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敬順
一、注重新舊知識連接,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
教師要想講好一篇文章,在教學中就要注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運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去啟迪他們的思維,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接受新的知識。如,在教學《小站》一文時,我先仔細研究了教材。通過研究,我覺得本課的學習重點是掌握作者敘事中抓重點的寫法。這種方法在以前學習過的課文中就出現(xiàn)過,因此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回憶學過的關于敘事的文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很踴躍,說了很多,如《避雨》、《趕羊》等等。
在教學詞句的時候,我還經常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探究理解新的詞義,使學生既能鞏固舊知識,又能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同時運用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一些規(guī)律問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學習和自覺探索新知的良好習慣。如“瞬息萬變”一詞,教學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讀帶有這個詞的句子,再讓學生說說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出示“瞬息”這個詞,引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的意思想想這兩個字的意思。有個別學生開始把“息”理解為“休息”,但是也有學生能舉出“鼻息”。這時候,我抓住時機及時引導學生,告訴他們在“瞬息萬變”一詞中,“息”應作“呼吸”講,指在呼吸之間,事物就發(fā)生了很多變化。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對“瞬息萬變”的理解就深刻而扎實了。另外,我還利用“息”字在不同詞中表示不同意思這一特點,指導學生掌握同一字在不同詞語中表示不同意思的句詞定義方法,使學生對詞語有更清楚透徹的理解。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獨立理解詞句的能力。
二、注重設疑和解疑,指導學生探索思路
在教學《小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審視課文標題,然后問學生,看了課文的題目,你體會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設疑,再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課文,通過閱讀解決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缎≌尽芬晃模峭ㄟ^車站的“小”和車站設計的“精”這樣兩個要點進行敘述的,這是敘事的主線。當學生在理解小站中“小”與“精”的關系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這部分內容的句子反復閱讀,掌握敘事的主線。然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說出這兩部分內容哪部分寫得詳細,哪部分寫得簡單?為什么寫“小站”沒有重點寫“小”,反而詳細寫“精”呢?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呢?這樣層層深入的設計問題和解決問題,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思考思路,使探索的路徑更加清晰。最后大家理解了:課文展示的重點是贊美車站的精心布置,通過“小”而展示“精”,贊揚小站工作人員在為旅客服務的過程中不但表現(xiàn)了高度的責任心,而且體現(xiàn)了一種對美的追求。教學實踐使我意識到,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探索思路,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注重舉一反三,培養(yǎng)學生探索能力
在教學中我體會到,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理解問題時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將所學知識由此及彼的得到拓展。舉一反三的讀書方法,能使學生觸類旁通,由一個知識過渡到另一個知識,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自覺探索新知識。在教學《別了,我愛的祖國》這篇課文時,采取如下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舉一反三學習課文:
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由我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段課文。按以下步驟進行:
1. 指定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包括指名讀和齊讀,讓大家體會句子的含義。
2. 然后讓大家思考課后練習二:“船漸漸地離岸了,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樣?”
分小組討論上述問題,讓大家分別說說哪一段、哪部分內容最能表達作者離開祖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為什么?可以說自己的見解,也可以支持或反駁別人的觀點。
3. 得出結論,根據(jù)課文內容填空:
船漸漸地離岸了,作者看到(),聽到(),作者通過對()的描述,表達了對()的思念之情,這是借()抒情。
教師在教學中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第一段的方法,然后運用這種方法,通過聯(lián)想、對比或者借鑒等方法,舉一反三地自學第二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