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桂
歷時數(shù)年籌備,持續(xù)數(shù)月展出的“世界戲劇舞美大師李名覺之尋根回顧展”已經圓滿落幕,從美國到中國上海,再由上海到浙江寧波(李名覺先生祖籍),對于年過八旬的李名覺先生而言,可謂非同凡響,正如李名覺先生感言“過去的三十年里,世界在變化,而我也在變老。這次展覽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因為這是一次‘家的回歸?!崩蠲X先生是與貝聿銘先生齊名的美籍華人藝術家,享有“美國舞美設計界的一代宗師”之美譽,被譽為“世界當代舞美設計之泰斗”,并與英國的拉爾夫-科爾泰、捷克的約瑟夫·斯沃博達并稱世界舞臺藝術設計三大巨頭。筆者就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度對其人及其作品進行過較為詳細的了解,總以為自己對先生的了解甚多頗透,卻沒想到在時隔二十年后的今天,當面對面地親臨和欣賞李名覺先生回顧展時,仍是慚愧不已,倍感以往對于戲劇創(chuàng)作大師的了解還是太粗太淺了。
步入世界戲劇舞美大師李名覺先生在上海美術館內回顧展展廳的剎那間,筆者很快就被其作品所營造的空間而觸動,在這里,無論是觀眾預先知曉的內容,還是我們并不知曉的大師未知世界均一一呈現(xiàn)在筆者的眼前。憑借著以往對李名覺先生的有限了解,筆者滿懷期待而又忐忑不安地急切揣度著大師的節(jié)奏和頻率,畢竟我們還是如愿以償?shù)赜H眼目睹了大師風范,并感受到如下特點。
第一,精致而細膩的舞美設計和舞臺模型。
大凡知曉李名覺先生的戲劇人士都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特別是他的舞臺設計模型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幾乎不用繪制施工圖就可以直接依據模型比例(或效果)放大后搬上舞臺。在世界戲劇舞美設計界,李名覺先生所要求的精確和細致幾乎是無人能比,最典型的例證是他對派屈克·梅爾斯(PatrickMeyers)的《K2峰》在百老匯演出時的態(tài)度。當劇中的山景從圓形劇場(Arena Stage)移至百老匯的布魯克斯阿特金斯劇院(BrooksArkinson Theatre),李名覺先生發(fā)現(xiàn)它的位置向右舞臺偏了15英寸后,竟然失眠了整整一個月!可見他對舞美設計的精準要求非同尋常。每個曾經做過他助手的人,都會記得他為了只有1/32英寸的誤差而必須一再重做模型,或者為了某一線條的正確比例而重畫設計圖的事。由此他說“我真的認為,技術本身有其價值,我在乎細心的模型制作過程。我甚至會痛恨粗糙的模型制作,如果直線不夠直,會讓我非常氣憤。我就喜歡干凈利落的模型?!蔽蚁脒@正如李名覺先生其人:自律嚴謹,一絲不茍。
第二,開啟雕塑型“立體式”舞美設計先河。
半個多世紀以來,李名覺先生的舞臺藝術作品深深影響了美國和世界戲劇史,正是在李名覺先生的影響下,美國的舞美設計從最初的二度平面發(fā)展為雕塑型的立體形式。然而,就是這位開啟了雕塑型“立體式”舞美設計的藝術家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諸多作品,卻都依然簡潔而明快。如《火鳥》、《唐卡洛斯》和《航海神話》等,在舞臺上,一棵樹、一把椅子、一扇窗、幾條凳子、幾簾紗幕或幾樣物件,就先生而言已經足夠了。他在接受采訪時進一步闡釋“舞美設計,必須緊緊圍繞劇本和故事而展開,絕不可以隨便亂來。倘若劇情復雜,舞美不妨繁復一些。但是,如果舞美妨礙了演員的表演,那么,這樣的舞美肯定設計得太滿、太奢華了?!?/p>
第三,對于拼貼手法的靈活運用。
拼貼手法是李名覺先生的另一項風格特點。起初,拼貼手法只是布景整體中較次要的組成部分,如在1967年為杰佛瑞芭蕾舞團(Joffrey Ballet)設計《夜之翼》(Night Wings)時,其布景中僅結合著一些象征符號的拼貼。隨著時間和想法推移,李名覺先生開始在戲劇演出中較為廣泛地運用拼貼手法,在紐約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的《毛發(fā)》(Hair)一劇中,拼貼已逐步成為李名覺先生的主要設計概念。之后,李名覺先生甚至將拼貼視為一種設計體系,并以制作來遷就這種體系。不過,近年來這種態(tài)度已經有很大的改觀。他解釋說:“早先,我的想法是經由改變一些東西,如改變拼貼中的意象,以適應不同的戲劇或歌劇演出。現(xiàn)在不再是這個樣子了。那并不好,觀眾會開始覺得無趣,我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景的設計必須另尋其他比較誠實以對、比較嚴肅看待作品的方法才行。一件設計應該只為一個作品而作,而非試圖把所有的作品都塞到一個固定的結構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李名覺先生對舞臺藝術的真摯追求和嚴肅思考。
第四,追求完美的藝術創(chuàng)作境界。
追求完美是眾多藝術大師們的狀態(tài),李名覺先生也不例外。其精致而細膩的舞美設計和舞臺模型,以及對舞臺藝術的工作態(tài)度和自我要求都可以透析出李名覺先生非同一般的完美主義情結。作為完美主義者,他也很少對自己的作品感到滿意,甚至常常會認為某個設計未達到自己的標準,而對收下劇院或制作人的酬勞感到不安。他總是這樣不斷地耕耘戲劇,不斷地修正自我,不斷地鞭策著我們這些戲劇人。
當我們進一步走近世界戲劇舞美大師李名覺一些時,大家才會發(fā)現(xiàn),相對于寬闊博大的李名覺先生而言,僅僅目睹和感受我們預先知曉的大師風范和特點還是遠遠不夠的!在領略上述風范和特點的同時,筆者更加驚嘆于未知的大師世界。
一是,對于戲劇空間的整體性思考。
通過“世界戲劇舞美大師李名覺之尋根回顧展”的作品,我們不難看出李名覺先生對戲劇空間的整體性頗為關注。他不僅關注舞臺空間本身,也關注演員表演形態(tài);不僅關注燈光氛圍營造,也關注導演調度展開;不僅關注色彩和質地的巧妙運用,也關注文本內涵體現(xiàn);不僅關注舞臺主空間塑造,也關注舞臺次空間(舞臺上區(qū)空間、舞臺側區(qū)空間和舞臺后區(qū)空間等)挖掘。在《月照不幸人》、《長夜漫漫路迢迢》以及《斬首之邀》的舞臺空間中,我們都能強烈地感知到這些。特別是《月照不幸人》和《長夜漫漫路迢迢》,李名覺先生對舞臺上區(qū)空間和后區(qū)空間等巧妙運用幾乎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1993年李名覺先生與云門舞集合作創(chuàng)作《九歌》中,當他感覺到自己精心創(chuàng)作的典雅型荷花池與林懷民先生編導充滿生命張力的猛烈舞蹈《九歌》相去甚遠時,他便竭力說服林懷民改用臺灣畫家林玉山的膠彩畫“蓮池”來作《九歌》的舞美布景,至此,從編導到舞美,再從舞美到演員,一氣呵成,恰當而準確地體現(xiàn)了該劇的特質和內涵,這不禁讓我們暗暗敬佩李名覺先生其言、其行、其事和其人格。
二是,緣起中國文化和對中西文化的融匯貫通。
作為一名美籍華裔藝術家,恐怕很少有像李名覺先生那樣不留痕跡地巧妙融合著東西方文化,正如他的中國畫基礎一樣,他對中國文化有永遠無法抹去也不愿抹去的情結。李名覺先生的舞美設計作品典雅華麗,完美地融合了東西方藝
術,具有他獨特的設計風格和語匯。重回故里舉辦自己的個人作品展,李名覺先生有一種“讓家鄉(xiāng)人檢驗異鄉(xiāng)學子半個世紀學習成果”的誠惶誠恐之感。再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時,他不禁感嘆“中國是我的根,中國文化到底滋養(yǎng)了我。我過去是中國人,現(xiàn)在是中國人,歸根到底還是中國人。”從他的展出作品《暴風雨》和《麥克白》等創(chuàng)作中都可見一斑,沒有如此潑墨式的寫意中國畫美學底蘊作支撐,《麥克白》的戲劇舞臺恐怕很難達到這般的空間張力和藝術感染力。
三是,蘊含多樣化的風格運用和處理。
對于諸多成熟的舞美設計師而言,想擺脫自身的某些成型風格其實是頗有難度的,可李名覺先生卻奇跡般地做到了,而且游刃有余。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喬·麥哲納和包瑞斯·艾潤生的提攜,讓他擔任助理工作,踏在這兩位巨人的肩膀上繼續(xù)前行,就沒有自己現(xiàn)在的成就。李名覺先生說“這兩位設計大師處事風格南轅北轍。麥哲納是一位非常專業(yè)的劇場人,他以慣有的柔邊技巧,加上透明或半透光的處理,使舞臺呈現(xiàn)出一種印象畫派的繪景風格。這和艾潤生充滿質地的立體雕塑形式,以及曖昧的強烈個人風格大相徑庭?!碧幱趦煞N截然不同的設計風格之間,然后又博采眾長,李名覺先生開始發(fā)展出一種多重的設計風格,進而自成一家。這就是我們今天在上海美術館驚奇地欣賞到上百件迥然不同的舞美設計作品,品嘗到同時出自先生一人之思想且又不同風格類型的藝術盛宴。
四是,對戲劇藝術真諦的執(zhí)著與堅守。
目前正處在經濟市場化、文化產業(yè)化和藝術商業(yè)化的變革時代,能執(zhí)著于藝術真諦已經難得,而在戲劇并不景氣的艱難時刻,能全身心地保持這份戲劇堅守實屬不易。李名覺先生真切地指出:“舞美須依托劇本,絕不可胡亂堆砌——奢華舞美載不起戲劇理想?!睙o論是客觀上對待戲劇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還是主觀上提倡和弘揚本真的戲劇觀念,李名覺先生都用他的那份熱情和真誠在默默地感化著中國乃至世界的戲劇人。
在李名覺先生尋根回顧展的里程中,這位世界戲劇舞美大師還不斷為國內戲劇同行們毫無保留地傳授著他的戲劇真言和人生感悟,如:
其一,針對所謂“戲劇大制作、舞美大制作”現(xiàn)象,李名覺先生指出:“舞臺設計很重要,但絕不是舞臺上最重要的角色。真正主導一臺戲、一支舞的,是導演。不過,最后站在舞臺上的,也不是導演,而是演員?!北M管聲名顯赫,李名覺也只得承認:“演出一旦開始,最高明的編劇、導演和舞美設計,都得躲到幕后,看著演員在臺上‘活出我們的想法?!币虼?,李名覺認為,舞臺設計師切不可顛倒主次,更不要讓舞美蠻橫地霸占舞臺。
其二,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讓演員在其間“活”著。當李名覺先生被提問:“什么樣的舞美設計才是成功的?”他指出:“設計師應該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讓演員在其間生活著,演繹一段故事。舞臺劇的演出過程,是演員在舞臺上‘活一次的過程。為了讓演員能融入舞臺設計師營造的空間里,盡情展現(xiàn)自己的肉體和靈魂,舞臺設計師也要讓自己在舞臺上‘活一次。如果舞臺設計師設計的舞臺,演員不能深入其間,真切地‘活在其內,那這樣的布景再漂亮、再奢華,也都是不成功的?!?/p>
其三,在故鄉(xiāng)舉辦回顧展,這是一次對“家”的回歸。此次應該是李名覺先生第三次舉辦作品回顧展。1995年,他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的表演藝術公共博物館舉辦第一次個展,兩年后,這一展覽移師中國臺北。而在中國內地舉辦展覽更是李名覺先生本人及其在中國和美國的親朋好友們的多年夙愿,特別是在他曾經生活過18年的故鄉(xiāng)——上海,以及他從未涉足過的土地——祖籍浙江寧波,回顧展越發(fā)顯得意義深遠。在自己故鄉(xiāng)舉辦個展,李名覺先生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這樣的場景:一位上了年紀的歌劇女主角,一次又一次地舉辦告別演唱會。盡管這樣的聯(lián)想有些滑稽,但先生深感這次展覽對他意義非凡,因為這是一次對“家”的回歸。
此時此刻,筆者心情不免開始酸楚起來,對于高齡的李名覺先生而言,這該是一次多么重要的“對‘家的回歸”呀!有哪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不在眷戀這個“家”呢!讓我們在此濃濃的“家”意中再次表達對這位世界戲劇舞美大師李名覺先生的無比敬意,讓我們默默地祝福他在大洋的彼岸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