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目標語言的文化的充分了解是得體運用語言的重要保障。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氣氛,能滿足學生“安全”的心理需要,使學生更樂于參與活動。本文以《歌劇魅影》為例,對文學作品的教學從加工準備材料、制造藝術氛圍、消除心理困窘等方面進行了探究。以激發(fā)興趣為主線,通過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劇,整體上感受情節(jié)美、人物美、臺詞美、表演美,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升華,提高得體運用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文學作品 整體感受 心理準備 得體運用
【中圖分類號】I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117-01
1.引言:
美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在完成英語知識目標的同時,滲透審美教育,可以激發(fā)學習動機,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學效果。所以利用影音、道具、音樂、臺詞制造氣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使學生消除困窘,發(fā)揮學生的潛能是本課的主要目標。
2.具體實施過程
(1)音像導入:在互聯(lián)網上可以搜索出《歌劇魅影》的幾個版本。最后我選取了莎拉·布萊曼演唱的《歌劇魅影》。主要原因是學生熟悉莎拉·布萊曼這個歌手,這段百年金曲的旋律廣為人知,在MV的播放過程中,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和人物都有出現(xiàn),這會讓學生對故事的情節(jié)和人物產生強烈的興趣。男女主角的獨白及對唱歌詞也為后面學生編寫表演臺詞提供了鋪墊。
(2)讀前討論、快速閱讀、精度、概括每段的大意并完成表格。
(3)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復述故事,并給故事編寫不同的結局。然后分享并投票。通過投票完成了學生的自然意愿分組,于是“志同道合”的學生自主分組,形成了若干個劇組,認同同一結局的同學圍在一起,為后面的全員表演積極參與提供了形式上的便利。
(4)分組分析人物并設計臺詞,然后分享并大聲朗讀修正。在這一步驟我設計了人物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們挖掘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并在課文中找出了根據。在學生用合適人物性格、情緒等大聲朗讀分享臺詞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使用道具朗讀臺詞,比如讓學生披上魅影的斗篷朗讀臺詞,提醒學生用合適的語調和情緒甚至肢體語言,氣氛頓時輕松了許多。怕犯錯誤不敢開口的學生也開始變得積極熱情,無所顧忌,他們開始開口嘗試自覺運用聲調、語氣、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活動。體驗到成就感的學生慢慢的放下了心理上的戒備,平時很棘手的開口難問題有了絕佳的突破口。
(5)重放視頻欣賞歌詞進一步烘托出戲劇氣氛,學生模仿并修正自己的臺詞。在極富感染力的音樂旋律中,學生們根據歌詞主動修正了自己編寫的獨白和對白臺詞。富有韻律美的歌詞被運用到學生們表演的對白之中,極富感染力的音樂旋律回蕩在教室里……和諧的教學氣氛,能滿足學生“安全”的心理需要,使學生更樂于參與活動,表達意見。這里我又投其所好選用了費翔的演唱版本強化《歌劇魅影》的旋律的悲劇氣氛。對中學生而言,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費翔帥氣的表演和課前準備好的道具使學生變得更積極,學生們紛紛模仿,很多學生都躍躍欲試準備表演了。筆者認為在學生表演之前進行氣氛上的渲染是消除學生畏懼心理的必要手段和基本保障。
(6)學生分組表演,有的學生還根據自己的口語水平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角色。比如幾個口語比較弱的學生在改編過的結局中加進了強盜,神父等角色,雖然他們只有一兩句臺詞,卻表演得很生動。學生熱情高漲的演繹著經過改編的故事,有的學生編寫出的結尾是悲劇,他們覺得這樣很唯美;也有的結局皆大歡喜。在表演中他們還集體哼唱伴奏,體驗與分享著創(chuàng)作和成功的樂趣。學生們的改編富有時代氣息,富有感恩、同情之心,表演很放松很沉醉。即使是一句臺詞的跑龍?zhí)捉巧樕弦矌е晒Φ南矏?。對基礎較弱的同學而言,心理上的收獲大于知識上的收獲。他會感覺也許英語沒有那么難、那么可怕。這些完全是課文之外的收獲。也是本課的最成功之處。
Wessels(1997)指出:“真實的交際涉及到與另一個人說話,而不是我們典型的教科書中的那種純粹的A/B/A/B的對話。”傳統(tǒng)的朗讀、對話、表演往往缺乏真情實感的表露。在學習的過程中把知識教學、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情操陶冶和個性發(fā)展交融起來,不著痕跡的影響學生,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活動。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一般的語言只能交流思想,藝術的語言才能交流情感,情感的交流又促進思想的交流。青少年的認知過程往往帶有情緒性,常常表現(xiàn)出感情支配理智,甚至光憑感情行事的特征。創(chuàng)設一個審美情趣,使學生由愛美而動情,在師生間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從而更好地發(fā)展組織、指揮、講解的工具作用。領會教師意圖,悟出語言規(guī)則。
3.結束語
只有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英語課從被動教到主動學,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所以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用心創(chuàng)設美的教學結構和情景,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感受到美,從而主動去創(chuàng)造美不失為一個絕佳的途徑。盡管他們的表演很稚嫩,但是這種對英語表演的濃厚興趣與熱情必然會遷移到今后的英語學習之中。
參考文獻:
[1]麥克多諾《外語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北京教育出版社1987
[2]Ellis.R20000.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張翌 女 1967.8.10遼寧省開原縣人, 1990年畢業(yè)于吉林師范學院英語系,現(xiàn)供職于深圳市桃源中學,一級教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有生氣的英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