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瑤
摘要: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高考作文試題分析思維方式在高考作文中的應用。思維方式是考生寫好作文的基石,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可以使學生從不同角度選題,寫好作文。提出在教學中,應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關鍵詞:思維方式;高考;作文;微觀;分析
一、高考作文的嬗變分析
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出現(xiàn),宣告了話題作文開始成為高考的主流形式。2000年之后,話題作文逐漸步入正軌。2006年,誕生了一種新的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是一種給“材料”而不給“話題”的命題形式。“材料”更貼近生活的原型,讓審題從“材料”出發(fā),使試題更具開放性,更能啟動考生的發(fā)現(xiàn)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新材料作文其實是在話題作文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它要求考生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內容,自選角度,擴大了考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同時也加強了考題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話題作文與新材料作文的出現(xiàn),開拓了考生的思維,打破僵化思想的束縛,能更好地展現(xiàn)考生的才能。一篇優(yōu)秀的高考作文,必定有出色的思維方式做支撐,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寫作思維能力的訓練,也就顯得格外重。
從1999年開始話題作文到如今新材料作文的出現(xiàn)......我們可以看到,高考作文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作文試題不論在形式還是內容方面都逐漸呈多樣化發(fā)展趨勢。
二、高考作文的微觀分析
(一)2006年高考作文分析
閱讀了2006年高考全國卷I的作文題目所給出的材料后,內容很易理解,讓考生可以選取的角度很多。然而,在實際的寫作當中,學生很容易犯“綜合概括”的毛病,只是簡單地敘述故事的梗概,重復對材料中人物的認識。大部分考生并沒有主動調動思維的意識,不知道該運用何種思維進行分析,上來就開始寫作文,只片面地抓住一點就隨意引申生發(fā),不能抓住材料的關鍵點,從而出現(xiàn)跑題的情況。更有甚者,脫離客觀實際,以怪為新,不著邊際地胡拉亂扯,盲目發(fā)揮,偏離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導致零分作文的出現(xiàn)。
在材料作文中,“議論性文字”非常關鍵,我們應該重點關注。這些文字往往代表了命題人的命題思路、材料組合的意圖以及對文章立意的導向等等。
結合材料,首先我們可以運用比較思維進行分析。將材料中所給的事物進行比較,然后再將它們與現(xiàn)實中事或人物進行比較,以確定正確的觀點,從“找準自己的定位”入手,宣揚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然后再運用因果思維,分析這一觀點的原因,找到我們之所以這樣立意是從哪些方面得來的。從這兩方面客觀辯證地去構思文章,我們就需要合理布局文章結構,既要分析正確認識自己的重要性,還要強調我們不能放棄拼搏的精神,這兩方面要協(xié)調融合,切忌各說各的,不能形成一條清晰的脈絡。
(二)2008年高考作文分析
對于2008年“抗震救災”這樣一個材料作文試題,幾乎沒有考生不是耳熟能詳的。細讀材料,處處都可以體會到其中彰顯的人性關懷。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引導,更貼近考生的生活,讓考生有話可說,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瞎編亂造的情況發(fā)生。當然如果想文章出色,感情真摯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此類作文也可能直接導致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情況發(fā)生。然而,越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寫起來難度就越大,作文水平的高低也更能突顯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唯有“求異”,只有觀點新穎,立意正確而且視角獨特才有可能得到閱卷老師的欣賞與青睞。因此,質疑思維的運用也就勢在必行。
在面對這樣一類試題時,首先要從心理上做好創(chuàng)新求異打開思路的準備,選材不能選擇一般化的,必須選擇典型事例,感人但又不流俗套的素材;在陳述材料上也要講求創(chuàng)新,不要用平淡無奇且毫無新意的大眾詞匯,而要抓住細節(jié),用詞恰當講究,在此基礎上多使用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并且感情必須真摯、真實;在文體結構上也可以創(chuàng)新,恰當選取比較有特點的文體或格式,有時候會給自己的文章添彩,而且這樣很容易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但是這點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如果拿捏不當很可能造成反面效果,得不償失;最后還要注意作文題目的創(chuàng)新,如果高考作文有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畫龍點睛的題目,這對于得高分來說也是非常關鍵的。
三、中外對比,總述結論
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思想,談話,演說,作文,這四步一步比一步難,一步比一步需要條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寫好作文是有難度的。
在國外很多國家非常注重思維與寫作的訓練。1987年,在荷蘭提爾堡國際寫作專題討論會上曾經提出:“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要幫助學生發(fā)展寫作能力及相關的思維能力,不要太多地注意糾正拼寫和語法錯誤”。在寫作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問題,學生不僅能及時吸收所學的知識,還能獲得穩(wěn)定、永久性的知識財富。
而在我國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一直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
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更要加強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一篇作文如果有了恰當的思維模式,自然就可以打開思路,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語言上的雕琢,寫好作文,就不在是一件毫無規(guī)律可循的難事。
參考文獻:
[1]傅修延,黃頗.文學批評思維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2]謝志禮.高師寫作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錢劍平.文學原理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陽泉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