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翟小娜
摘要: 大學英語的詞匯教學側重于從語音、詞義等基礎層面著手,但是這樣讓學生對詞匯進行機械的記憶,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機制可以為大學英語的詞匯教學開辟一條全新的思路。
關鍵詞: 隱喻大學英語詞匯教學
1.引言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指出:“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庇纱丝梢?,詞匯學習是任何語言學習者在習得語言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與此重要地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對詞匯教學的忽視及科學有效的詞匯教學方法的缺失。教育部于2007年新出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項語言技能都作出了明確要求,每項技能的提高都與學生習得的詞匯量息息相關。除此之外,各項英語考試對學生掌握的英語詞匯量提出了較高要求,如四級詞匯量要求是4000,六級為5300,托??荚嚍?500,GRE為19000左右。我國大學生入學時的詞匯量平均僅為1800左右。由語言能力及各類考試對詞匯量的要求與大學生入學時詞匯量的低起點之間的矛盾可以看出,學生從一入學起就面臨著在短期內(nèi)迅速擴大詞匯量的問題。面對以上問題,我國大學生的實際英語詞匯習得情況和英語教師的課堂詞匯教學情況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學生進入大學后基本沿用中學時的傳統(tǒng)方法(死記硬背)記單詞。但是,面對浩如煙海、來源廣泛且變化靈活的英語詞匯,學生往往不知所措。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都停留在傳統(tǒng)的、膚淺的、表面的理解和解釋上,脫離了語言認知科學理論的指導,把語言形式、所指意義、客觀外界之間的關系及詞匯意義的引申性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都割裂開來,導致學生不能全面掌握單詞,甚至出現(xiàn)背了又忘、忘了又記的惡性循環(huán)。隱喻作為人類的一種認知機制能幫助學生擺脫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方法對認知能力發(fā)展的束縛,透過語言的表層體系深入挖掘詞匯意義的發(fā)展和構成規(guī)律,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效率。
2.隱喻的認知基礎
隱喻從語用學的角度看是語言運用者進行技巧性加工的結果,是技巧性含意運用的一種方式,其目的在于表達說話人的意向含意,它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一種間接言語行為,體現(xiàn)說話者的交際策略和交際意圖,它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最佳關聯(lián)原則的精髓。隱喻從實際用途上講是一種修辭格,是利用具體、淺顯、熟知的事物說明或描述抽象、深奧、生疏的事物,從而創(chuàng)造一種感染力、影響力,使表達生動形象。從產(chǎn)生的角度看,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它是人腦通過類比推理創(chuàng)造出新的概念組合及其關系,其類比的基礎是相似性。相似性是指事物之間共有的特征或?qū)傩?,因此隱喻與人類的思維規(guī)律有密切的關系。在語言發(fā)展的漫長過程中,通過諸多語言現(xiàn)象,可以揭示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僅從語義的演變規(guī)律中,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隱喻對語言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不同的語言中,隱喻性語言隨處可見。由于個人與社會文化的不同,隱喻會因此而不同,但是總的來講,所有的隱喻,從字面意義上是不可用邏輯證實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聯(lián)系基礎是它們之間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屬于人的思維的,所以,人們理解隱喻性語言并沒有多大困難。
3.隱喻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隱喻是詞義發(fā)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外語單詞時大都停留在其指示意義上,對其內(nèi)涵意義和隱喻意義很少提及,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學生詞匯學習的不徹底性,并限制了其詞義擴展能力的發(fā)展。隱喻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詞匯的擴展意義。一個詞除基本意義以外的意思常常是隱喻性表達的不斷使用而約定形成的。許多學者研究英文詞典中的詞條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單詞的引申義(除基本詞義或第一詞義之外的詞義)多為隱喻性用法所致(張慶盈:2000)。例如單詞death(死,死亡),基本意義是指生命的結束、完結,如He was happy to the day of his death.引申義可以指事件觀念或狀態(tài)的結束,如That defeat meant the death of all my hopes.這其中的隱喻性用法就是把事件觀念等看做作像人一樣有生命的東西,所以它們有一個從出生到成長壯大及至死亡的過程,人們傾向于用熟知的事物談論新事物或是抽象事物,談論觀念、事件等時像談論一個有生命的人。一種狀態(tài)的結束就如同一個生命的完結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一隱喻性用法司空見慣了,這樣詞典中death的詞條又多了一個,即狀態(tài)或觀念的結束。再如:“messenger”本意是“信使”,正是利用信使是“傳遞裝有信息的信件”這一特性,被遺傳工程學借用,并賦予新意“A chemical substance which carries or transmits genetic information”(一種傳遞遺傳信息的化學物質(zhì))(陳惠芳:2000)。學生理解了一詞多義的生成機制,便可以大大擴充他們的詞匯量,使大學英語的詞匯教學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
4.結語
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隱喻是人類的本體思維,是認知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個認知現(xiàn)象,它為大學英語的詞匯教學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張慶盈.隱喻的認知研究[J].淄博學院學報,2000(4).
[2]陳惠芳.簡析認知隱喻[J].衡陽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