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朝
典型器
青花瓷在清朝有了新的突破和發(fā)展。改變了明代的粗獷筆法,已顯現(xiàn)獨特的清代新貌。典型器為上海博物館藏清順治十四年款青花人物紋凈水碗。清順治十七年款青花云龍橄欖瓶。
青料
用浙料,呈色早期灰暗,晚期濃艷,稍發(fā)紫,亦有部分用珠明料,色澤鮮麗。
紋飾
布局多為適合紋樣加邊飾。山水瓷畫上有“四王”筆意,運筆勾、染、皴、擦并用,層次多,有陰陽面。題材多見博古插花、花鳥云龍、山石芭蕉、麒麟芭蕉、雄雞牡丹、列國志故事、三國人物。畫面上常配有詩文,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梧桐葉落,天下皆秋”;畫紅葉,題“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等。石頭多瘦削玲瓏石。云龍紋,龍身被云遮擋一部分,使身體分為幾段,故稱“云龍三現(xiàn)”。邊飾的蕉葉常畫成一大一小相間。畫面上點綴的云為括號云。地皮青苔一撮撮聚集。許多器物為醬口,這種情況康熙朝繼續(xù),雍正時少見。以后則不見。
胎釉、造型
罐類胎體厚重,器形敦實。釉面青白,多為平坦細砂底。造型單調(diào),供器多,有爐、瓶、凈水碗、觚、杯等造型。爐為缽式爐,大盤出現(xiàn)雙層底,即隔漏底,也就是雙圈足。
款識
絕大多數(shù)為寫于祭器上的記事記年題款。偶見“大清順治年制”款,還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篆書款。偽托款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歷年制”楷書款。民窯款較雜。
清順治·青花花鳥紋蓋罐
尺寸:高37.5厘米,口徑20.3厘米,足徑20.8厘米
南京博物院收藏。這種造型的蓋罐,因其蓋子似清代的將軍帽,故俗稱將軍罐。此蓋罐無款,平砂底,外壁白釉微泛青,青花發(fā)色湛藍而色階明顯,這些都是清初官窯青花瓷的特征。蓋面所繪的折枝花卉,外腹部所繪的牡丹、菊花、山石、壽帶鳥,皆為順治朝常見的紋飾。內(nèi)壁施白釉。
清康熙朝
典型器
此朝器物的青料、胎、釉可用一個“硬”字概括,而且器物的分量相對其他朝代的較重。青花瓷成就很大,造型變化萬千,工藝細致精巧,色調(diào)青翠欲滴?!短昭拧氛f“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 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典型器是一批有干支紀年款的器物和上海博物館藏青花山水人物紋瓶,器身書七律詩,詩后題“庚辰仲冬日居易主人題”。
青料
用浙料和珠明料??滴醵暌郧?,發(fā)色比較灰暗;康熙二十年以后,青花原料煉制得好,呈色鮮艷明快,能分出濃淡深淺層次,俗稱“五色青花”,紋樣講究畫筆。青花品種有白地青花、外醬釉內(nèi)青花、青花釉里紅、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
紋飾
紋樣畫法,前期采用單線平涂,風格粗獷,有明末遺風;后期流暢,工細,勾、染、皴、擦并用,紋飾多能分出陰陽面和層次。題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等。魚龍變化、冰梅紋為其特色紋樣;后期題材廣闊,包羅萬象。瓶罐上多畫人物故事,有水滸傳、三國志 (俗稱“刀馬人”)、西廂記、竹林七賢、曲水流觴、二十四孝、孟宗哭竹、八仙人物等。長篇銘文,有前后出師表、前后赤壁賦、蘭亭序、滕王閣序、圣主得賢臣等,詩文后有釉里紅圖章。文字作紋飾的有熙朝傳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還有耕織田、冰梅紋、秋葉題詩等。清代數(shù)朝,青花圖案喜留白邊,以康熙朝的最為明顯。清康熙開始,畫西番蓮的紋樣漸漸多起來,紋樣特征是蓮花的花瓣畫作螺絲狀。此時牡丹多繪成“雙犄牡丹”。
胎釉、造型
胎質(zhì)堅致而細白,斷面如糯米糕,俗稱糯米胎,分量較重。釉硬,即釉與胎結(jié)合得很好。釉面可以看到橘皮紋和棕眼。前期釉色白中閃青;后期釉白、光亮,還出現(xiàn)一種茭白釉,釉面發(fā)死白色。器型前期比較敦厚,變化不多,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后期厚薄兼有,以薄為主,器型變化多端,陳設器、觀賞器增多,如鳳尾尊、花觚、筆筒、象腿瓶、筒式瓶等,大到屏風、龍缸,小至鳥食罐均有。碗的式樣比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別是斗笠碗,最為典型,特征是胎體輕薄。
工藝
早期見芝麻醬口。瓶、罐接口不明顯。口沿有爆釉點。碗,深腹高圈足。盤、碗底足大,足墻直,足根圓,俗稱燈草根,底部有極細的縮釉點,像針鼻眼。也稱棕眼。筆筒底部,盛行外面一周澀胎,中間有一塊圈圓餅形白釉的現(xiàn)象,有的在釉下書有款識。器物底部有玉璧形底、隔漏底(即雙圈足)和二層臺底。器物露胎部分都能見到一道道很細的旋坯痕。
款識
清康熙朝歷61年,款的種類很多。特別是私家款,內(nèi)容眾多。前期全部楷書款,多六字款,少四字款,常用大清干支款,如“大清丙午年制”、“大清丁未年制”,丙午年和丁未年分別為清康熙五年和六年(1666年和1667年),還常見癸丑年、戊申年等千支年號;后期出現(xiàn)篆書款??瑫晏枌懙帽容^扁。“製”字下面“衣”字,一橫較長。篆書是較硬的鐵線篆。私家款有:玉石寶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慶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寶鼎之珍等;圖記款有雜寶、爵、螺、角、秋葉、方勝、團鶴、團鳳、畫筆銀錠如意等,還有僅僅畫雙圈,而不寫字的現(xiàn)象。偽托款比較多,有仿明成化、嘉靖款的,總的特點是書寫筆道無力而工整,有仿明成化“天”字罐,在罐底用青花寫“天”字。早期以仿嘉靖款居多,中后期少量書仿宣德、成化款。
清雍正朝
典型器
此朝的工藝水平極高,為歷代之首。典型器為一批有紀年款的器物和上海博物館藏雍正八年青花雙龍紋爐,器身有“信士弟子張文錦許奉敬太白老爺座前香爐供奉雍正八年日吉祈保生意大順”銘文。
青料
青料用浙料。仿明水樂、宣德朝的蘇泥麻青料效果比較多,但是沒有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其次是仿明成化青花發(fā)色淡雅的效果。
紋飾
清康熙后期開始,偏重于圖案化,紋樣刻板。紋飾有仿明代的云龍、云鳳、云鶴、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蓮花托八寶、八仙人物、梵文、貫套紋等,還有清代出現(xiàn)的蝙蝠仙桃、雙喜字圖案。此類題材的圖案,一直沿用至同治、光緒時期。人物畫有漁耕樵讀、麒麟送子、福祿壽三星,其中人物以男子為多,琴棋書畫紋樣中以女子為主,還有八卦、西番蓮及一些圖案寓意紋飾。藏文扁長,非常圖案化,線條比較纖細。
胎釉、造型
胎質(zhì)細致潔白,瓷化程度好。胎體厚薄均勻,分量較輕。釉汁滋潤。造型工整細致,繼承康熙朝的多,仿古意蘊的多,創(chuàng)新立意的少。新品種有套杯,十個一套,口薄,口微撇,腹部比較矮,平底矮圈足。有燈籠尊、扁肚菊瓣瓶等。碗、盤等均為大圈足。
工藝
精工細琢,講究修胎。琢器腹部不見接口,圈足比較深,足根滾圓,俗稱燈草根。露胎處不見窯紅。民窯有砂底,工藝粗糙,有螺旋紋。
款識
清雍正朝歷時13年,款識種類比較多。除了以前所見的各種類型以外,常見圖記款,如繪一只毛筆、一塊銀錠、一柄如意的“必定如意”款,還有動物形款、四朵花款、方形肥皂款,后者也稱窗欞花押款;偽托款也比較多,以書寫“大明成化年制”的為多,“大明宣德年制”的次之。堂名款比清康熙朝少得多,有養(yǎng)和堂、慶宜堂、朗吟閣、椒聲館等。
清雍正·青花纏枝花卉紋盅
尺寸:高3.5厘米,口徑7.2厘米,底徑2.9厘米
湖北省博物館收藏。胎體輕薄。紋樣具有明成化官窯瓷傳統(tǒng),內(nèi)心繪團花紋,外壁飾纏枝花卉紋,但是紋樣畫筆較流傳有序的清雍正官窯瓷顯得草率。
清乾隆·青花勾蓮紋燭臺
尺寸:高13.3厘米,上盤徑4.2厘米,中盤徑9.9厘米,底盤徑9.4厘米
湖北省博物館收藏。清乾隆官窯青花瓷燭臺皆為錢紋篆書款。此燭臺頂盤上原應有枚插蠟燭的鐵釬。
清乾隆朝
清乾隆朝青花開始逐漸走下坡路。
青料
此朝歷60年,用浙料,青花色調(diào)變化很大。初期仍有色料洇散現(xiàn)象,但是逐漸呈穩(wěn)定的純藍色。后期民窯有一部分青花發(fā)色灰暗。品種方面,青花玲瓏(加彩)、胭脂紅青花為本朝新創(chuàng)品種。
紋飾
內(nèi)容繁雜,但均以吉祥如意為主題,如百鹿紋、百福壽紋瓜蝶紋、榮升圖、三星圖、百子圖、麒麟送子圖等。畫面單調(diào)呆板,且意境通俗。
胎釉、造型
胎質(zhì)堅致細白,但不及清康熙朝的具有硬質(zhì)感。不如清雍正時期的細膩。薄胎厚胎兼有,大件器胎體厚薄適度。釉細瑩潤,光澤度好,但后期多有橘皮紋,部分仿清康熙時期的漿白釉,但比康熙朝的粗。漿胎青花,分量輕。釉面瑩白,有開片。渣胎碗施灰青釉。造型規(guī)范,形式無所不包,有日用器、陳列器、文房四寶、祭祀用品、鼻煙壺、鳥食罐、溺器等。器物大至桌子,小的可把玩于手心。
工藝
大件器不變形,工整,厚薄均勻,成型線條生硬不及清雍正時期的柔和。
款識
有仿清乾隆官窯款,很規(guī)矩,也有很多草篆年款,寫法草率而簡化。多明代宣德、成化朝偽托款。堂名款較雍正朝多,常見的有彩華堂、彩秀堂、致和堂、師古堂、百一齋、文石山房等等。此外,還有四朵花款。
清嘉慶·青花蓮托八吉祥紋酥油燈
尺寸:高10.6厘米,口徑10.7厘米,底徑5.5厘米
湖北省博物館收藏。胎體較輕薄。燈碗的內(nèi)心繪團花紋。腹部內(nèi)壁罩白袖,外壁環(huán)飾八組蓮花托梵文,脛部繪蓮瓣紋,高圈足上有藍地白花花葉、四瓣海棠朵花、瓔珞三重紋飾。圈足內(nèi)則罩白釉。酥油燈是藏傳佛教的寺院和佛教徒家中佛龕前供奉的長明燈,用酥油作燃料,有金、銀、銅、陶瓷等不同的質(zhì)地。它與高足碗的不同之處,僅僅在其脛部內(nèi)折成平底,而高足碗多是圓底。這種瓷酥油燈,清雍正至道光官窯都生產(chǎn),并有四五種不同的規(guī)格。它們分別于圈足內(nèi)書款,雍正器于圈足內(nèi)署六字一行楷書款,乾隆、嘉慶器于圈足內(nèi)署六字一行篆書款。
清嘉慶朝
青料
青花色澤大部分呈色穩(wěn)定,但是有暈散,時見發(fā)色暗淡漂浮者。青花釉里紅呈色灰暗。嘉慶以后青花釉里紅、豆青青花等品種逐漸少見。
紋飾
此朝青花瓷的紋飾特點與清乾隆朝的基本相同,但是瓜蝶紋漸多。
胎釉、造型
前期基本與乾隆朝的相同,后期逐漸趨于粗笨,已有清道光時期粗率笨拙的風格。琢器多加雙耳為飾。施釉稀薄,個別釉色發(fā)灰白色,光潤不足。
款識
官窯款識仍然很規(guī)范,民窯款十分草率,有的僅寫半邊字,十分難認。有較多的堂名款,出現(xiàn)蝙蝠桃子圖記款。
清道光·青花纏枝蓮紋燭臺
尺寸:高14厘米,上盤徑4.4厘米,中盤徑10厘米,底盤徑9.4厘米
湖北省博物館收藏。這樣造型的燭臺,從清乾隆至道光朝都有燒制。側(cè)面分別繪海水紋和漩渦紋,上柱飾貫套海石榴紋,盤面為纏枝花卉紋。頂盤中心原應有鐵釬以插蠟燭。
清咸豐·青花芭蕉竹石紋玉壺春瓶
尺寸:高29.2厘米,口徑8.5厘米,足徑11.4厘米
清官窯仿明永樂官窯的傳統(tǒng)產(chǎn)品,與康、雍、乾玉壺春瓶的造型相比,咸豐朝玉壺春瓶的頸部比較粗。所繪紋樣極程式化。品種除青花外還有斗彩。芭蕉竹石紋玉壺春瓶始見于明永樂官窯。
清道光朝
清道光朝青花發(fā)色色澤不夠深沉,有漂浮感,這是由于胎質(zhì)疏松,與釉結(jié)合不夠緊密所致。品種有青花釉里紅、豆青青花。紋飾多圖案化,講求寓意,題材為清代常見吉祥圖案題材。胎體多有比較粗松的現(xiàn)象。釉面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釉質(zhì)肥厚而疏松,多為起伏不平的波浪釉,又稱浪蕩釉。胎釉結(jié)合不緊密。造型粗俗,以盤、碗、蓋杯、油盒、茶壺,帽筒、花瓶、香爐、藥瓶、鼻煙壺等日常用品為多。慎德堂款瓷器是清道光皇帝的專用瓷。
清咸豐朝
清咸豐朝的青花瓷概況基本同于道光朝。相對晚清其他朝代,本朝器物的特點是小而精,多見哥釉青花。
清同治朝
清同治朝青花發(fā)色多黑褐不清,有漂浮感。紋飾多吉祥寓意圖案。除了傳統(tǒng)的龍鳳紋、云鶴紋、八寶紋以外,還常見五福捧壽、長壽、萬壽無疆、喜字(有雙喜、四喜、八喜等)、五谷豐登、麒麟送子、福祿壽三星、愛菊圖、五倫圖、課子圖,瓜瓞綿綿圖等。紋飾極具圖案化,筆意呆滯無力。胎子白而不甚精細,圓器以指叩擊發(fā)出金屬聲,此為清末瓷器的特點,釉汁稀薄粉白。造型仍多加雙耳為飾,有夔鳳耳、蝙蝠耳、雙獅耳等。常見盤、碗底心落青花“八吉”、“桃子”圖記款,以及作坊款。多哥釉青花、豆青青花。
清同治·外料彩內(nèi)青花蓮花紋碗
尺寸:高6.4厘米,口徑15.3厘米,足徑6.3厘米
碗的工藝較精細,胎壁較薄,口沿、足端外緣描金線,白釉勻凈,粉色有立體感,色彩亮麗。它的內(nèi)壁所繪青花蓮紋,發(fā)色紫艷,但沒有層次感。外壁繪粉彩蓮荷紋。同治、光緒、宣統(tǒng)官窯都有這種產(chǎn)品,并且有大、小兩種規(guī)格。
清光緒·青花纏枝蓮紋貫耳尊
尺寸:高57厘米
撇口,長粗頸,折肩,圓腹,圈足。頸兩側(cè)飾竹枝形貫耳,故名貫耳尊。主題紋飾為纏枝西番蓮紋,邊飾為海水、蕉葉紋、田壽紋、纏枝花卉紋和如意頭紋,兩耳飾竹枝。紋飾纖細繁密,青花發(fā)色深藍穩(wěn)定,其為光緒時期的代表作。
清光緒·青花紅彩描金祥云蝙蝠紋瓶
尺寸:高33.2厘米,口徑7.6厘米,足徑13.5厘米
直口,直頸,溜肩,腹部圓鼓,圈足。這種瓶子的造型不多見,它與天球瓶的區(qū)別是頸部比天球瓶短;與賞瓶的區(qū)別是直口,而賞瓶是撇口。青花發(fā)色藍艷。外壁所飾主題紋樣由青花祥云紋和礬紅金彩勾邊蝙蝠紋組成,也稱“洪福齊天”紋。
清宣統(tǒng)·青花花卉紋碗
尺寸:高6.3厘米,口徑15.3厘米,足徑6厘米
構(gòu)圖繁縟,內(nèi)壁遍布紋樣,從口沿內(nèi)向心依次為幾何紋、點紋錦地如意云紋、“S”形卷草紋和 變體落花流水紋;外壁口沿飾波線三角紋,腹部繪蓮紋,脛部有簡體如意紋。這些紋樣都由傳統(tǒng)紋飾演化而來,白釉勻凈,青花發(fā)色泛紫,紋樣的圖案性強,構(gòu)成了宣統(tǒng)官窯青花瓷的典型特征。
清光緒朝
清光緒朝的青料呈色較多,發(fā)藍、閃紫、黑褐、淺淡均有。有的器物仿清康熙青花水平十分高,呈色逼真,唯釉較白且有漂浮感,體較輕,為此朝的時代特征。胎釉、造型的特征同于同治朝。特色品種有青花加料彩。此品種自清乾隆以后,各代相傳,光緒時期最多,多以青花繪八仙人物、空間加胭脂紅料彩海水紋,組成完美畫面,還常見青花玲瓏碗,青花冰梅紋瓶、缸。偽托款多用“康熙年制”、“若深珍藏”。
清宣統(tǒng)朝
清宣統(tǒng)朝的青料色澤有變化,出現(xiàn)化學青料,呈色浮艷泛紫,俗稱“洋藍”,釉面較勻凈。青花楷書款。宣統(tǒng)朝僅僅三年,瓷器少而精,故比較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