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保柱
春節(jié)前夕,我收到了寧雨新出版的散文集《女兒藍》。時值數(shù)九寒冬,窗外冷風颼颼。可我在品讀這本散文集的時候,卻感到陣陣暖風拂面,百花吐芳爭艷,眼前是一片令人欣喜的旖旎春色。
這旖旎的春色首先來自作者筆端飽含著的熾熱的情感溫度。在集子中的親情散文中,無論是《溫暖如雪》里那位清晨踏著厚厚積雪去給“我”買新鮮豆腐的年邁的姥姥,還是《黑香蕉》中那位從遠方歸來的“好像他應該先是大家的,然后才有小小一部分是我的”可親可敬的父親,在作者動情的描述中,一股濃濃的親情,如春日的暖陽,“永遠溫暖著我的靈魂”。
不只是寫自己的親人,即使是寫社會生活底層的一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比如《我的街》里的那些身穿“清一色的淺橘紅衣服”的城市環(huán)衛(wèi)工人,那些走街穿巷收購廢品的《行走的撥浪鼓》,還有那些趕著毛驢車進城做生意的“箍白羊肚手巾的老漢,戴毛藍頭巾的老婦”……作者在描繪他們的字里行間都流溢著一種敬重和熱愛之情。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關心的感人的溫潤之情。作者寫人是這樣,描繪自然景物也是這樣。一種愛生命、愛自然、愛他人的慈懷悲憫之情充溢在她所有的作品中。
情感是藝術的生命。好的散文作品都是作者用生命和情感的汁液澆灌出來的。它不僅能讓人們認識現(xiàn)實,更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培養(yǎng)美好的情感,去求真、求善、求美,不斷地將人們的精神世界升華到新的境界。寧雨的散文擷取歷史與生活中的一角、一頁、一抹,透過庸常的煙火人生,凸顯給我們的是人類“生命最溫潤的狀態(tài)”,“人性最溫暖的光暈”,是一種濃郁的“人文和理性的美好”。這正是作品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在文集中,這旖旎春色還表現(xiàn)在選材的豐富多樣和藝術手法的五彩斑斕。作者沒有像當下有的女性作者那樣,只醉心于展覽自己的身邊瑣事、一己私情。而是貼近時代,貼近當代人的現(xiàn)實生活。她長期從事新聞記者工作,職業(yè)教會她“直面世界的混沌與清明、丑惡與善良、麻木與熱誠、悲哀與歡欣、挫折與奮爭”。視野的開擴,增加了她對社會和人生思索的深度和筆下文字的重量。體現(xiàn)在作品中則是“擔當、悲憫、責任和更深沉的大愛”。她的散文創(chuàng)作選材面很寬。不論是寫自然景物,社會風情還是世道人心,經(jīng)過情感的浸潤和深沉的思索,都能寫出動情的文字。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進行每一次創(chuàng)作的時候,都很認真,都能“用心”地在“藝術化”上用功夫。表現(xiàn)人物很注重典型的場景和細節(jié)描寫;記事則力求從繁冗的事件過程中跳出來,展開聯(lián)想,虛實結合,從人物的生存環(huán)境和人性的層面深入開掘;繪景則常常把濃郁的情感融注其中,描繪的是情中景,景中情;狀物則常常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對其寄予一種深遠的寓意。作者運用多種文學手法努力寫出一種“韻味”來。這樣,讀著她的作品就感到不單調,不重復,如春天原野上盛開的百花,五彩斑斕,神態(tài)迥異,搖曳多姿。
在文集中,有不少篇什,其文情章旨常能給人一種出其不意的驚喜和新奇,如春花在一夜間綻蕾引得人們驚喜那樣。這就是作品常能提供給我們一種對生活的新穎發(fā)現(xiàn)或者是一種獨特新奇的生活感受。這常常也是作品中一種思想的閃光。作者很注意捕捉生活中一些“動情的事”,并緊緊抓住它不放過,反復思索。如朱自清先生所主張的那樣:“于每事每物,必需拆開來看,拆穿來看……這樣可以辨出許多新異的滋味?!?《山野掇拾》)在《生長在都市的莊稼》一文中,作者從人們在高樓前院子里種植的一些果蔬花草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窗下空調主機旁的一株菜,或者一棵莊稼。漂泊到城市,沒根沒梢,沒著沒落的。我思念故鄉(xiāng),但回不去了?!苯又钣懈杏|地寫道,“鄉(xiāng)村是什么呢?在我心中,鄉(xiāng)村,是一塊胎記,它,輕輕印在我生命的底色上。每一次觸摸,都讓我獲得一種溫暖,那是來自母體的溫度,是孕育的溫度,天底下最無私的溫度。這個溫度,足以熨平心靈的每一寸皺褶?!边@種感受是很親切的,也是很深刻的。如果沒有經(jīng)過對農村和城里生活的真切的體味、相互比較和深入思索是很難說出這樣的話的。還有在《那棵老槐樹》中對“老槐樹很能‘串”的發(fā)現(xiàn)和生動描述,在《花菜生態(tài)》中對“友情”真諦的感悟,都是很獨特很新穎的。
散文作品向讀者亮出的是作者的一顆真實坦誠的心?!杜畠核{》表現(xiàn)在文中的一片旖旎春色自然是來自于作者心中的一片春的風景。作者寫道:“向往春天,人同此心……春天走進人心的時刻,將所有的惡性忽略,將所有的不快刪除。春光旖旎,那是你煙火人生里一個柔媚的回眸?!?《心若春旖旎》)作者心中時時燦爛著一片“柔媚”的春光。她十分動心于生身之地的一草一木,眷戀和摯愛著養(yǎng)育自己的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即使后來讀書和工作到了大城市,但每每看到街上的一棵草,一棵樹,一個進城做活的農民工,都經(jīng)常會“一走神,心思就錯亂了,仿佛回到小時候,回到家鄉(xiāng)”。她的這一次次“柔媚的回眸”,把今日與過去、城市與農村不可分割地疊印在心靈的深處,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酵,就釀出了這最醇最香甜的《女兒藍》。這“醇”和“香甜”,說到底就是蘊含在作品中雋永綿長的詩情畫意。文學之魂是詩,好的散文都是有詩情畫意的。我們只要細細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篇什,比如《我的街》、《飛來的野樹》、《生長于都市的莊稼》、《貓冬》、《陌上茶花冉冉發(fā)》等等都是有這種詩的韻味的。作者寬厚仁愛的情懷,靈動細膩的描寫,樸實、親切、生活化的語言,所有這些,構成了作品清柔、溫潤、明媚的色調。讀著這些作品,感到真誠、自然、不做作,好像在春天的原野上漫步,輕輕松松地、自由自在地吮吸著春天的空氣,欣賞著田野上五顏六色的飄溢著香味的花朵,心里感到很親切,很溫暖,很舒展,得到的是一種愉悅和美的享受。
作者學寫散文時間并不太長就取得這樣的成績,委實是令人高興的。她平時寫作非常勤奮,且十分注重對古今中外散文名篇的研讀,這又是她今后一定會取得更大成績的潛力所在。誠如她在文中所說,“生活里的春天,是沙塵暴的季節(jié),常有倒春寒的滋擾,種種不便,不可盡數(shù)。”社會的前進是曲折坎坷的。在當今社會轉型期,希望作者進一步細微體察當代人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生存方式、精神狀態(tài),更多關注和描繪社會前進的曲折,百姓的陣痛及憂患,以創(chuàng)作出與人民命運休戚相關的更有深度和力度的好作品。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