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課堂的效率,所以語文教師在設置課堂提問時應有明確的目的性:為體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縝密而問;為逐層深入揭示主題而追問;為巧妙營造課堂氛圍而問;為緊扣主題防止漫游而問;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而問。
【關鍵詞】語文課 提問 有效性 目的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64-01
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時,會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及學生實際,設定一系列問題。但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設置是否明確其目的呢?回答肯定是底氣不足了。為此,筆者對初中語文課堂的成功案例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了以下幾個關鍵點:
1.為體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縝密而問。
講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雪》時,在學生初步閱讀該作品后,老師提問:“課文描繪了幾個地方的雪?你喜歡哪個地方的雪?表演朗讀你最喜歡的句子。”這是要求學生在品讀課文,準備解讀文本內(nèi)容,感受文學作品中的意境,體會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景語即情語”的特點。此可以看作深入閱讀、培養(yǎng)“無法言傳的語感”的起始步驟。它是在初步閱讀熟悉課文內(nèi)容基礎上,對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寓意而設的問題,條理十分清楚。此外,周益民老師在講《皇帝的新裝》時,在完成“聚集——撩開虛假的面紗”后,問了學生一句“不同的人講這個故事時,會不會完全一樣?”從而進入“轉(zhuǎn)述——體味人物內(nèi)心”的環(huán)節(jié),很好地做到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
2.為逐層深入揭示主題而追問。
寧鴻彬老師講《皇帝的新裝》,當學生提到“老大臣是最稱職的”時,老師緊接著追問:“就稱職這一點來說,誰也不及他,他是最稱職的。你們說皇帝對老大臣的看法對不對?”“這個老大臣是誠實的嗎?”“說假話了沒有?”“他很有理智嗎?”“他明明什么都沒看見,回去卻說了假話。他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替皇帝查明情況,沒有完成皇帝交給他的任務。他稱職嗎?”“因此,皇帝所信賴的最誠實、最理智、最稱職的人,其實是不誠實,不理智,不稱職的人。你們說這說明這個皇帝什么呢?”這樣的追問近二十個,細看后發(fā)現(xiàn)前一個小問題引出后面的小問題,后一個小問題解答又促發(fā)更新層次的小問題產(chǎn)生,最終引導到文章的主題上來。
3.為巧妙營造課堂氛圍而問。
王皓老師在講《吆喝》時,當學生通過品讀課文,對老北京人的吆喝有初步了解后,發(fā)出一問:“想不想欣賞原汁原味的北京吆喝?”這一問,有激發(fā)學生熟悉北京民俗文化濃厚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之效果。她在后面有一問,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此提問系由活躍轉(zhuǎn)入嚴肅的教例,她問:“他們這么艱辛,收入怎么樣?”這是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想象,直抵人物思想靈魂深處,課堂氣氛隨之轉(zhuǎn)入了嚴肅,學生開始陷入沉思。
4.為緊扣主題防止漫游而問。
寧鴻彬老師在講《皇帝的新裝》時,在一些學生按照要求給童話增加副標題后,馬上問:“誰能用一個字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或者說出這個故事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此問抓住了關鍵,既沒有讓前面學生的討論游離課堂教學之外,又提示了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內(nèi)容,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導引下完成預設的學習任務。再如,宜昌某校一位老師在上小說《孔乙己》時,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認為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完全是由他個人造成的嗎?為什么?”這個問題設計也很有水準,因為它叩擊了文本的關鍵點,讓學生借深入閱讀的形式,對諸如課文中的一些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作理性的梳理與思考,像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剖析人物自身性格弱點以及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性格形成的關系等。
5.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而問。
周益民老師在講《皇帝的新裝》時,開始讓學生通過做十組反義詞的練習,如虛假、虛偽、假意與真實、真誠、真情等后,問:“今天我們就到《皇帝的新裝》中去打一回假。大家說說看,你最早是什么時候聽說這個故事的?當時覺得這個故事怎么樣?”由這個提問,通過前述語言形式練習層次升華到它的意義層次,即從這幾個詞的單獨練習進而延展、切入本節(jié)課學習最核心的東西,讓學生清楚皇帝及一幫大臣們?yōu)槭裁磿膀_”,徹頭徹尾的騙人的。這對于學生今后觀察與體驗生活,加強對祖國語言的深刻認識,培養(yǎng)寫作能力會有較多實際的幫助。這正是以語感的方式促進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體現(xiàn),是由較表層學習循序漸進入深層次概念的學習。
通過上述各例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課堂上有目的提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動力,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涵,從而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瑤.課堂觀察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180-186
[2]魏清, 王建軍,孫立祥.中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C].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82-117
[3]歐陽芬.做專業(yè)的教師——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jié)[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118-150
[4]高長梅,白昆榮.教育方法與藝術(shù)全書[C]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1998:134-137
[5]丹東尼奧,貝森赫茲.(宋玲譯)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發(fā)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6:44
作者簡介:
余斐女, 出生于1984年7月, 本科, 中學二級,研究方向: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