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嬋
一、中小學災害教育的現狀
近19年內,一門新的學科——災害學應運而生。災害學的興起說明災害問題在發(fā)展社會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但是目前的災害學還僅處于起步階段,我國人民心理機制的形成和行為模式的達成都有相當的缺失。
災難教育是中小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但是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普遍對災難教育重視不夠,學生對災難知之甚少,家長配合也不到位。為此,教師要明確災難教育的目的和原則,以確保災難教育內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使災難教育真正發(fā)揮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作用。
通過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中災害教育的發(fā)展現狀不容樂觀。學校災難教育的范圍狹小,學生獲得的求生知識和技能大部分來自于媒體:43%是從電視、廣播上學到的,25%是從報紙、刊物上學到的,18%是從專題宣傳片上學到的,只有11%的學生是從學校學到的。70%以上的學生不知道怎樣使用滅火器,不知道學校的逃生通道在哪里;57%的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地理壞境和氣候特征,已發(fā)生什么樣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知道當發(fā)生這些災害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自救措施;而且有50%以上的學生存在“我是幸運的,不會遇到災難”類似這樣的僥幸心理,學校的課程計劃上標識有災害教育的課程,演練的實際操作,但是大部分的學校只是流于形式。在各個學校中學生幾乎沒有關于災害的災難教育讀本,中學的地理教科書上,講的也大都是地質地貌、風土人情、自然環(huán)境、人口氣候,而對于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及怎樣進行自救并沒有明確的指導,沒有學生知道在災害發(fā)生后如何進行自救。事實證明,災害發(fā)生后與若進行及時的自救,成活率是很高的。在實際的學校生活中,這些必備的課程都被其他升學考試的課程所代替,學生所接觸到的災害教育方式單一、呆板,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已經發(fā)生的大的災難過后,學校及老師出示給學生的一些有關災害現場的圖片和視頻,只是讓學生體驗當時的場景,將本應重點體驗和實際操練的逃生教育變成了紙上談兵,所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
通過對教師和家長的訪談中也發(fā)現教師本身對災難教育的體驗不足,教師自身都不知道對災難如何進行預防,在災難來臨時應該采取哪些具體的措施,災后如何進行自救等,學校也沒有定期地給教師進行災難的教育和培訓,這些自身都不了解災難教育的教師要怎樣對他們的學生進行災難的教育,而且大部分的家長對災難教育的重視也不夠,他們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卻不關注要怎樣讓孩子能更好地生存,家長不清楚學校的災難教育,當然也沒有積極地配合學校的災難教育。
二、貴陽市中小學災難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小學災害教育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應試教育給災害教育的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應試的教育目標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學校把學生原有的體育課、活動課和災害教育課等課程全部由考試課程所取代,課后又有大量的家庭作業(yè),導致現在的學生缺乏運動,體能鍛煉不足,導致缺乏應對自然災害的基本素質及技能。
2. 災害教育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人心。汶川地震已經過去3年,目前為止,社會上和學校中所舉行的災難教育活動,都是以“紀念汶川地震”等名號,也只是讓學生了解這一天曾經發(fā)生了一次重大的自然災害,而這種形式在學生中所起到的作用幾乎為零,沒有從根本上讓學生意識到災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珍愛生命,遠離災難。有的同學甚至把這種活動當做一個談笑的話題,但活動形式主要是老師講說、看幻燈片、參觀展覽館等,即使有操練,也大都停留在表演的層次上。[1]
3. 只求知識灌輸,宣傳渠道少,不重訓練技能。災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教育。災害教育的目標是通過認知目標的實現來促進學生心理機能的完善和行為的規(guī)范,使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對災害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面對災害發(fā)生時能采取有效的自救辦法。當前,學校災害教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師講解的方式仍占支配地位,沒有為學生舉辦實際的防火演練,防災的課程更是被取消,學生被動的接受,沒有主動的參與,更不會對此有什么深刻的體會。學校沒有形成固定周期的、專門的災難宣傳教育,沒有專門的災難教育宣傳、普及網站,相關的科普讀物也不夠齊全,對具體的防災減災細節(jié)、應對技能介紹少,內容陳舊。[2]這不適應,也不符合災害教育的特點,難以達到災害教育的目標與要求。
4. 學校、家庭和社會沒有形成整體的系統(tǒng)化。災難教育是一項專門而系統(tǒng)的工程,它除了需要大量的意識、知識教育和科學規(guī)范的逃生技能訓練,還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的通力合作。[3]學校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減災意識,并通過學生向家庭與社區(qū)傳遞,從而提高全民的防災素養(yǎng),構建安全文化。鑒于此,一定要注重學校災害教育與家庭、社區(qū)災害教育的聯系。我國2010 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減災從社區(qū)開始”。學??梢耘c家庭、社區(qū)聯動,實現災害教育效果的最大化。[4]
三、中小學災害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難頻繁發(fā)生的國家,其中有70% 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災難嚴重的地區(qū)。在過去的幾年里,“1·25雪災”、“4·28火車撞車事件”,“5·12汶川地震”則以數萬鮮活生命提醒著世界,災害是一個極具破壞力的因子,影響著經濟、社會、環(huán)境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防災減災是研究如何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課題,“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計劃中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5]但根據我國的現狀,公民的災害意識薄弱,尤其是中小學的學生,據調查發(fā)生地震等災害時,學校是傷亡慘重的單位之一。
中小學是災害中未成年人最密集和最難立即疏散的地方之一,中小學生年紀小,心智不成熟,不能正確地看待和認識災害,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進行防災、減災和救災活動,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也相對最差最弱,是承災人群中的脆弱群體。巨大災害不但給他們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而且對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尤其是那些親身經歷災害的中小學生,他們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和朋友,看到倒塌的房屋和遍地的尸體,那些在生死邊緣掙扎的孩子,對他們以后的生活和思想觀念會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人的公共場所,以師生生命的存在為基礎。[10]學校開展災害教育不僅要針對中小學生,而且也要加強對教師的災害教育培訓,只有教師有足夠的預防和應對災害的知識,才能更好地使學生們接受災害教育,使災害教育的發(fā)展有好的前景。
四、針對中小學災害教育提出的建議和對策
對中小學生進行災難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在社會各級建設防災文化,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實施的課程計劃, 在操作上有很大的靈活性,這為災害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很大空間。學校應該根據國家頒布的課程計劃,將災難教育滲透到課程計劃和教學中。[5]針對中小學災難教育現狀存在的不足,借鑒外國的災難教育,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和對策。
1. 將災害教育滲入到學科教學。國際減輕災害風險運動(2006~2007)的主題是“減災始于學?!?。此運動的目的是促進加固校舍并將減災知識納入學校課程。[7]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各個學校已有的資源和條件限制以及災難教育的內容廣泛所涉及的方面復雜,想要成立一門獨立的課程系統(tǒng)是由一定的困難的,可以把災難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其他不同的學科中去。在生物課中,講授病毒的傳播、預防、隔離等知識;歷史學科則可以用災害發(fā)生國家危害的歷史事實,使學生知道災害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制約作用,尤其是在地理學科的教學中,該門課程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災害教育最有效的一門學科,這門課對自然災害整個結構做了系統(tǒng)的展現。在災害教育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先進國家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以真實情景再現和與學生共同制定安全計劃等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的記憶更深刻。災害教育的教學策略應該是“綜合滲透,主體探究,活動強化,全面發(fā)展”。[8]不同的學科呈現的內容不一樣,但都可以把災難教育的知識涉及到每個學科中去,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拓寬和增強學生對生存教育知識的認識和技能的提升,增強危機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