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威
小班化教學備課的要求:教學目標的多元性,課堂組織形式的適合性,教學時段分配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內(nèi)容的綜合性。特別明確老師要關注差異,備到每個學生。老師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學習速度、學習能力,在挖掘教材深度、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何種教學組織形式(如座位的安排、小組學習的組合)、課堂教學活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方式、運用何種教學媒體、練習作業(yè)的分層等方面,在備課中認真準備,并且有多套方案,視學生的需要適當調(diào)整,力求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今天,我就結合日常實踐,針對小班化備課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把學生具象化
把學生具象化,就是讓一個個具象的學生在你面前晃動,具象是一個清晰的概念,而不是籠統(tǒng)的“學生”這個概念。因為在我們的小班化教學中,學生人數(shù)較少,作為教師有責任也有能力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學情。
有人曾經(jīng)在上海對十所小班化學校進行過備課的統(tǒng)計。只看老師的備課本,學生出現(xiàn)的頻率,統(tǒng)計為橫軸——學號,縱軸——出現(xiàn)次數(shù),就可以知道每一個學生在老師的備課本上出現(xiàn)幾次,人均多少次??梢哉业街衅诰€,得出一個規(guī)律,在中間線以上的孩子,學習就是比較好的,因為他經(jīng)常得到老師的關注。那么,在盲區(qū)的孩子怎么能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在備課時要把學生具象化,可以按照個體來備課,也可以針對類別來備課。比如,我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可以把它分為感知性的、理解性的、運用性的,然后分別確定由哪類學生或者哪個學生來解決;備作業(yè)的時候,也可以分層分量安排,哪類同學寫第一類作業(yè),哪些同學寫第二類作業(yè)。我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中一個也不能少,在備課時把學生具象化非常重要。如果小班化的教學不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沒有在備課時關注到個體,這個小班化就沒有實現(xiàn)轉變。因為小班化教育已經(jīng)不是粗放、批量生產(chǎn)的;現(xiàn)在要求的是精細化、個別化的教育。
二、把空間中際化
在小班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空間位置包括學生的座位形式、小組活動方式、教師教學活動軌跡和巡視行走路線等,已經(jīng)作為研究教學組織的一個重要因素。構建怎樣的教學空間,才能適應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應該成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備課時的關注點??臻g中際化就是指人際位置的移動以及人際軌跡的移動處于合理的位置,使之在教學中起到中際效應。
教師有備空間的視野,當然除了在備課時根據(jù)你教學的需要備桌椅怎樣排列外,你還要考慮到人際軌跡的因素,考慮到你的教學預設與最終教學的情況是否一致。比如,每個小組你下去幾次,為什么要去?因為老師游移、變動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使視野變得寬闊,可以關注更多學生。什么時候要師生的互動、什么時候是生生的互動?
比如,通過實踐許多人發(fā)現(xiàn)在英語課中雙月牙形十分有利于英語的口語教學,它不但有利于看口型,而且能使教學活動更加開放,沒有任何障礙。再如,數(shù)學綜合復習課以教師串講和大屏幕投示為主,所以學生座位呈間隔型,以學生能看清屏幕為主,教師也能在講臺上看清每一個學生的臉部表情。如果有學生提問,也便于解答,同時也可以讓每一個學生獨立思考問題。
三、把媒體多元化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小班化教育的課堂教學,會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走進教室時,帶的不僅是教科書、教案、教鞭等,更多時候帶的是教師精心為每堂課準備的補充型教學媒體,如教具、學具、模型、實物、玩具、掛圖、多媒體軟盤、資料、照片等,這些東西是學生們學習時的工具或爬學習坡度時的“臨時梯子”,借助于工具或梯子,可以分散教學的難點,減緩認知上的陡坡,讓學生們在形象、直觀中學習和掌握比較抽象的知識。這就是“備教學媒體”的本意。
但是許多時候我們對媒體多元化的理解都十分狹隘,其實不僅指計算機,還包括網(wǎng)絡、課件、教具、學具、實物、人際、教室環(huán)境等。我們的教室都會陸續(xù)配備計算機、網(wǎng)絡、投影儀、學生書柜、圖書以及以學生學習生活為背景的圖片等。教室在學習場所功能的基礎上,發(fā)揮了更多的功能,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讓學生喜愛,同時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于是,備好媒體就成了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