàn)為要相信自己研究的價值,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力,這是教育科研取得成效的關鍵?!盵3]自覺選擇研究教育冷問題就體現(xiàn)了教師的研究自主性和自信心。由于冷問題關注的人不多,在研究這類問題時,難以得到交流、呼應,甚至連爭論、批評的聲音也難聽到,研究者往往會有形單影只、冷清寂寥之感。此時,如果缺乏研究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對自己的問題發(fā)現(xiàn)能力、判斷能力和研究能力沒有高度的自信,往往會半途而廢,難有所成。
三、重復老問題與捕捉新問題
教育研究中有許多老問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已有定論的老問題。問題雖然一直會出現(xiàn),但已經(jīng)有了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如新生入學焦慮問題。二是懸而未決的老問題。雖然問題一直存在,但是一直未有圓滿的解決方案,如素質教育理想與應試教育現(xiàn)實相互沖突的問題。三是雖有答案但已不合時宜的老問題。問題雖然基本未變,但曾有的解決方案已經(jīng)不適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如學校課程自主權的問題。其中,第二、第三類老問題都很有研究的價值,但既然是難以解決的老問題,就對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老問題研究中,有些一線教師表現(xiàn)出了敏銳的問題意識、獨到的應對思維和超群的實踐智慧,讓老問題有了更好的新答案,但同時,更多的研究看上去好像很有新意,但如果仔細推敲,會發(fā)現(xiàn)是在重復已有的研究路徑和研究結論,只不過換了一種言語表達方式,為舊酒換了個新包裝、貼了個新標簽而已。可見,教育中的老問題雖然容易捕捉,但想要在研究中有所突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學校不是工廠,課堂不是流水線,教師不是在進行標準化、重復性的勞動,因此,無論是從長期的職業(yè)生涯還是從每天的教育實踐來看,教育管理者和實踐者隨時都可能面臨新的教育問題。一線教師居于教育流程的末端,與教育實踐最為貼近,接觸層出不窮的教育問題的機會也最為豐富,天然地具備研究教育新問題的優(yōu)勢。當然,新問題之“新”并不一定是指時態(tài)上的,換言之,并不是所有的新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實上,有些問題一直存在,但卻也一直被置于關注的視野之外,成為沉睡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旦被發(fā)現(xiàn),就會成為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意義上的“新問題”。譬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同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開口說話”,但卻很少有人發(fā)現(xiàn)“學校的墻壁說什么話”這個問題,于是,“許多學校的墻壁上都無一例外地掛著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像,或批發(fā)、復制著一些模式化的口號式標語,而一些校長更是津津樂道:‘看,我們學校的墻壁也開口說話了!”[4]這種問題雖然由來已久,但由于少有人發(fā)現(xiàn),更少有人研究,所以,作為研究的對象,它仍然是一個“新問題”。
我們注意到,盡管在教育實踐中問題資源非常豐富,但能夠進入一線教師研究視野的卻是鳳毛麟角。究其緣由,一方面是由于研究意識比較薄弱,很多教師習慣于深入問題來應對問題,而忽視了跳出問題來研究問題,所以,盡管問題可能會解決得非常圓滿,但卻難以形成具有一定普適性、可資借鑒的實踐理論;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問題意識、教學負擔等方面的原因,很多一線教師對不斷涌現(xiàn)的教育問題缺乏研究的精力和興趣,久而久之,就會對教育問題視而不見、漠然置之。因此,一線教師要捕捉和研究教育新問題,必須認識新問題的研究價值,有意識把目光聚焦于身邊的問題之上;必須培養(yǎng)敏銳的問題捕捉力,隨時發(fā)現(xiàn)和挖掘教育實踐中顯在和潛在的新問題;必須具有比較寬廣的問題視野,把握問題的發(fā)展動向,把教育新問題置于廣闊的教育背景之下加以考察。
四、虛設假問題與甄選真問題
教育中有很多現(xiàn)象看似是問題,但細究之下,有些是答案不言自明的,有些缺乏構成實質問題的基本要件,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問題,缺乏討論的意義和價值。譬如,有人通過分析大量的課堂數(shù)據(jù),試圖研究出一節(jié)課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的科學的時間分配比例。文章看似數(shù)據(jù)翔實,論證充分,但實際上是在討論一個典型的假問題——教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的時長比例是一個變量,它會隨教學情境的改變而改變,學段、學科、課型、教師、教學任務、學習狀態(tài)……如果愿意羅列,這些影響因素幾乎是無法窮盡的。而這些因素有些是可控變量,有些是不可控變量,因此,想要找出規(guī)律是不可能的。文章盡管有大量來自課堂的數(shù)據(jù),但是,這些數(shù)據(jù)之間其實并無必然聯(lián)系,即便數(shù)據(jù)分析合理充分,也只能是有限度地描述了一種現(xiàn)狀,并不能得出具有規(guī)律性、普適性的結論。
如果說大問題、熱問題、老問題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只是相對缺乏研究意義的話,那么,假問題在教育研究中則是完全沒有價值的。假問題的研究起點是虛無的,無論論據(jù)如何充分,論證如何嚴謹,也不可能得出真實的結論來。當然,通常情況下一線教師不會有意要虛設并論證假問題,但必須承認,有為數(shù)不少的教師對教育問題缺乏挖掘、篩選、甄別的意識和能力,目光難以穿透教育現(xiàn)象的重重迷霧,發(fā)現(xiàn)和鑒識有意義的教育真問題,從而誤拾假問題,陷入虛假論證的尷尬境地。
通常情況下,判斷一個問題是不是真問題,可以看它是否同時滿足以下三個要件,教育問題當然也不例外:一是尚未解決的矛盾。任何一個真實的教育問題都應該存在著尚未解決的矛盾:或者是事物構成要素內(nèi)部的矛盾,如研究性學習中學習效果與學習效率之間的難以調(diào)和;或者是事物與外在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如班級自治與學??茖又乒芾泶蟊尘爸g的失調(diào)。二是存在的現(xiàn)實性或可能性?,F(xiàn)實性問題無須贅述,可能性是指在可預見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nèi),經(jīng)過合理推論有很大的發(fā)生機率。有些教育問題處于潛藏狀態(tài),根據(jù)教育現(xiàn)實的發(fā)展走向,將來出現(xiàn)的可能性非常大,這類問題也可以列入真問題之列。例如,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還處于實驗階段,有人就擔憂新課程的推進可能遭遇教師教學慣習的阻擊。事實證明,這一憂慮并非杞人憂天,而是已經(jīng)成為了現(xiàn)實問題。三是邏輯的周延性。一個真實的問題必須經(jīng)得起邏輯的推敲,邏輯是否周延性是判斷教育問題是否真實的最后一個標準。譬如,有位老師在描述了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愿思考的現(xiàn)象之后,提出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其實,學生不愿思考體現(xiàn)的是思維惰性問題,主要關乎思維的積極性,而與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沒有本質聯(lián)系。因此,盡管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可能真的存在問題,但由于這位老師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總體看來,這個問題還是一個假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盤榮.“我讀《綱要》有什么用?”[J].江蘇教育研究,2011(5B).
[2]張明秀.讓班級“中間地帶”綻放光彩[J].江蘇教育研究,2010(5B).
[3]鄭金洲. 教師做科研的十條建議[J].人民教育,2008(5).
[4]張小卡.學校的墻壁說什么話?[J].江蘇教育研究,2008(8B).
(楊孝如,《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