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張峰
許多觀點認(rèn)為,豹子常常將一時吃不完的獵物懸掛在高高的樹枝上,以等食物饋乏時再回來慢慢吃,這樣既不易腐爛,又不易被獅子、鬣狗及狐貍等其他肉食動物偷吃。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洞穴在豹子的生活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茖W(xué)家在世界各地對豹子利用洞穴的研究,或許會為我們揭開豹子進化史上新的一頁。
豹子是貓科豹屬的一種。豹子身體矯健,動作靈活,神出鬼沒,經(jīng)常單獨行動,是孤獨、無聲的獵手。豹子金黃色的皮毛上有許多斑點,故又名“金錢豹”或“花豹”。豹子的皮毛是天然的保護色,如果置身于樹叢或巖石堆中,它們身上的斑點與樹叢和巖石堆的陰影渾然一體,可以起到很好的偽裝作用。豹子奔跑時速度很快,幾乎能達到每小時80千米。不過,速度越快,耗氧量越大,體溫越高,因此豹子捕獵時的最高速度只能保持大約15分鐘,這也就決定了它們的捕獵方法:匍匐著潛近獵物,在距獵物幾米到十幾米的地方突然撲向獵物。豹子一旦捕獲獵物,便用它們那具有強大咬合肌的牙齒給予獵物致命一咬:如果獵物體形較小,只咬斷其后頸部骨髓;如果獵物體形較大,則緊緊咬住獵物氣管,直到使其窒息死亡。豹子的捕獵對象大都是在黎明和黃昏時出來活動的,所以豹子通常很少在白天捕獵。
來自遠古的印記
在物種進化史上,人類和豹子有著很長的交叉軌跡??茖W(xué)家在南非德拉肯斯堡山的砂巖峭壁的一個隱秘洞穴中發(fā)現(xiàn)了一幅壁畫,上面描述的內(nèi)容是:一只豹子在捕獵一個人,而那個人逃脫后回到洞中,用巖畫講述了他的故事。從種種跡象來看,洞穴的占有者很可能是一只豹子。
在法國阿爾代什河山谷的肖維巖洞中,科學(xué)家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遠古證據(jù)。肖維巖洞是在河水的沖刷下在陡峭的石灰?guī)r巖壁上形成的,是由許多洞穴相互連接形成的洞穴群,幾萬年前人類祖先在洞里留下了生活印記。
在肖維巖洞的洞壁上,有人類祖先留下的大量雕刻和繪畫。這些史前人類的藝術(shù)作品用紅色和黑色顏料完成,繪畫主題有獅子、猛犸象、犀牛、野牛、洞熊和狐貍等動物以及打獵歸來的人類??茖W(xué)家利用放射性碳元素對巖畫進行測定,確定這些巖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萬年前。巖畫至少包括了13個物種,其中就有早期人類描述的豹子。
在肖維巖洞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已經(jīng)滅絕物種的骨骸及遺跡化石。那么,遠古的豹子是否也在這個教堂般的洞穴凹壁內(nèi)隱藏食物、保護幼豹呢?
豹子更愿意利用洞穴
1983年,南非古生物學(xué)家查爾斯·布萊恩出版了他的著作——《捕獵者還是獵物?》。布雷恩在書中提出的一個新觀點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他說,豹子是將洞穴作為藏身、進食和哺育后代之地的神秘獵手。
長期以來,科學(xué)界一直認(rèn)為豹子常常把食物藏在樹上,以防被其他肉食動物偷食。但近年來,許多研究者都指出,豹子其實也利用洞穴,而這也是它們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并進行研究的原因之一。
布萊恩的關(guān)于豹子利用洞穴的最重要證據(jù)來自于肯尼亞的蘇斯瓦山。這是一座休眠火山,在其東北部的山坡上有40多個洞穴,都是火山噴發(fā)時熔巖隧道坍塌形成的。布萊恩指出,這些陽光照射不到的洞穴,是豹子用來隱藏沒有吃完的食物的場所,在洞穴通道里遍布著狒狒和小型羚羊的尸骨殘骸。
布萊恩和他的同事們還在納米比亞西部的峽谷里發(fā)現(xiàn)了被豹子利用的一片洞穴區(qū)域。一條溪流順著山谷流向遠方,它是干旱地區(qū)難得的優(yōu)質(zhì)水源,對干旱區(qū)有蹄類動物有著很大的吸引力,而有蹄類動物正好是豹子捕獵的對象。布萊恩等人發(fā)現(xiàn),峽谷中的一些洞穴的洞口被大樹或巖石遮擋著,從外面往里只能看到洞口的一部分。洞穴里光線很暗,基本沒有陽光照入。洞穴通常還有通道與更大的遍布鐘乳石的洞穴相連。布萊恩等人曾尾隨一只在洞口曬太陽的豹子進入黑暗的洞穴中。他們順著它的足跡穿過外圍洞穴和地下通道,最終進入更加黑暗的內(nèi)部洞穴,到達它棲息的地方。
布萊恩發(fā)現(xiàn),通常情況下,豹子都是在洞穴入口處給幼仔喂食,只在必要的情況下,比如產(chǎn)仔、保護幼仔、喂食初生幼仔,或者躲避鬣狗,它們才會進入洞穴黑暗的內(nèi)部。在干旱高溫的季節(jié),豹子白天躲在洞穴中避暑,以減少身體水分的快速流失。還有人發(fā)現(xiàn),納米比亞一處極度干旱區(qū)的一個洞穴曾被豹子利用了40年之久。
在南非的約翰·納什自然保護區(qū),美國科學(xué)家達里爾·德瑞特和南非科學(xué)家李·貝爾格也發(fā)現(xiàn)了幾個被豹子利用的洞穴,洞穴中散落著當(dāng)?shù)亓缪虻氖菤埡 5氯鹛卣J(rèn)為,雖然人們認(rèn)為豹子常常把食物藏在樹上,但實際上,在更多的時候它們把捕獲的獵物藏在大的洞穴中,它們喜歡用洞穴作為食物的儲藏所。至少在約翰·納什保護區(qū)及其附近,豹子用樹作為儲存食物的場所是小概率事件。豹子也并非是因為這里沒有樹才把獵物尸體拖進洞穴中的,因為在保護區(qū)所處的南非高地草原地區(qū)的許多洞穴周圍都有樹生長。德瑞特等人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83%的獵物被豹子藏在洞穴中,僅有17%的獵物被藏在樹上。這一結(jié)果能反映豹子的一個普遍行為:在有洞穴的情況下,豹子更愿意用洞穴作為保護食物的場所,而不是把獵物拖到樹上。
德瑞特認(rèn)為,洞穴之所以對豹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可能是因為洞穴有利于它們隱藏捕獲的獵物,以防被禿鷲、鬣狗和獅子偷食。而洞穴對豹子更具吸引力的一個原因,或許是洞穴能夠比樹上儲存更多的食物。
在約翰·納什保護區(qū)內(nèi),德瑞特等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被一只雌性豹子利用的洞穴。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洞穴的兩個洞室里至少有8只大羚羊和一只山貓的尸骨,還有兩只豪豬的頭骨。很明顯,豹子在捕獲、殺死和拖運大型獵物方面的能力被人們低估了。
現(xiàn)在世界上有多少種豹子?
根據(jù)據(jù)分子遺傳學(xué)分析和形態(tài)數(shù)據(jù)研究,科學(xué)家把世界上現(xiàn)有的豹子分為8個亞種:
1.非洲豹(Panthera pardus pardus):分布于整個非洲大陸。
2.波斯豹(Panthera pardus saxicolor):分布于中亞地區(qū),西奈豹、高加索豹、阿拉伯豹、安那托利亞豹等都為此亞種。
3.印第安豹(Panthera pardus fusca):分布于南亞次大陸,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分布的豹為此亞種。
4.斯里蘭卡豹(Panthera pardus kotiya):分布于斯里蘭卡島內(nèi),分布的種群為此亞種。
5.爪哇豹(Panthera pardus melas):分布于印尼爪哇島上的豹種群。
6.遠東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分布于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qū)。
7.華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主要分布于中國華北地區(qū),陜西、甘肅等有少量分布,是我國特有豹亞種,所以又稱為中國豹。
8.印支豹(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主要分布于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老撾、越南,在中國華南地區(qū)有少量分布。
豹子及其生存狀況
作為大型貓科動物中最小的一員(其他大型貓科動物有獅子、老虎、雪豹和美洲虎),豹子曾經(jīng)遍布于亞洲東部和南部以及整個非洲,從西伯利亞一直到好望角都可見它們的蹤跡。但在今天,除主要分布區(qū)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外,僅在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中國、朝鮮和俄羅斯東部有破碎化種群分布,其他地區(qū)的種群已經(jīng)滅絕了?,F(xiàn)存豹子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在目前已知的8個亞種中,有5個亞種已經(jīng)瀕?;蛘邩O危。因此,豹子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合會(IUCN)列為近危物種,處于易危的邊緣。
導(dǎo)致豹子種群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包括棲息地喪失、與牧民的沖突、非法獵捕、豹皮交易以及豹子自身原因。最新研究還認(rèn)為,棲息于非洲的豹子還面臨一種新的威脅,即與人類競爭“叢林肉”。也就是說,貓科動物和人類的捕獵對象都是像羚羊和野豬這樣的中型食草動物。在整個剛果盆地,人們主要靠獵捕“叢林肉”來獲取蛋白質(zhì)。對豹子來說,這影響巨大,因為豹子不得不改變它們的捕獵對象,轉(zhuǎn)而捕食體形更小的獵物,但這些獵物根本不足以維持它們正常的種群數(shù)量??茖W(xué)家指出,看似處于原始狀態(tài)、沒有被破壞的森林,其實森林中的動物物種已經(jīng)被人類過度捕獵,幾乎沒有大型哺乳動物,甚至根本沒有處于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存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