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義
一、激發(fā)興趣,飽滿情緒——精神之旅的前奏
小學生閱讀的心理期待是有所選擇的,那些生動、形象、曲折的情節(jié)會永遠吸引著他們。而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議論文是以理服人,其說理的過程往往很枯燥,會使教學變得乏味,具有濃厚的說教色彩,嚴重阻礙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激發(fā)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十分重要,它能讓學生帶著飽滿的情感走進議論文這一文體,去感受議論文所帶來的精神洗禮。 如,教學《說勤奮》這課時,這樣設計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理想,有了理想,我們的生活才有目標、有意義。你們的心中有什么樣的理想?誰來說一下你的理想?
師:你認為要想實現(xiàn)我們心中的理想,應該怎么做呢?
師:大家說的都非常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議論文。相信同學們學習了這篇課文后,一定知道怎樣實現(xiàn)自己美好理想。
師板書課題:說勤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新課便拋出問題,讓學生暢談理想,學生興致盎然,接著讓學生帶著想象談談如何實現(xiàn)理想,調動學生探索愿望,學生盡情地演說,在扎實地進行思維與語言訓練的同時,又為體悟這篇課文做好鋪墊,對于教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最后點題,讓學生帶著滿腔的熱情與期待走進文本,完成了精神之旅的前奏。
二、深入文本,輕松體驗——精神之旅的開始
1. 找論點,明主旨。一般議論文的論點安排在文章開頭,或者安排在文章的中間或結尾,有時就是標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議論文,論點的呈現(xiàn)方式簡單,多數(shù)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我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可明白文章的主旨。例如,教學《說勤奮》這課時,老師這樣引導學生初讀課文:
師:課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同時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做標記。
學生自由讀書,邊讀邊做標記。
全班交流,學生讀文中畫出的句子。
生: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生: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學生很快感知文章的主旨,從首尾呼應的論點中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梁,從小養(yǎng)成勤奮的習慣,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無需教師精巧的設計,繁瑣的分析,學生便能在自讀自悟中一下子抓住文章主旨,輕松地開啟精神之旅。
2. 品論據(jù),深體悟。學生初讀課文后,課文主旨還不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讓其心旌搖蕩,有所悟,還應該細細品味文中的論據(jù)。論據(jù)最能體現(xiàn)文章的主旨,小學教材中的論據(jù)往往就是典型的事例。如《說勤奮》這篇課文,就是用司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說明勤奮成才的道理。在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司馬光的故事時,這樣引導:
師:自讀課文,找一找司馬光取得了什么成就?這個成就是怎么取得的?
學生自主研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讀的過程中可以圈圈、點點,做上記號)
集體交流。
投影出示:
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師引導感悟:什么叫“滾瓜爛熟”?他是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一遍又一遍就是兩遍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xù)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師引導感悟:司馬光的枕頭與我們平時用的枕頭有什么不同?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為什么叫它“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提醒他什么?
這篇課文圍繞著“勤奮”,展開論述。以問題為先導,抓住關鍵詞句精讀感悟,教給學生讀書方法,讓學生自主研讀。文章的中心本已先入為主,學生的思想體驗更易于集中,有所指向,更能深深地體會其中的道理,確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痹诰裰弥?,學生遇到了最美的風景。
三、關注實際,激發(fā)內需——精神之旅的高潮
議論文的教學要想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況,走進學生的內心,有的放矢地引導,在學生的思想上蕩起層層漣漪。當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形成時,議論文教學的真諦就會體現(xiàn)出來。關注學生實際,激發(fā)學生內需,是議論文教學的關鍵。例如,教學《說勤奮》時,在學生深入文本之后,學生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接著設計一組問題,結合實際進行探究:
師出示問題:
①天資聰明的同學也許稍微認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績,難道一定要很勤奮嗎?
②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學如果非常勤奮,能趕上那些天資聰明的同學嗎?
圍繞問題,合作探究。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
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老師適當引導,在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中,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起了本質的變化,心中有了沖動,在精神之旅中便會情緒高漲。無論聰明還是接受能力差,只有勤奮才會進步,走向成功。學生在精神之旅中歡呼雀躍,收獲頗豐。在我們真正傾聽到學生思想拔節(jié)的聲音時,議論文的教學價值便會體現(xiàn)出來。
四、課后拓展,知行統(tǒng)一——精神之旅的積淀
一名教師對于議論文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課堂上,那就違背了議論文教學的本質。議論文的人文內涵,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有所得,有所悟,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的行為。因此,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應向課后拓展,使學生知行統(tǒng)一。例如,《說勤奮》這課教學要結束時,教師這樣設計:
回歸勤奮,課后拓展。
1.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司馬光說什么,想對童第周說什么,想對自己說什么。
2. 收集資料,開展小型成功名人報告會。
在學生感受到勤奮的重要性后,讓學生自由表達內心想法,說出今后的做法。根據(jù)教學需要,還讓學生收集資料,開展小型成功名人報告會??梢允嵌喾矫娴馁Y料,有圖片、有錄音、有文字介紹,從不同的角度論證有關“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的道理。議論文的教學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就應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它會讓文本的價值觀在學生的心靈中再一次升華,指導著自身的行為,使精神之旅的所得積淀下來,成為學生終身的財富。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而對于小學議論文的教學來說,更應注重語言的人文內涵,讓每一次的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最美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