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輝
【摘要】“舉一反三”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精研教藝,認真了解學情,因材施教,以多種形式來加以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獲取新的知識。
【關(guān)鍵詞】舉一反三 課堂教學 師生關(guān)系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54-01
“舉一反三”是孔子的教學法,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他的這個說法成了兩千多年來人們樂于接受的教學思想之一。
所謂“舉一反三”,指的是通過一個例子能推知其他,意思是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胺础笔穷愅频囊馑?。教學中的“舉一反三”,指從一事類推而知其他事,由某事物而推知同類的其他事物。顯然,舉一反三與觸類旁通是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
“舉一反三”有時還可解為由此知彼,由舊知新,由已知導出未知??鬃拥膶W生子貢能“聞一以知二”,顏淵能“聞一以知十”,都因符合探賾索隱的本意而受到贊賞。當代教學藝術(shù)中有一種提法,叫“為正遷移而教”,這樣做,有助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有助于教學效益的提高,因而受到肯定。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教育論》說:“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fā)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孩子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的應該盡量多些?!边@對我們是很有啟發(fā)的。事實上,教師授課滿堂灌,照本宣科、一字不漏地照念課件內(nèi)容的做法,并不鮮見。
“舉一反三”的“一”是學生從老師那里接受到的知識、經(jīng)驗,“三”是指學生在已知條件下推出的未知,此乃孔夫子“告知往而知來者”之謂也。我們的教學不能一就是一,三只能是三,應說只有教師作了一定的開導、點撥,學生思維有所激發(fā)、有所驅(qū)動方是。如果死板地理解“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解了,學生一時反響不強,反饋不多,甚至一時緘默,教師便不復施教,那怎么可以呢?筆者以為,要讓學生由“一”而“三”,首先得讓學生有“一”,即一定的知識基礎(chǔ)。沒有這個前提,就很難有“反三”這個結(jié)果。在大學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不少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是在中學階段基礎(chǔ)打得不好的,因為擴招而進入大學,學習中時時捉襟見肘,窮于應付。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芭e一反三”實際上是啟“一”發(fā)“三”。按孔子的說法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其意圖是舉而有反,啟而有發(fā)。倘若以“舉一反三”為幌子,甫一開課,便坐視學生能復述、能演題,能遇難而解,能侃侃而談,能落筆千字,豈非癡人說夢?“舉”有賴于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fā)揮,要求教師多方煉就學生“攻書莫畏難”的意志,不斷地進行學習目的和學習態(tài)度教育,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啟迪智慧,發(fā)展思維能力,庶幾可望學生的遠想遐思,反映敏捷,生動活潑的進行學習。但同時,我們要“徹底摒除教師知識話語霸權(quán)之觀念及行為,將學習真正還原于學生”。
形成這樣的理念,再去考察教學,就不致拘限于僵死的課堂教學模式,就不致把學生的求知僅僅局限于教室一隅。“世事洞明皆學問?!贝笞匀?、圖書館、社區(qū)、家庭等等,無一不是可以讓學生獲取知識、開闊眼界之場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源于蘋果墜落之觸發(fā),伽利略提出守恒定律因受教堂擺鐘之啟示,普希金寫成瑰偉詩章得益于乳母之發(fā)蒙,莎士比亞寫出四大悲劇溯源于中世紀口頭史詩之促引……在實施新課程,貫徹新課標之際,教師應當解放思想,掙脫沖突觀念的束縛,大膽改革教學,在提高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要義上著力。在網(wǎng)絡時代,居于一室可縱覽宇宙,遍觀世界。如何適應這種形勢來搞好教育教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
“舉一反三”也有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學生在遺傳、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下,同一年齡階段,既有共同的身心特點,又有各自身心發(fā)展的差異。對優(yōu)生一石確可激起千層浪,對差生往往悶鼓還得耐性敲。因人而異,量才而教,對一時尚未領(lǐng)悟和開竅者,還得一看二幫,巧妙誘導為好。既笑臉迎優(yōu)生,又青眼視弱苗,對差生充滿期待,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這對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必不可少的。對學生切忌一刀切,不能對他們提出整齊劃一的要求。因材施教就是要讓每個學生都置身于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推進教學的進程?!皫熒g的互動不僅是語言上的交流,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精神層面的契合,價值層面的統(tǒng)一。”這固然是很高的要求,卻又是我們務必追求的。
要能“舉一反三”,可從觸類旁通之類去做文章。類比和類推是我們習見且常用的學習、做事方法。各科教材都有系統(tǒng),其知識都分門別類,各有歸類,此與彼可能存在某種聯(lián)系。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爛熟于心,了解課程的知識體系,弄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教學中得心應手,眾橫捭闔,略無阻礙。對學生則要教之以方法,開啟其思路,誘導其聯(lián)想,去發(fā)現(xiàn)此類知識與彼類知識之間的關(guān)系和聯(lián)系。這樣,教師舉其一,學生便易于反其三了。
一般說,凡在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設(shè)問、反問、設(shè)懸念、創(chuàng)情境、隱喻、反語等都能啟發(fā)學生思維,有計劃地運用都算做“舉一”。語文課作文訓練的命題、數(shù)學課幾何題從已知條件去求證,英語課單詞的辨析,乃至教師演釋例題,學生作一定的練習,布置學生實驗、實習、操作、操練等的教學活動,無一不具有舉一反三的意思。當然,不考慮水平,不認真設(shè)計,不注意講課藝術(shù)的教學,就不能啟智、醒愚,促人奇想,發(fā)人深省。比如英語寫作的命題就很有講究。有些命題學生引得起興味,牽得動思緒,掘得出涌泉;有些命題卻不行,令學生叫苦不迭,竟有怕寫幾句話的英語短文的怪事??磥恚e好這個“一”也絕非易事。
這自然就牽涉到教師素質(zhì)、教學功底和教學藝術(shù)了。吃透教材,發(fā)覺教材可資啟發(fā)的因素;廣讀博涉,利用他人之所長;精心備課,謀定而后動,教師執(zhí)教,邊講邊觀察,了解學生心態(tài),因情制宜,因勢利導;則舉一或能舉到點子上,反三或可反出新見來。畫家畫花,獨畫一枝,留下天地令人思;演員演戲,“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音樂家演奏,有時“無聲勝有聲”;詩人寫詩重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藝術(shù)家們足以啟人深思的舉一。教師們講課當然有必要言簡意賅,讓學生去體會綿綿不盡的余味,從你舉的“一”,反饋出更多的“三”來。
參考文獻:
[1]斯賓塞.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62
[2]范景蘭.網(wǎng)絡時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轉(zhuǎn)型新論[N].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1(3):135-138
[3]黃欣.教學何以相長:一個社會學的視角[N].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