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巖
首先講一個《風中的木桶》的故事:一個小男孩幫爸爸做事,爸爸要他保管很多個木桶。他每次都費好大的勁兒才把木桶立住,但是第二天所有的木桶都會被狂風掀翻,滾得到處都是,小男孩為此苦惱不已。后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每一個木桶都裝滿水。果然,這些木桶再也沒有被風吹倒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想不被狂風吹倒,首先要增加自身的重量!多么簡單、多么樸素的一個道理!那么,作為教師,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面對日漸增加的壓力,什么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怎樣才能打造出可以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我想那就是要在瑣碎平凡的工作中不斷思考、不斷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反思,讓課堂教學充滿張力,異彩紛呈。
一、教師只有作為研究者才能走向職業(yè)生涯的高峰
從入職到退休,一個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也不過三十年左右,相同的教材、同樣的學生,為什么有的課堂充滿生氣,有的課堂卻沉悶壓抑?我想原因就在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是以研究的姿態(tài)站立和行走在課堂中間,而平庸的教師僅僅是個“教書匠”而已,日復一日,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其實,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千差萬別,個性迥異,我們的教學怎么可以都是一張“臉”?筆者認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首先就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做研究型的教師。惟有如此,才能不斷獲得教師職業(yè)的高峰體驗。
1. 研究讓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長。和學生一樣,教師也需要成長。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歷練智慧。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面對名師的課堂,我們總是贊不絕口,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到在課堂教學中的游刃有余。但是即使我們照搬名師的教案,也未必上出名家的味道,甚至效果大相徑庭。原因何在?我們看到的只是人家的表面,模仿的僅是皮毛,至于行為背后的東西,我們很少去思考、去研究。我們總是告訴學生讀書要“三到”,可是我們呢,我們的教學做到“心到”了嗎?
2. 研究讓教師體味職業(yè)幸福。其實說到幸福,一線教師更多感受到的是疲憊和無奈,批不完的作業(yè)、做不完的輔導、開不完的會、沒完沒了的檢查……有的老師甚至用“兩眼一睜,忙到熄燈”來形容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從哪里來?答案是肯定的——從課堂中來,從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中來!學生從不會到弄懂,從茫然無措到恍然大悟,是為人師者最欣慰的事。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伴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梢哉f,成長的過程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作為教師,就是要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在這一過程中體味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幸福。
二、從身邊的問題入手開始研究
教師成長首先要有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成長的過程。大多數(shù)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都有這樣的基本路徑:有問題——去讀書——去實踐——寫反思。從問題開始,以反思結(jié)束。而聽名師和專家的經(jīng)驗和講座時,他們也反反復復告訴年輕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手不釋卷,要敢于嘗試,要勤于反思。
1. 發(fā)現(xiàn)課堂中的問題。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即便是精心準備的公開課也不可能沒有任何瑕疵。在常態(tài)課中教師更要善于為自己的課堂捉“蟲”,所謂的“蟲”就是那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這節(jié)課的時間分配是不是合理,哪里再緊湊一些就不會拖堂了?這篇課文內(nèi)容學生理解為什么會吃力,是課前預習不夠充分還是課上的讀書時間不夠?多媒體的使用是提高了課堂實效還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小組合作學習真的達到預期目標了嗎?是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這樣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問題都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對象。多問幾個“為什么”,我們課堂上的“蟲”就會越來越少。
其實發(fā)現(xiàn)這樣的小問題對教師來說并不難,但是很多教師往往只是止于“發(fā)現(xiàn)”而已,或是發(fā)發(fā)牢騷,或是視而不見。天長日久,累積的問題越來越多,教師教得疲憊,學生學得吃力,教學效果便可想而知。
2. 堅持理論學習。關于一線教師是否需要高深的教育理論的問題,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一線教師更愿意接受實踐層面的做法卻是不爭的事實。但實際上,小故事中往往蘊含著大智慧。名師們在課堂上的駕輕就熟、揮灑自如看來普通尋常,但行為的背后往往有理論的支撐。于永正老師“蹲下來看學生”,行為的背后是滿懷平等與尊重的兒童觀;支玉恒老師的“支氏品讀法”的背后是對語文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精準把握。因此,我覺得理論學習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是極其重要的。
3. 敢于嘗試。僅僅發(fā)現(xiàn)問題是不夠的,僅僅紙上談兵也不行,最重要的是要付諸行動。深入細致地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才能使效益最大化,如果還不夠好,還要做哪些調(diào)整,如此循環(huán)往復,才能將問題化解,也才能夠真正的成長和進步。
4. 堅持反思。如果僅僅是寫一篇反思以完成某項任務是不難的,但如果讓教師每天堅持寫反思想必能堅持下來的教師并不多。名師、專家和普通教師相比多的恐怕就是一種“堅持”。反思是批判,是鼓舞,是自省,也是動力。亮點也好,敗筆也罷,都應該正視它們,記錄下來,以此為鑒,才能有所進步,有所提高。因此,反思一定要寫,而且要堅持。
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人在未來社會的核心競爭力,教師的工作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雖然瑣碎平凡卻也充滿著挑戰(zhàn)。讓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從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痛”開始,從研究課堂上的小問題開始,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打造教師職業(yè)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