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東亮
[關鍵詞]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設計;情境導入;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3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4-0042-01
一、運用恰當?shù)那榫硨?,激發(fā)學生興趣
情景交際法。就是遵循以活動為中心的理念。發(fā)揮語言情景優(yōu)勢,設計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去感受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一個好的開端會給學生帶來親切的感覺,留下難忘的印象,而富有藝術性的開端,則可以使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境界,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樂學、愛學。英語課導入新課的方法多種多樣,沒有固定的模式,我經(jīng)常運用的有:歌曲式導入、提問式導入、圖片與幻燈等電教手段導入、懸念式導入和復習式導入等。
例如,有一課的內(nèi)容是學習商店名稱“vegetable shopl eyele shop,clothes shop”。我讓幾個學生拿上各種道具。扮作賣主。老師介紹每一個賣主代表一個商店。我在一個商店買到一輛自行車,問學生:“我們應該給這個商店起個什么名稱呢?”學生就會說:“cycle shop”。經(jīng)過這個有趣的小故事的導入,學生學起來特別輕松。并由此可以向外延伸許多生活中新的內(nèi)容。逼真的情景將抽象、枯燥、采板的語言文字變得直觀、形象、明了,使語言的功能在動態(tài)的畫面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使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更為深刻。
二、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課堂“動”起來
1.把游戲引入課堂。例如,在上一節(jié)關于日常用品類的詞匯課時。我把它設計成一節(jié)辯論課,課前把單詞“needle,paper,kntfe,brush”等寫在小紙片上,讓兩個學生抽簽后根據(jù)辯題進行辯論。如果兩個學生抽中“needle”和“paper”,讓兩個學生根據(jù)辯論題“Which is more useful?”進行辯論。這種小型辯論不分誰為勝方,只求學生有話說。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新穎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辯論游戲,課堂氣氛十分熱烈。
2.把身體語言帶入課堂。在教單詞或句子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做動作或用夸張的語調(diào)朗讀。對此,孩子們特別喜歡。如筆者在教“bend"一詞時做彎腰的動作,教“big”一詞時兩手張開畫個大圈,教“small”一詞時用兩根手指做個特別小的小圈,教“strong”一詞時出示手臂。井鼓起肌肉。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上講臺當“小老師”。領讀句子。讓他們模仿教師平時上課時的表情、動作。鼓勵他們學著使用課堂用語。
3.把實物、簡筆畫帶入課堂。新教材的最突出特點是圖文并茂。繪畫是一項眼、手、腦等并用的活動。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它可以引起學生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提高學習效率。有一次在教關于現(xiàn)在進行時這一語法,最時,我就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了很多圖:學生打籃球,爬山,游泳,看電視等。利用直觀的圖片,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一語法點,并能流利地脫口而出。
可見?;A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們只有不斷地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學生聽說英語的整體素質(zhì)才能得到較快的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們快快樂樂地獲取知識。
三、培養(yǎng)學生課外用英語交流的習慣
不時地創(chuàng)造課外英語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對老師來講,也是一種責任。老師在課外要多與學生進行英語交流。如在學習了Earthguakes這一課文后。我周末把學生帶入閱覽室,測覽有關汶川、玉樹地震的圖片,創(chuàng)設英語角,用英語介紹地震發(fā)生所造成的危害及救援過程。平時我還用英語給學生寫留言卡。學生用英語寫請假條。無論在飯廳還是樓梯口碰到學生,我總會用最簡單的英語主動跟他們打招呼:“Cood momjng!Where are yougoing?”一段時間后,學生課外見到老師,就會爭先恐后地用英語打招呼。久而久之,學生養(yǎng)成了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習慣,
總之。教師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模式要符合學生的本能與天性。即新教材所倡導的“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樂于學英語,善于學英語,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