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 符鴻俊
[摘要] 目的 探討羅格列酮對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島β細胞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 方法 選擇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羅格列酮片4 mg,每日1次,口服,如4周后血糖改善不理想者增至8 mg,每日1次,療程共12周。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胰島β細胞功能和血漿炎癥因子水平的變化。 結果 與治療前比較,患者經羅格列酮治療12周后,空腹血糖(FBG)、睡前血糖、餐后2 h血糖(2 h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均明顯下降(P < 0.05或P < 0.01);空腹C肽(FCP)和餐后C肽(PCP)水平均明顯上升(P < 0.05);血漿白介素-6(IL-6)、(hs-CRP)和腫瘤壞死因子-α均明顯下降(P < 0.01或P < 0.05)。 結論 羅格列酮在降低血糖的同時,還能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和降低炎癥反應,減輕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關鍵詞] 羅格列酮;2型糖尿病;血糖;胰島β細胞;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 R587.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2-0069-02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病,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下降是其發(fā)病的主要作用機制和兩個病理生理改變,其中保護和恢復胰島β細胞功能是目前2型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研究方向[1,2]。近年的研究表明炎癥因子介導慢性炎癥反應可能與胰島素抵抗并進一步發(fā)展為糖尿病密切相關[3]。羅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是過氧化物增殖活化受體-γ(PPAR-γ)高選擇性激動劑,其控制血糖和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已得到臨床研究證實,目前已廣泛地應用于各種2型糖尿病的治療。近年來研究發(fā)現羅格列酮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可能還具有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和控制炎癥反應過程作用[4]。本研究觀察了羅格列酮對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島β細胞功能及血漿炎癥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門診治療初發(fā)輕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納入標準:符合2007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①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②嚴重的心、腦、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③伴有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等急性并發(fā)癥。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2~80歲,平均(62.1±10.2)歲。
1.2 治療方法
入選患者在飲食控制、體育鍛煉和健康教育的基礎上予以羅格列酮片(太極集團涪陵制藥廠,規(guī)格:4 mg×15片,批號080923)4 mg,每日1次,口服。如4周后血糖改善不理想者增至8 mg,每日1次,療程共12周。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胰島β細胞功能和血漿炎癥因子水平的變化。
1.3 觀察指標
采用己糖激酶法測定空腹血糖(FBG)、睡前血糖、餐后2 h血糖(2 hPG)的水平,采用高壓液相法測定血漿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空腹C肽(FCP)和餐后C肽(PC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漿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治療前后血糖和HbA1C的變化
治療12周后,FBG、2 hPG、睡前血糖和HbA1C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 < 0.05或P < 0.01)。見表1。
2.2 患者治療前后胰島β細胞功能及血漿炎癥因子的變化
治療12周后,FCP和PCP水平均較治療前均明顯上升(P < 0.05),血漿IL-6、hs-CRP和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 < 0.01或P < 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研究認為通過降低血糖,改善早期胰島素β細胞分泌缺陷,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是目前糖尿病治療重方向[1]。以往對糖尿病的治療多側重于嚴格控制血糖,但現有研究已證實在單純降糖治療基礎上加強胰島β細胞功能的保護可明顯減少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羅格列酮是臨床常用的PPARγ受體激活劑,通過激活PPARγ受體,減少游離脂肪酸合成,增加外周組織對糖的吸收及利用,減少肝糖元的輸出,從而減少脂肪分解,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達到減輕胰島素抵抗治療糖尿病的目的[6]。近年來研究發(fā)現羅格列酮能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胰島β細胞凋亡,對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預防作用[7]。本研究結果發(fā)現2型糖尿病患者經羅格列酮治療12周后,FBG、2hPG和HbA1C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血漿FCP及PCP均有明顯增加,表明羅格列酮控制血糖的同時,還具有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的功能。
現已證實糖尿病是一種低度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多種炎癥細胞因子參與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3]。hs-CRP是肝臟產生并分泌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質,是目前研究較多、較活躍的炎癥細胞因子,與糖尿病血管炎癥反應的程度有關,是判斷糖尿病病情及活動程度的參考指標[8]。IL-6是一種多功能的促炎癥細胞因子,主要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通過合成黏附分子,提高炎癥細胞吞噬能力,產生局部炎癥反應,通過趨化、活化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促進胰島β細胞的病理性破壞;還可促進T、B淋巴細胞過度激活和擴增,加速胰島β細胞功能的凋亡,造成胰島β細胞免疫性損傷[9]。TNF-α是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炎癥因子,其參與T、B淋巴細胞的激活,促進炎癥細胞發(fā)生聚集與黏附,誘發(fā)慢性炎癥反應和內皮功能紊亂,在胰島素抵抗中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發(fā)生過程也起重要作用[10]。張華珍等[4]研究發(fā)現羅格列酮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漿炎癥因子水平,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輕糖尿病大血管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本研究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經羅格列酮治療12周后血漿IL-6、hs-CRP和TNF-α明顯下降,表明羅格列酮能降低血漿炎癥因子IL-6、hs-CRP和TNF-α水平,具有抗炎作用。
總之,羅格列酮在降低血糖的同時,還能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和降低炎癥反應,減輕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但確切機制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趙家偉,馬鳳海,羅梅,等. 胰島β細胞胰島素抵抗的證據[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5,21(4):408-409.
[2]李蕊芳. 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及羅格列酮治療磺脲類繼發(fā)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療效及β細胞功能變化[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2):4-5.
[3]李秀鈞,鄒云紅. 糖尿病是種炎癥性疾病[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3,19(4):251.
[4]張華珍,楊矯,蘇言輝,等. 羅格列酮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敏感性和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 華西醫(yī)學,2009,24(7):1730-1732.
[5]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88(18):1227-1245.
[6]朱耀國,任葉慧,姜軍權. 羅格列酮治療2型糖尿病的機制及臨床療效[J].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3,22(12):751-753.
[7]黃斌,羅琳,韓文群,等. 馬來酸羅格列酮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胰島素抵抗及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06,14(1):9-10.
[8]Freeman DJ,Norrie J,Caslake MJ,et al. C-reactive protein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in the West of Scotland Coronary Prevention Study[J]. Diabetes,2002,51(5):1596-1600.
[9]焦桂萍,王先勇,袁志柳.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hsCRP、TNF -α及IL-6的表達及相關性分析[J]. 貴州醫(yī)藥,2008,32(12):1076-1078.
[10]Grigsby RJ,Dobrowsky RT. Inhibition of ceramide production reverses TNF-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1,287(5):1121-1124.
(收稿日期: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