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在全國基礎教育改革深入開展的今天,黑河四中人已意識到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如今,他們在改革路上已跨出了一大步,全校師生的面貌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課堂充滿活力。
一、從“三三六”到“三六一”,不斷探索
杜郎口中學在轟轟烈烈的課堂教學改革中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它的貢獻在于以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學生中心論為理論基礎,在現(xiàn)有教育體系下,在班級授課特定的時空里,構建和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主線、以展示為特征、以檢測為保證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程序,具有一定的普適性。黑河市第四中學將此模式引入課堂,經(jīng)過一年多的探索,他們不斷摸索經(jīng)驗,反思教學,進行新模式的本土化改進,目前將課堂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叭弧苯虒W法?!叭睘榭鞓穼W習、自主學習、高效學習,“六”為出示目標、自學指導、合作交流、展示反饋、拓展提升、反饋檢測,“一”為一個反思。
全校大部分教師都在積極踐行課改,努力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方法來豐富和完善新模式,并賦予其學科特色與內(nèi)涵,如語文學科在自學環(huán)節(jié)上有“九九歸一法”;化學學科正在嘗試“模塊展示法”,該法是為了改變大展示環(huán)節(jié)缺少質疑對抗、拓展生成的局面,在學習內(nèi)容安排上進行的調整,從每小節(jié)一展示,改為一單元內(nèi)容按知識內(nèi)在聯(lián)系分模塊展示,避免為展示而展示,提高展示價值。
二、從“講堂”到“學堂”,解放學生
有人說,杜郎口出來的學生就是去賣菜,也比別人賣得多,因為他們的學生不僅會學習、會思考,還會表達、會交流、會合作、會展示自己。通過幾次的調研聽課,我發(fā)現(xiàn)四中的學生也在朝這個方向變化,自學漸漸變得有板有眼,還出現(xiàn)了“兵教兵”的喜人現(xiàn)象,大展示時學生由羞澀變得自然大方了,多數(shù)學生的板書也越來越工整,即使面對眾多聽課教師的注視也不緊張,臉上洋溢著滿足、快樂的笑容。初二化學備課組長劉國良老師在反思中這樣描述學生的變化:“他們受到眾人的關注與尊重的時候,他們是多么的快樂??!以至于在他們的眼中所有人都變得更加友善了,他們也把友善傳遞給了周圍的人,包括老師,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變化??!”
三、全校課改總動員
1.領導班子的決斷與決策
四中的領導在本學期推出了一系列課改舉措:一是開學前聘請課改專家對課改匯報課進行點評引領,并解答改革以來教師產(chǎn)生的各種困惑,幫助教師消除對改革的疑慮,樹立課改信心。二是利用兩個月時間在全體教師中開展“地毯式”抽簽課活動,由質檢組按《高效課堂質檢評價表》進行打分,張榜公示。三是學校在抽簽課的基礎上推出精品課、過關課,保證全體教師都能掌握新模式的要領。四是學校還將聘請杜郎口中學教師來校做課、評課、交流,將課改進行到底。
2.教師的決心與絕招
雖然仍有教師對改革有畏難情緒,但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在努力嘗試,邊學邊改。有的教師在反思中寫道:“盡管我們現(xiàn)在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巨大壓力與挑戰(zhàn),在未來會犯很多錯誤,但我仍能從課改中看到學生巨大的、積極的變化,這也更堅定了我勇往直前,不懼任何損失與犧牲,努力將課改進行到底的決心?!币韵率墙處煹囊恍┳龇?,值得肯定。
第一,暴露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燕峰老師在生物課上待學生自學后,讓各小組把不會的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后由同學解答,解決不了的他才進行補答。第二,對學、群學中充分發(fā)揮小組長或學優(yōu)生的作用。在孫明清老師的數(shù)學課上,練習題難度較大,組內(nèi)群學后,她還鼓勵學生進行組間交流。第三,給學生動手體驗的機會。聽劉海波老師初三的一節(jié)《動能與勢能》新課,劉老師不僅通過教具向學生展示,還讓學生利用紙和筆等親自體驗,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加深刻。第四,教給學生學習以外的東西。比如,新模式下的教學需要學生經(jīng)常在黑板上寫字,二年五班班主任孫明清老師的做法是每天早自習讓學生在班級外的長黑板上默寫古詩等,同學糾錯,這樣做既達到了練字的目的,又夯實了知識基礎。
四、關于教學進度與難度的思考
課堂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在聽課過程中及與教師交流中我也聽到、看到了一些問題,最突出的是新模式下教師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學習層次淺,教學難以深入。我所聽的這些課大都沒能進行到反饋檢測這一環(huán)節(jié),有的甚至連展示的內(nèi)容也沒完成,即使匆匆完成,也讓人感到教學重點不夠突出,缺乏深度。很多教師就此產(chǎn)生疑惑,認為新模式不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情。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先解決好以下幾方面問題。
1.關于教學任務的認識
教師所說的教學任務,是指教材、練習冊等的習題。我認為習題的量及難易程度應根據(jù)學生情況定,要至少班級一半的學生能接受為宜,而現(xiàn)在教學量多是為學優(yōu)生定的,傳統(tǒng)模式下教師講得痛快,跟得上的卻只有學優(yōu)生,大多數(shù)學生都囫圇吞棗,往往要課外來彌補。
2.關于教學主體的認識
新模式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學生,原來是學生配合教師,現(xiàn)在是教師指導學生,以學定教,學生能看懂的教師不教,學生能講明白的教師不講,所以,要想讓學生看得懂、會提問題、會思考、會表達、會板書,就要教師另下一番功夫。
3.關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
任何一種模式的運用都需要一個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就很有講究。比如展示環(huán)節(jié),有小展示和大展示之分,小展示在組內(nèi)群學時就已完成,組內(nèi)小展示時已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再進行大展示,平均分配時間會擠占總結、拓展、提升的時間。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實踐中慢慢領悟和落實。
一種新模式究竟適不適合,應該由學生來決定。這種新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是那些中等生和部分學困生,新模式讓他們有了表達、質疑和展示的機會。課堂教學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困難和阻力一定會有。我們要給課改一點時間,給課改一點動力,必能創(chuàng)造出教育的奇跡!
(責任編輯 馮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