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煒
摘要: 結合生活的課堂教學已經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生活中有許多現象與物理學相關,讓學生從生活中走進物理課堂,有利于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學生學到物理知識同時,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提高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 物理課堂生活教學方法
一、結合生活的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1.結合生活的物理課堂教學是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
近些年來,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其中談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在教學中將物理知識與生產實踐和生活實際相聯系,這也成了對物理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
2.結合生活的物理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的物理情境。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值得思考的物理現象。例如:樹上成熟的蘋果為何會落向地面而不飛向天空?通電后,電動機為什么會轉動起來?雨后的彩虹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見雷聲?千變萬化的物理現象,能夠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再是負擔,而是享受,他們會主動地投入到物理學習中,另一方面,貼近生活的物理現象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教學的順利實施,也能夠培養(yǎng)他們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二、把課堂教學融于生活中,達到物理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中學物理主要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以及原子理論初步幾大板塊。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與物理學有關。在對以上幾大板塊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都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
1.力學知識可以結合生活進行教學
力學在我們的世界無處不在,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分子原子都受到各種力。如果我們在物理教學過程把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他們崇尚科學、研究科學、應用科學的精神。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導入新課:“請同學們回憶坐公交車的經歷,當汽車突然啟動時,我們的上半身會出現什么現象?在汽車突然停止時又會怎樣呢?你能解釋上面出現的現象嗎?”讓學生展開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避免失敗產生的消極影響,增強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及參與的勇氣。接著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探究,得出正確答案。生活中還有許多與力學有關的現象。工人師傅常常利用重錘線檢驗墻身是否豎直,這利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汽車在下坡時關閉發(fā)動機還能繼續(xù)滑行,這利用能量的轉化與守恒的原理。人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難;汽車上坡時容易打滑,如果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就能讓汽車順利前進;鞋底做成各種花紋。這些現象都與摩擦力有關。
2.熱學知識可以結合生活進行教學。
在生活中,下雪不冷化雪冷,因為空氣中水蒸氣凝華成雪時放出熱量,雪熔化時要吸收熱量。夏天人們常常在地上灑一些水,這就是利用了蒸發(fā)吸熱的原理。燒燙的鐵塊放入水中比在同溫度的空氣中冷卻得快,這說明水的熱傳遞性好于空氣。汽車利用水制冷是利用水的比熱容大的原理。
3.光學知識可以結合生活進行教學
人類的生存需要光,沒有光,整個世界將陷入一片漆黑,我們將無法看見物體。光具有什么特點,遵循什么規(guī)律,人們如何利用光學知識來為自己服務,這是學習的目的。汽車的反光鏡用凸鏡是為了擴大觀察范圍,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物體是因為晶狀體太厚,物體在視網膜前成像,所以需要佩戴凹透鏡,使物體成像在人的視網膜上。日食、月食現象的探究,小孔成像,醫(yī)院的無影燈,立體電影等都離不開光學知識。
4.電磁性學知識可以結合生活進行教學
自法拉第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以來,人類便進入了電氣化時代,在當今世界人類已經離不開電,它已經成為人類的主要能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電的應用,學生在進行電的串并聯知識學習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家里或學校線路連接方式,對串并聯有所了解。學生在掌握電學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其自制簡單的串并聯電路。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對物理的理論知識有了深入理解,而且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煮飯用電飯煲、電炒鍋需要電能,電力機車的行駛也靠電能,一切家用電器都需要電。生活中的電鈴、手機、電磁起重機、電磁浮列車都離不開電磁學。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多觀察,多思考,在生活獲取知識,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
三、結合生活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
物理學許多知識都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因而物理學與生活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尤其是基礎物理知識,絕大多數都來于對生活現象的歸納和總結。結合生活的物理課堂教學過程,它的一般流程如圖所示。
建模準備指學生了解實際生活問題及其背景,待解決問題,了解問題涉及對象、過程及相關信息。建模假設是根據問題提供有關信息,模型建立是指在抽取的物理對象、場景的基礎上,尋找物理對象在變動過程中滿足的定量或定性規(guī)律,它屬于物理知識集中運用環(huán)節(jié),最后對模型進行分析,求解,檢驗其合理性,如不合理,就必須進行新一輪的假設和建模。以上是建模的一般過程,實際問題的解決不一定嚴格按照以上步驟進行。
四、在結合生活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以下幾點。
1.重視列舉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相矛盾的物理想象
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之前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一些問題形成了某些觀念,這些觀念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甚至有錯誤。例如在探究自由落體運動時,他們總是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些。實驗結果卻是兩個質量不同的鐵球幾乎同時落地。再如,學習水沸騰現象時,在做“紙杯燒水”實驗前,學生憑生活觀念想當然地認為紙會點燃,實驗結果卻完全相反,杯中水燒開了而紙杯沒有燒破。通過實驗現象,學生發(fā)現了與生活中所見到的不同,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通過學習解決問題,修正原來不正確的觀念。
2.重視學生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學生學到物理知識,還要恰到好處地將所學物理知識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用所學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在學習了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后,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拔河比賽,讓學生討論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如何增大拔河比賽獲勝的幾率?學習了電功率以后,可讓學生記錄電能表一定時間轉的轉數,能否用這種方法測量某個用電器的電功率?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更能充分認識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總之,物理教學離不開生活實際,只有在物理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才能更有利于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