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在聲繁音雜的20世紀,巴伯(Samuel Barber)作為美國現代作曲家,靈活運用現代音樂的創(chuàng)作技法,將浪漫主義特有的抒情性旋律糅合進極具個人情感意識的音樂敘述中,融匯成其特有的新浪漫主義音樂語言特征?!稊⑹虑鶲p46》是一部充滿靈性的短篇鋼琴獨奏作品,作曲技巧和創(chuàng)作風格上秉承了古典主義的結構嚴謹與浪漫主義的優(yōu)雅氣質,同時借助現代和聲的神秘與另類,暗涌著作曲家當時精神狀態(tài)的焦慮與不安。文章通過對巴伯的生平和其音樂風格特征的探究,剖析《敘事曲Op46》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品結構,從作曲技術、表演技術兩個角度探究其獨特的音樂工藝①。
關鍵詞:巴伯;抒情性;新浪漫主義;《敘事曲Op.46》
一、大環(huán)境下的音樂奇才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音樂界歷經了兩次歷史性蛻變。由麥克道威爾(Edward Macdowell,18611908)、艾夫斯(Charles Ives,18741964)等第一批作曲家領導的突破歐洲風格、樹立本民族獨創(chuàng)性特征的音樂革命,使美國音樂獨立化得到萌芽,日后如科普蘭(Aaron Copland,1900-1990)、格什溫(G·Gershwin,1898-1937)、塞欣斯(Roger Sessions,1896-1984)等作曲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秉承了傳統(tǒng)歐洲音樂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精髓,捕捉現代歐洲音樂藝術中的時代氣息,在此基礎上結合了美國本土民間音樂素材,如爵士音樂和黑人音樂等,為美國音樂開拓了一片天地。
塞繆爾·巴伯(Samuel·Barber,1910-1981)與威廉·舒曼(William Schuman,19101992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 )等作曲家同為第三代美國樂派的代表。與同輩人相比,巴伯的創(chuàng)作獨樹一幟,堪稱是音樂界的傳奇人物。
巴伯于1910年3月9日生于賓夕法尼亞州西切斯特的一個具有良好音樂背景的家庭,父親是一位醫(yī)生,母親是業(yè)余鋼琴演奏家。他6歲開始學琴,7歲開始學習作曲,10歲創(chuàng)作了生平第一部歌劇,12歲時在當地教堂任管風琴師。1926年,巴伯中學畢業(yè),但早在1924年,他已同時就讀于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作曲、鋼琴、演唱和指揮等課程。巴伯有幸在美國國內受到完善、良好的音樂教育而不必像前輩們那樣歷盡艱難的周游列國進行學習,同時他也幸運地趕上了美國音樂家成長的黃金時期,當時,美國社會鼓勵藝術發(fā)展,為音樂學習和創(chuàng)作設立了許多獎勵基金以及提供贊助的項目。
1928年巴伯第一次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頒發(fā)的巴恩斯獎,此獎項使他得以初次出國旅行,隨后訪問了意大利等歐洲幾國。1933年,巴伯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由較大型樂隊演奏的序曲——《造謠學?!吩俅螛s獲巴恩斯獎;1935與1936年間,他兩次獲普利策獎學金和美國學院羅馬大獎。真正讓他聲名大噪的是1938年托斯卡尼尼(A·Toscanini)指揮演出了他的作品《弦樂柔板》,演出深受好評。之后他的作品在波士頓、紐約、費城等城市由許多著名指揮家首演成功。
20世紀的世界樂壇是一個百花爭艷的時代,傳統(tǒng)與現代交織融匯,不斷碰撞,審美情趣與審美愛好也隨之發(fā)生劇烈變化,迸發(fā)出新時代的火花。在這一時期各種“主義”、“流派”接踵登場,各種夸張、復雜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在這樣—個聲繁音雜、作品眾多的時代里,音樂家們似乎都背離了傳統(tǒng)音樂追求浪漫和諧的審美觀,傳統(tǒng)意義上的音樂審美蕩然無存。而其中最登峰造極的要數凱奇(John Milton Cage,1912-1992),他的作品《4分33秒》,無聲勝有聲,震驚樂壇。然而,巴伯雖然置身于美國,但音樂創(chuàng)作卻深受傳統(tǒng)和古典歐洲音樂風格的影響,其創(chuàng)作中的浪漫主義氣息充分地體現在《多佛海灘》、大提琴奏鳴曲、第一交響曲等作品中,作品優(yōu)雅、華麗且充滿旋律性。1944年,巴伯首次以鋼琴獨奏的體裁發(fā)表了由四首無標題小品組成的《旅行Op20》,作品中嫻熟地發(fā)揮了他一流的創(chuàng)作風格。他寥寥幾首鋼琴作品,在全部錄音后只需一張唱片便可裝下,卻具有深刻的音樂內涵,幾乎每一首都是作曲家各個時期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創(chuàng)作于1949年的《鋼琴奏鳴曲Op26》是巴伯最著名的鋼琴獨奏曲,這首鋼琴獨奏曲是他為著名俄羅斯技巧派鋼琴大師霍羅維茲創(chuàng)作的。該曲中,巴伯將鋼琴這一樂器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風格上既有斯克里亞賓的神秘,也帶有印象派風格的意像。這首獨奏曲的作曲技法堅持古典主義音樂結構嚴謹的特征,但同時也融合了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通過結構與技巧的融合賦予了作品最鮮明的現代色彩,使它成為巴伯大型鋼琴獨奏曲的代表作品。然而,這些深具藝術價值的鋼琴作品中,艱深的技巧并不等于無謂的炫技與華而不實的吹噓,晦澀的樂思和此起彼伏的旋律張力賦予了作品深刻的音樂內涵,閃爍著獨特的藝術光芒。
二、精致與深邃——《敘事曲Op46》
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巴伯每天拼命鉆研并練習巴赫的復調作品。嚴格的作曲老師預見到巴伯的才華,并試著啟迪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天賦,這讓巴伯日后從深愛的勃拉姆斯、肖邦的作品中逐漸領悟到怎樣在作品中表達自然并深刻的情感。如果說《鋼琴奏鳴曲Op26》是巴伯音樂創(chuàng)作中多調性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的最佳代言之一,那么另外兩首短篇小品《夜曲——獻給菲爾德Op33》和《敘事曲Op46》則充滿了靈性,尤其后者表面顯得簡潔短小,實際卻暗藏玄機。
《敘事曲Op46》,是1974年8月受范·克萊本基金會(Van Cliburn Foundation)委托為第五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The Fif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Quadrennial Piano Competition)而作,作品最終完成于1977年,c小調,6/8拍,整體音樂基調是沮喪而惆悵的,中段為火熱的快板,但最終又回到憂傷的情緒中。這部作品是在他情緒低落時寫成的,由于巴伯已經長時間沒有進行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而重新開展這項工作顯得非常艱難,因此完成這次的委約花費了他將近9個月,讓他倍感力不從心。此時他在紐約基斯科山(Mount Kisco)最心愛的寓所已經出售,巴伯不得不搬到紐約城內,這更使他陷入了無限沮喪和不安之中。這部作品將巴伯當時的精神狀態(tài)描繪得淋漓盡致,被喻為他的離世之作,顯得尤為可貴。從作曲技術的角度不難看出,巴伯對作品結構布局、音型變化以及和聲色彩的獨具匠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作品的主要藝術特征。
1.從曲式分析的角度看,該作屬于復三部曲式(ABA1),是典型的古典曲式結構。
A部分是帶再現單二部曲式,并含有補充的結構,譜例1、3、4、7屬于此部分;B部分則由一些模進散句組成,譜例2、5、6屬于此部分。音樂材料借助于A部分的樂句(譜例2)將主題旋律轉為左手,織體由原先的縱向和弦結構轉變?yōu)楣潭ㄒ粜偷牧鲃?;而再現部分A1則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我們通過對比A部分開頭與B部分開頭的素材,可以發(fā)現之間的聯(lián)系(見譜例1和譜例2)。
譜例1
譜例2
2.從和聲功能性看,運用現代手法表達音樂內在的撲朔迷離,與幽怨的悲劇性主題旋律相互交織,形成獨特的新浪漫主義音樂語言特征。
主題旋律以半音化形成主要的線條模式。大量的半音化模進與非三度疊置和弦相結合,塑造了一種詭異和忐忑不安的情緒,蘊藏著一股強大的邪惡力量。整篇的半音化模進,調性游離頻繁,局部還形成多調性的色彩,給全曲調性的明確造成阻礙。然而,這卻是一部有調性的作品,在每一個樂句或樂段的結尾處總會出現調性特征音甚至是終止式,但是半音的轉移卻牽動原來的主調轉入了遠關系的新調,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無疑將整首作品的感情基調和音樂畫面都設定在了焦躁、不滿足的氣氛之中,造成聽覺上令人瀕臨崩潰的壓抑和恐懼(如譜例3所示)。
譜例3
在半音和聲體系的影響下,傳統(tǒng)和聲的功能已經相當模糊,縱向柱式框架基本被破壞,全曲以橫向半音進行,層次分明,各個層次的交流與銜接也有講究。而復調手法的嫻熟運用,是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語氣,造成音樂前呼后應、此起彼落的效果的重要表現手段,為層次之間的遞進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另外,全曲節(jié)奏和節(jié)拍變化頗為豐富,為音樂內部增添了一股強大的張力,更加觸動人心。
全曲通過作曲家嚴謹的曲式結構、深刻描繪的旋律線條、不穩(wěn)定的和聲色彩、充滿浪漫情懷的節(jié)奏變化組織等各方面要素,組成其精致細膩的新浪漫主義音樂語言,昭示出富有新意的音樂創(chuàng)作格局,即傳統(tǒng)與現代的融會貫通。巴伯運用這種新的音樂語言和手法,給這部作品賦予了鮮活的藝術生命,以有限的篇幅將此時復雜、多變的個人情感滲透到了每一個音符當中,發(fā)揮到了極致。
三、悲歌——演繹浪漫主義的夕陽余暉
巴伯一生僅有7部鋼琴作品出版,而正式收入其作品目錄中的卻只有5首,分別是:1944年在巴伯第二創(chuàng)作期間完成的《旅途Op.20》;第三創(chuàng)作期間,1949年創(chuàng)作的《鋼琴奏鳴曲Op.26》、1952年創(chuàng)作的《紀念小品Op.28》、1957年創(chuàng)作的《夜曲——獻給約翰·菲爾德Op.33》和這部1977年完成的《敘事曲Op.46》。從創(chuàng)作的時間段來看,巴伯的音樂創(chuàng)作技術特征經過多年歷煉已變得成熟。這些鋼琴作品都誕生于巴伯中后期創(chuàng)作階段,代表了巴伯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流意識。這些鋼琴作品都體現著他繼承音樂傳統(tǒng),以抒情為主的音樂表現方法,特別強調旋律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和意義。
正如理查德·杰克遜(Richard Jackson)在《新格羅夫辭典》中歸納的那樣:“抒情的長線條旋律,經得起推敲的歌詞配置以及熟練的開發(fā)樂器的音色和技巧的能力?!薄稊⑹虑鶲p.46》為我們真實地敘述著巴伯這種特殊的抒情性,這種抒情性的特點符合19世紀浪漫派音樂風格,但相對于20世紀的音樂,更具有巴伯其個人“反潮流”、“忠于自我”和“多元化”的意義。巴伯并沒有拋棄傳統(tǒng)的審美意識,也不拘泥于某種形式,他強調的只是用何種手段來結合需要的素材,最終去迎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想。《敘事曲Op.46》是巴伯為自我情感創(chuàng)作音樂意識的一部絕唱,每一個瞬間都流露出作曲家源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從演奏技術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看似音型變化淺易,并未涵蓋繁復的鋼琴彈奏技術,但是其旋律與結構、和聲聯(lián)系緊密,如何微妙地控制每一個段落的音量、精準地拿捏全曲每一處節(jié)奏變化以及自由節(jié)奏的靈活運用,都是彰顯作品無可比擬音樂工藝的關鍵。全曲以作曲家標記的restless(不安寧的、焦慮的)氣氛展開,卻不宜過分打亂節(jié)奏時值組合,適當地予以節(jié)奏彈性處理,在a tempo出現后,要盡全力控制之前的演奏速度,讓其趨于一種整體性方向發(fā)展,其實就是將不安與焦躁的情緒進行成片整體地渲染,表面嚴謹的演奏并不意味著將音樂刻板化,反而是為了鞏固并更好地表達作曲家的原意(如譜例4所示)。
譜例4
A段(譜例4)在不安與焦躁這樣一種情緒中持續(xù)吟唱著陰郁的悲歌,主題旋律的半音化模式為演奏者提出了苛刻的技術操作要求,力量的控制尤為考究。跟隨旋律的發(fā)展及時調整手指與手掌的狀態(tài),下鍵速度緩慢并保持動作的連貫,從而將半音和聲體系較好地整合起來,讓調性在聽覺上勾勒出一副不確定、不穩(wěn)定的整體畫面。與此同時,特別小心并重視和弦外音的表現力,這是作曲家情感堆積于發(fā)展的碰撞點。另外,在作曲家標記的音樂力度變化記號的部分進行適當的力度變化處理,強調在浮躁焦慮的表面下壓抑著的更加令人絕望的強大力量已膨脹至沸點等待爆發(fā),卻又舉棋不定,欲言又止。從整個A部分來看,巴伯僅僅運用了并不是特別突出的對比材料,卻給聽眾帶來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很難想象巴伯此時此刻的內心情緒已跌落谷底,憋悶之極,承受著難以形容的精神折磨,卻又不得不強忍現實的摧殘。
B段(譜例5)是對作者精妙創(chuàng)作技巧的展示,同時也給了演奏者絕佳的炫技機會。主題旋律以左手八度音型持續(xù)展開,渾厚而悲壯,內心的怒火得到了一次積蓄已久的釋放,適當地增加左手臂力,下鍵不宜過激,貼鍵為佳,目的是為了避免下鍵過快造成音色散亂無章,不夠集中而失去原有的爆發(fā)力和轟鳴感。而右手伴奏音型持續(xù)的十六分音符連續(xù)斷奏,更深層次推進了樂曲剛開始便鋪墊的焦慮不安的感情基調,盡量讓手指第一關節(jié)觸鍵,靈活積極地運轉手指,目的是以辨識度極高的顆粒性音色,塑造局促而慌亂的音樂形象。而此后,巴伯再一次歌唱起帶有悲劇性色彩的音調,右手十六分音符斷奏音型轉變?yōu)榱鲃有缘氖忠舴B奏,高聲部旋律音與左手固定音型相互交織,仿佛淚已決堤,卻一次又一次哀怨般地為自己吟唱出祈禱般的音調,作曲家內心追求精神解脫的強烈渴望在這里展露無遺。演奏時要將雙手平衡點拿捏精準,突出雙手的旋律重音和節(jié)奏重音,并良好地控制節(jié)奏,讓這股早已微弱的希望再持續(xù)得久一些(如譜例5)。
譜例5
而作品繼續(xù)發(fā)展所出現的雙手交替(八度、和弦)音型,也不是全曲技術和音樂表達的重點,只是在功能上為同小節(jié)的和弦進行補充與渲染,增添一絲躁動與惶恐的氣氛,最后在左手八度跳躍和右手相同和弦的持續(xù)演奏下,將千絲萬縷的情感凝聚成急劇膨脹的力量,給人以足夠的試聽震撼力(如譜例6)。
譜例6
緊接著,B段(譜例6)音樂在這里由右手3個強有力的和弦將樂曲帶入一種極強的緊張感之中,卻未營造出眾望所歸的結局,進入6/8拍后音樂情緒突然跌落,與之前形成極大的落差感,將感情基調又帶回A段。這里可以將右手3個和弦稍作夸張地強調,左手運用手腕彈性而轉換3個變化和弦,將音樂的激情燃燒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下面那個落差極大的和弦,則應下鍵緩慢并控制其音響不宜過于強大,以免破壞之前的情感鋪墊。作曲家精心設計好之前的情感意境,最后卻未得到理想的迸發(fā),因為所有的希望都是空想,所有的悲傷卻早已成為現實,生命的脆弱在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已經永遠不能改變。此后,A段(譜例7)的情緒再次浮現,并逐漸向尾聲靠近,巴伯巧妙地將陰霾和壓抑蔓延至全曲。不得不感嘆這首作品雖表面簡短,但所蘊藏的音樂內涵和情感意識卻非常深厚,巴伯嫻熟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引人深省的藝術境界,讓人嘆為觀止(如譜例7)。
譜例7
這首敘事曲以最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我們解讀了巴伯作品精妙絕倫的音樂工藝,無論從創(chuàng)作技法還是表演藝術的角度來衡量它,都是一部結構精致,思想深邃的佳作,且具有深刻的學術價值。其中悲歌式的凄美旋律深深打動著聽眾,沒有歌詞卻同樣震撼人心,巴伯真誠地向聽眾徹底敞開了心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藝術審美通道”,讓我們更清晰地了解到巴伯別具一格的音樂特色,正如他1971年在自述創(chuàng)作信條時寫道:
“當我用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作音樂時,我讓音樂在語言中流動、穿梭。當我寫作一首抽象的鋼琴奏鳴曲或協(xié)奏曲時,我跟著感覺走?!缛藗兯f的,我根本不追求什么寫作風格……我只是不斷寫作,像他們所講的,這是我的事情。我相信這的確需要某種勇氣。”
塞繆爾·巴伯不是一位追求時尚的音樂家,某種程度上講,他甚至也不以追求榮譽為目的,他并不堅持某種特定的音樂流派或音樂“主義”,因此我們很難將他歸為某一類作曲家,他追求講述他自己的感覺,他自身的需求。他畢生追求崇高的創(chuàng)作意義,是一位能夠坦誠面對自己并竭力貢獻精品的藝術家??v觀整個鋼琴音樂界,巴伯的作品可能不像其他一些作曲家那樣眾人皆知。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巴伯的鋼琴音樂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廣,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讓屈指可數的幾首作品顯得更加可貴。品味巴伯鋼琴音樂中滲透的高貴氣質、優(yōu)雅風格和唯美情結,猶如19世紀浪漫主義的夕陽余暉映入眼簾,在天邊閃爍它最后的一瞬美麗。因此,更深刻地研究巴伯鋼琴作品中精湛的音樂工藝,具有非凡的意義。由于筆者藝術修養(yǎng)有限,對巴伯鋼琴作品音樂工藝的解讀較為淺薄,文中難免出現不恰當的敘述甚至可能出現錯誤的論斷,還請專家批評指正。
責任編輯:馬林
注釋:
①音樂工藝,music technology,維基百科,音樂工藝學詞條。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二度創(chuàng)作的美學思考[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4:4579.
[2]羅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國現代鋼琴音樂[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02:31101.
[3]徐璐.塞繆爾·巴伯“鋼琴奏鳴曲”O(jiān)p.26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J].音樂研究(季刊),2004(04).
[4]張涓.巴伯音樂作品中的抒情性[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1(03).
[5]Samuel Barber: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1992:3198.
[6]Stanley Sadie. NEW GROVE MUSIC AND MUSICIANS DICTIONARY:Samuel Barber Index Macmillan Publisher Ltd. 1980:13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