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卿
互動教學觀認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不能再處于獨占知識的領(lǐng)導地位;學生懷揣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知識的主體,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咏虒W是一種使生命得以拓展、人格得以豐滿的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必須得以尊重或體現(xiàn),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言語和表情、思想與情感充分互動起來,從而達成共識和交融。
一、不流于形式上的互動
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不能透徹領(lǐng)悟,只是對互動教學從字面理解,在課堂上進行自己理解的互動教學,本來不需要探究、顯而易見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師實施了互動這一表面形式,卻沒有用心去考慮什么樣的問題才值得讓學生去討論,達不到有的放矢的效果。所以教師要正確處理形式與實質(zhì)的關(guān)系,應(yīng)按照課程的要求和目的,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和設(shè)計,在課堂上中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來討論,并創(chuàng)設(shè)出好的情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的互動才有價值,才能讓學生開發(fā)智慧,并經(jīng)歷情感體驗,提高學習興趣。
二、不局限在少數(shù)學生間的互動
在數(shù)學課堂上,還有這樣的情況存在:互動往往只在教師和少數(shù)幾個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之間進行,對其他同學的掌握程度全然不知。導致這樣互動的原因很多,如教師的問題太難,大部分學生解決不了;學生考慮這些題的時間根本不夠,只有個別反應(yīng)快的學生考慮出來;由于教師趕教學任務(wù),而不考慮那些聽不明白的學生等等。所以,哪個學生舉手,哪個學生就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大部分學生成了陪襯,長期下去,勢必造成部分學生成為學困生,進而厭惡學習。
為了能達到全面的、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教師不僅要總體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觀察和理解的程度,在考慮前端教學的同時,更要考慮到后進學生,從而形成整體上的互動。
三、要創(chuàng)造平等互動的氛圍
傳統(tǒng)教學的師生關(guān)系,教師總是高高在上的長者,學生是畢恭畢敬的無知者。這種角色的定位對師生的影響根深蒂固。雖然現(xiàn)在提倡新課程、新理念,教師明白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應(yīng)充分體現(xiàn),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知不覺就主要關(guān)心自己的教了,無意中忽視了學生的想法,整節(jié)課就按自己預定的思路完成下去。課堂上的互動就成了老師安排好的“互動”、只有教沒有學的“互動”,從而能失去了教學的意義。比如在做題方面,有些老師常常把公式硬性規(guī)定給學生,要求學生生搬硬套下去,至于公式的來歷草草講之,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不用考慮,會用就行??此坪苷_的做法,但卻抹殺了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日漸消失,效果會越來越差。正確的做法應(yīng)是:教師要想方設(shè)法讓學生理解、接受,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接受定律,這樣才能達到學習跟進、教學互動的效果。
以上列出的三種“互動”,在一些教師的教學中常常被采用,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弊端。這種教學,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自由意志,無視了學生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泯滅了學生獨立判斷的能力。而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教學,應(yīng)是尊重或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識內(nèi)容、言語和表情、思想與情感等更加充分地互動,讓自由、批判的清新空氣彌漫課堂,碰撞出更多的靈感與創(chuàng)造的火花,從而達成教與學的契合、智慧的生成和精神的激越。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學校)
責任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