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冉
燈盞是正月十五晚上食用的一種融祭祀、祈福與美食為一體的節(jié)日特色小吃。這天晚上,明月皎潔,紅燈高掛,深州市東安莊鄉(xiāng)吳家莊村的村民們,都會點燃燈盞,到處祭一祭,俗稱“祭燈”。這種祭燈、吃燈盞的習俗,娛神娛己,樸而不俗,既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又豐富了節(jié)日飲食,為元宵佳節(jié)增添了一道有聲有色有味道的美好景致。
燈盞之名是從古老的瓷燈盞那里演繹而來的。由于在祭祀中使用的燈盞較多,具有雙重功能的食用燈盞在農耕社會中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應運而生,這很符合先民勤儉持家的觀念,也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完美結合。
傳統(tǒng)的燈盞是用黃米制作的,棋子般大小,約1公分厚?,F(xiàn)在許多地方都用糯米制作,味道也不錯。深州女子極善做燈盞。吳家莊村的馮小條、張秀英、孟憲珍、徐榮等純樸善良的農家大娘們更是做燈盞的高手。她們先用開水把糯米粉燙一下,水不能多,面需和得硬一些,摻上白糖,揉勻,做成窩窩頭或者小餅子狀上鍋蒸。蒸時一定要擱上一兩個帶棗的,說是“長眼睛”,有了這個長眼的,家里人個個眼睛明亮,輩輩不出瞎子。水開,蒸20分鐘下屜,放到盆里摻上適量的白面(更容易定型),手蘸香油涼水(不燙手、不粘手),將面團揉勻,搓成3公分粗細的圓面條,用一根在香油涼水里浸透了的棉線,一頭叼在嘴里,另一頭拿在手上,將線繩在面條一端一公分處繞一圈,輕輕一拉就是一個,俗稱“拉燈盞”。一人拉,一人用手接著,還有一人將拉成的燈盞整理成一個個圓圓的餅,放到蓋簾板上備用。這又是一種民間自制的小點心,什么時候想吃了,放到油里煎成金黃色,又甜又黏又香。黃米面燈盞和糯米面燈盞制作工序基本一樣,不同的是黃米面在摻上白面之后,需餳十幾個小時以上,嘗嘗發(fā)了甜頭,才可以拉燈盞。
節(jié)日無處不喜慶,拉完燈盞,把棉線隨心隨意地甩在墻上。大伙兒都湊過來看像什么。像什么新的一年里就豐收什么。辛卯年(2011年)的正月十五我在深州東四王村過節(jié),民間巧女邵旭芳拉完燈盞隨手一甩,活脫脫一只鴨子貼在墻上。雖然家里沒喂著鴨子,但大家依舊沉浸在想象豐收的喜悅中。
用燈盞祭祀時,需要在燈盞上面插上燈芯、燈捻。燈芯有用麥秸稈纏棉紙制成的,也有用棉紙裁成長條,在香油中浸泡后,像擰繩一樣擰成的。在燈盞兒上扎個眼,把燈芯插在中間,便做成了聞名遐邇的燈盞。用它制作的“燈”被當?shù)厝速x予神性,避瘟驅邪、祛病去災,被稱作“十五的神燈”。對神燈的精神寄托,源于上元節(jié),天官賜福。因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民間舉行各種活動慶節(jié)?!盁簟笔沁@一節(jié)日的特色,深州燈盞則屬于花燈之一,它能在吳家莊被村民們傳承下來,主要是由于它的祭祀功能。
在村民心中,神燈之神是全方位的。田一和任杏梅在《深州風土人情》一文中說:“祭燈范圍非常之廣,從諸神佛龕、到祖先墳塋;從屋內鍋臺、窗臺、炕沿、茶幾、箱柜、衣櫥、板凳、門坎、門楣,到屋外房檐、廚房、倉房、廄舍;以及刀、剪、菜板、諸般家具;一直到場院、碌碡、井臺、十字路口等?!卑凑振T小條的說法,用燈盞祭汽車不出車禍;祭牲口可保佑六畜平安;祭床小月孩摔下來不疼:大人們有個腿疼腰疼的,放在腰腿處祭一祭就不疼了。這也是今天人們美好愿望的折射。
83歲的馮小條給孩子祭燈最有意思。她點燃一個燈盞放在小碟子里,從孩子頭頂一直祭到腳底,一邊祭一邊說:“祭祭腦袋,長得高。祭祭眼,眼睛亮。祭祭耳朵,聽得清。祭祭嘴,吃得香。祭祭手,學習靈。祭祭腳,走得快……”總之,凡屬老太太能想到的地方都要祭一祭,說的都是祈福平安、保佑健康之類的話。祭好,她還把燈盞放在孩子手心里,讓他跟神燈默默表達自己所要祈盼的美好愿望。
待神燈燃完,把燈座里面的那節(jié)燈芯拔出來,這個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需小心地用黃表紙包好,放在一個破瓦碴里或者破碗里,在院子里點燃,點著以后即刻就往外送,一邊走一邊道:“虱子、虼蚤(跳蚤)、長蟲、蚰蜒、蝎子、蜈蚣,都去趕廟會去吧!別在俺家呆著了!”反復念叨,走得遠遠的連燈灰?guī)卟耆映鋈?,可保一年內無災無難,吉祥平安。
說起人們這個小小的祈盼,是因為春節(jié)過后,小蟲們都復蘇了,它們在莊戶人家搗亂,讓人討厭,所以人們要把它們趕出去。話又說回來,世間萬物皆有存在的道理。深州農家婦女所表達的并不是盼著那些生靈都死掉,而是說別在俺家鬧,到該去的地方玩去就行了。莊稼人的語言,樸素的情感,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與震撼,也很符合生態(tài)平衡的理念。
“玉宇無塵一輪月,銀華有艷萬盞燈。”待祭祀完畢,將燈盞用油煎炸至兩面焦黃,蘸著白糖,吃起來甜甜的,香香的,糯糯的,帶著神靈的保佑,別有一番滋味。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