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君
摘要: 影響外語學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學習動機和學習態(tài)度無疑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兩大因素。本文通過文獻綜述,分析了動機與態(tài)度的內涵,認為融入型動機雖然被看做外語學習的長期動力,但對多數外語學習者而言,工具型動機是促使他們學習外語的真正原因。學習態(tài)度會影響學習者學習努力的程度,但態(tài)度是可以改變和習得的。最后本文提出了優(yōu)化學習動機與態(tài)度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 外語學習動機態(tài)度
在影響外語學習效率的因素中,學習動機和學習態(tài)度不能被忽視。Latchanna & Dagnew[1](2009)將態(tài)度定義為包含信念與情感的心理狀態(tài),并認為態(tài)度是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概念,對語言學習的一些信念與語言學習成功與否直接相關。Lennartsson[2](2008)指出,如果學生認為自己難以學好一門語言的話,他就可能真的學不好。態(tài)度消極、缺乏動機往往成為語言學習的障礙,但是態(tài)度是可以改變的。教師的教學不應只注重“教”本身,而應更加注重學生個體,注重學生的情感、觀念、思想狀態(tài)。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往往比語言教學本身更為重要,學習動機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同樣重要。Lennartsson[2]認為學習動機及學習一門外語的意愿對語言學習的影響比社會因素更為重要,所以,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可以讓一般學生在學習中嶄露頭角。本文正是基于這兩者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嘗試梳理國內外有關學習動機和學習態(tài)度對外語學習影響的研究,進而提出優(yōu)化外語學習者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的一些建議。
一、動機
Gardner[3](1985)認為在二語習得環(huán)境中,動機“指學習者由于學習的欲望及其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的滿足感而進行語言學習的個體努力程度”。這樣的定義比較抽象,或許我們更容易理解“充滿動機的學習者”這一概念:有動機的學習者指某人愿意甚至渴望在學習中付出努力并取得進步。
對學習而言,動機可區(qū)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動機被看做以學會某第二語言為目標的導向(Crookes and Schmidt,1991)[4]。通常認為學習某一目標語言最成功的學生是那些喜歡講該語言的人,傾慕其文化并希望熟悉甚至融入其社會的學生(Falk 1978)[5]。這種動機便是融合型動機。當一個人進入一個講另一種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他渴望學會該語言以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動機便是典型融合型的。理論上來說,“融合型動機往往促使學習者成功習得多方面技能及本土式的發(fā)音”(Finegan,1999)[6]。與融合型動機相對應的是工具型動機。這種動機的典型特征是希望從二語學習中得到某種實用具體的東西。就工具型動機而言,語言習得的目的要功利得多,比如為了滿足大學畢業(yè)的要求,找工作的需要,閱讀技術文獻的需要,偶爾與外國人交流的需要或者提高社會地位的需要等。工具型動機是多數人二語習得的明顯特征,這些人往往沒有進入實用目標語的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盡管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對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都很重要,但只有融合型動機才能維持長期有效的二語學習。Gardner and Lambert的早期研究表明,在正式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融合型動機被看得更為重要(Ellis,1997)[7]。實際上,在眾多研究中,融合型動機一直被認為是二語習得成功的因素,只有部分研究認為工具型動機也很重要。
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融合型動機而進行二語學習的學生,如準備出國留學或者移民的學生,的確有更強的學習動機,并且總體而言要學得更好,但不得不承認,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工具型動機才是他們二語學習的真正原因。比如,要讓基本沒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外語與外方交流的學生學好一門外語,起作用的只能是工具型動機。Brown[8](2000)指出,融合型動機與工具型動機并不相互排斥。學習者在學習二語的時候其動機可能并非單一的而是兩種動機相結合的。比如一個中國學生到英國學習英國文學,其學好英語的動機既有融入本地生活的融合型動機,又有進行學術研究的工具型動機。語言學習需要巨大努力,因而強烈的學習動機非常重要。對教師而言,正確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并相應調整教學計劃,對提高教學效率有重要意義。
動機在語言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言教師如果不了解動機與動機對語言習得的作用間關系,就不能有效地進行語言教學。動機的核心可稱之為激情,激情與個人的內生目標和欲望相關。優(yōu)秀的學習者知道偏好、長處和弱點,并有效發(fā)揮長處,彌補不足之處,成功的語言學習也與學習者的激情相關。教師應當想辦法將這種激情與教學聯系起來。
學習者需要有質量的指導、輸入、互動并進行有意義的輸出。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取得進步,還是為了保持他們對語言學習的動機,因此,一個好的老師應當發(fā)掘這種內在的動機源泉并想辦法將之與那些能呈現于課堂的外在動機因素聯系在一起。由于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目的各不相同,教師就需要區(qū)別不同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和需要進而使用不同的動機激發(fā)策略。就學生而言,他們需要弄清楚為什么要付出學習的努力,學習活動需要進行多久,學習過程中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學習的動機有多強。學習者的動機是會波動的,很難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因此在設計語言課程時,教師應當考慮到不同學習者有不同的興趣和期望。
二、態(tài)度
在語言教學中,很多人認為態(tài)度只與學生相關,畢竟是學生的態(tài)度好壞決定了他們學習的難易,老師也通常很少考慮態(tài)度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除非他們明顯覺得學生的態(tài)度存在問題。
什么是態(tài)度?態(tài)度是怎么形成的?態(tài)度能否改變,如何改變?說到態(tài)度,其概念往往與個人偏好、信念、價值等混雜。Breer and Loccke[9]曾嘗試對態(tài)度做一詳盡的列舉:要完全理解繁雜的個人態(tài)度這一概念,可能涉及家庭影響、同齡人影響、以往經歷的影響、焦慮來源、奮斗、防備心理、教育、收入、職業(yè)、媒體影響、階級歸屬、住所、宗教,以及一些個人變量,如智力、年齡、性別、興趣、天分等。在Smith[9](1971)看來,態(tài)度是對于某一對象或情況的相對持久的信念結構,它預示著某人會以某種偏好性的方式對事態(tài)做出回應。態(tài)度是相對持久的,因為它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既然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那么態(tài)度就是可以改變、可以教會的。在外語學習中,沒有人是生來就喜歡或不喜歡的。當學生一開始對語言的態(tài)度是中立的或者正面的,其性格也是開放的,愿意對語言進行接納和反應,那么他對語言的態(tài)度將會受到所處語言環(huán)境的強烈影響。態(tài)度是在一系列的參考物下發(fā)展起來的。語言本身、教師、班級、書本及家庭作業(yè)等都屬于學習這一框架中的參考物。一個學生如果不喜歡學習、學校、老師、書本等,當他一走進存在這些事物的環(huán)境中時,就會立即產生厭惡情緒,因此,在外語學習中,積極的態(tài)度情感對學習效果是極為重要的。學習語言的態(tài)度不同于動機,態(tài)度可以理解為為學習語言而進行努力的愿意程度,而動機則是學習語言的某種原因。當然,有些時候兩者間的區(qū)分并不是如此明顯。比如,更強烈的學習動機往往表現為更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三、優(yōu)化學習動機與態(tài)度的策略
根據上文對動機和態(tài)度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兩者對學生提高外語學習的效率和能效起著重要作用。Naiman[10](1978)等人曾對成功的語言學習進行過研究,發(fā)現最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并不必然是覺得該語言最容易的人。這些成功的學習者都表現出一些典型的特征,而這些特征多數與動機有關,如積極的任務導向、自我投入、渴望取得成績、進取、目標導向、堅持、忍耐等。由此看出,語言學習的根本動機和良好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功利性的。這表明,在語言教學中忽略學生的態(tài)度和動機將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有研究表明,聰明、有天賦的學生,如果其態(tài)度消極動機缺乏,其學習效果也微乎其微,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想辦法讓學生沉浸在語言之中,通過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習欲望,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不僅僅依靠學生的融合型動機支撐語言學習的長期過程。具體的措施可以包括:(1)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都覺得自己是受認可有價值的,并且盡量讓學生覺得參與課堂活動是安全舒適的,這對學生以開放心態(tài)面對語言學習至關重要。(2)增加學生的成就感。Zimmerman[11]認為自我能效是學生決定為什么要學的重要因素。自我能效的核心便是對成績的自我意識。對學生取得進步的正面反饋可以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進而激發(fā)他們更深入學習的動機。(3)鼓勵學生設定目標。研究表明目標是否由自己設定會影響一個人為該目標進行努力的意愿的強弱。目標設定與學習動機直接聯系。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設定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4)設計各種活動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課堂講授只是學習的一種形式,且常常使學生被動接受而產生消極態(tài)度,因此應當通過要求學生完成多樣性的任務,如寫作、陳述、設計、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進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5)增強學習的目的性。雖然融合型動機才是維持學習者長期學習的根本動機,但將學生的學習與其不同階段的人生目標,比如職業(yè)規(guī)劃等結合起來,將學習目標的實現與更高層次的目標結合起來同樣能激發(fā)巨大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Latchanna,G.& Dagnew,A.(June).Attitude of teachers towards the use of active learning methods.E-journal of All India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2009,21(1).
[2]Lennartsson,F.Students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British and Swedish students points of view,2008.http://urn.kb.se/resolve?urn=urn:nbn:se:vxu:diva-2571.
[3]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rnold,1985:10.
[4]Crookes,G.,& Schmidt R.W.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Language Learning,1991,41(4),469-512.
[5]Falk,J.Linguistics and language:A survey of basic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2nd Ed.).John Wiley and Sons,1978.
[6]Finegan,E.Language:Its structure and use (3rd Ed.).Harcourt Brace,1999.
[7]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2000.
[9]Smith,Alfred.N.The importance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71,vol55(2):83-88.
[10]Naiman,N.,Frohlich,M.,Stern,H.H.and Todesco,A.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Toronto,Ontario: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78.
[11]龐維國.自主學習理論的新進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