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
摘 要 翻譯是我國對外交流和國際交往的橋梁和紐帶,發(fā)展翻譯事業(yè)也是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也承擔起了具有專業(yè)特色的翻譯人才的教學培養(yǎng)工作。然而,翻譯教學,特別是口譯教學,一直是高職院校的弱項,這是由口譯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性所決定的。本文建立在口譯專家吉爾教授提出的口譯理解模式之上,針對高職口譯的教學現(xiàn)狀,提出了對口譯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 吉爾模式 高職英語 口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Gill model and Vocational English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WEI Hua
(Jiangx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Nanchang, Jiangxi 330099)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bridge and link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ranslation cause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hina's foreign reform and opening up,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 to assume the teaching cult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However,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particula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aching has been the weak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s own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ed interpretation mode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interpretation expert, Professor Gill, for Vocational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situation, put forward new ideas to th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Gill model; vocational English;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0 引言
《高職高專英語課程基本要求》提出: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一定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業(yè)務資料,在一般涉外交際活動和業(yè)務涉外交際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顯然,當代高職英語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語法、閱讀、寫作等課程的專項技能,貫穿在整個英語專業(yè)各門課程教學中的譯,尤其是口譯成了英語教學的重點。因此,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都開設了翻譯課,甚至是筆譯課程乃至后一階段的口譯課。筆者根據(jù)自己從事高職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實踐經驗,聯(lián)系吉爾模式對口譯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1 高職英語口譯教學的現(xiàn)狀
1.1 教學資源
隨著高職教育的迅速發(fā)展,翻譯課程的開設逐漸呈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課表上。很多高職院校都一致把該課程開設在高年級階段,被定位為專業(yè)核心類課程。這無疑體現(xiàn)了高職院校對翻譯課程的重視,但現(xiàn)實就是課程開設的時間短,因此在教學上顯得有些拔苗助長,仍然是專業(yè)設置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接踵而來的教材編寫和師資力量也有待提高,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的口譯教學采用本科類翻譯教材,內容缺乏時代性與實用性,偏離了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師資建設還需要時間的積淀,翻譯專業(yè)的教師較少,大多老師缺乏一定的翻譯實踐經驗。
1.2 社會調查
有就業(yè)招聘要求高職英語畢業(yè)生具備良好的口語溝通能力,能夠從事公司基礎陪同口譯的工作。也有調查顯示,公司業(yè)務員英語水平主要體現(xiàn)在口譯和筆譯的能力上。英語畢業(yè)生進入公司崗位后,各種商務合同、訂單、信函等的筆譯工作,接機、談判、溝通客戶等的口譯工作,綜合體現(xiàn)了英語聽、說、讀、寫的總體水平。大量訪談也表明,高職院校英語口譯能力較弱,特別是中國與許多國外客戶打交道存在嚴重問題。
2 吉爾模式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巴黎高等翻譯學校的口譯界知名教授丹尼爾·吉爾(Daniel Gile)是口譯跨學科實證研究的代表,在其著作《口筆譯訓練的基本概念與模式》一書中特別強調口譯過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建立了口譯的理解模式公式:C=KL+EKL+A。該公式解讀為:C:理解(comprehension)=KL:語言知識(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EKL:言外知識(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A:分析(Deliberate Analysis)。吉爾的口譯理解公式表明:成功的理解需要具備較高的語言水平,豐富的語言外知識和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相互依存,只有通過譯員的仔細分析才能建立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達到對源語的理解。
2.1 語言知識
高職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英語教育不僅應該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yǎng)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涉外業(yè)務的能力?,F(xiàn)在高職口譯課程的開設正是面臨著培養(yǎng)大量合格的譯員,為聽、說、讀、寫綜合語言知識技能服務?!奥牎币馕吨诼犠g時能聽各種地方英語,不同語速的英語?!罢f”意味著在工作過程中能用母語和英語進行流利達意的表達能力?!白x”意味著在視譯時能快速閱讀并理解再表達的能力。“寫”意味著在工作過程中能進行信息過濾達到快速筆記的能力。
2.2 言外知識
著名的口譯專家Jean Herbert說過,做一個好的譯員要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我國鐘述孔教授也認為,“譯員應對一切都有所了解,擁有‘百科全書般知識”。一個合格的譯員不光要對語言能力精通,還要對方方面面都有所知曉,特別是對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例如:旅游英語口譯一定要先前熟悉當?shù)氐娘嬍澄幕?、風土人情等;商務英語口譯一定要清楚貿易術語、商務知識等。這也就是說,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還是遠遠不夠的,豐富全面的言外知識可能才是最終成就譯員的法寶。
2.3 分析能力
翻譯過程其實是一種創(chuàng)造,靈活的分析理解能力就是創(chuàng)造過程的根本。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將口譯過程形象地概括為:“聽”、“記”、“思”、“表”四個字。這里的每一個字都伴隨著分析?!奥牎辈粌H指聽覺系統(tǒng)被動地接受信息,在“聽”的過程中,還要把源語進行分析,并過濾信息,為下一步“記”做好準備。“記”也并非簡單的“筆記”,還要“心記”。換句話說,口譯記憶是對輸入信息進行分析、篩析、加工和編碼處理后的儲存和提取?!八肌备菍υ凑Z信息的識別、解析和重構。最后在“表”的過程中,仍然要求譯員考慮用詞恰當、表達流暢等問題。
3 吉爾模式對高職英語口譯教學的啟示
對比高職英語口譯教學的現(xiàn)狀,與高職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還有差距。結合吉爾模式的口譯理解公式,高職英語口譯教學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3.1 整合教學資源:訓練語言基本功
教材是教學資源的關鍵。大多高職院校由于缺乏適當?shù)慕滩模械闹苯咏柚究祁惙g課本,有的編寫自己的翻譯教材。但總覺得遺憾的是,編出的教材還是照搬那些晦澀的老課本,專業(yè)性不強,甚至內容缺乏時代性。因此,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影響幾屆學生,帶來的社會效益不可估量。當然,翻譯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一本教材,應該使用各種即時材料。教師可以從互聯(lián)網上下載一些會議口譯的實況錄音供學生們去操練,也可以從電視節(jié)目、英語報或其他雜志媒體上收集一些適合現(xiàn)場筆譯或口譯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材料,豐富教學資源。
教學手段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一塊黑板的普通教室難以滿足當今翻譯教學的需要。翻譯是集聽、說、讀、寫于一體的綜合語言訓練,豐富的聲像資料,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資源在沒有現(xiàn)代化多媒體的教學環(huán)境中便無法呈現(xiàn)給學生。學校應加大對多媒體建設的投入,使得翻譯課堂更加實用化,同時也更容易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一名資深的翻譯者一定是雙語功底都非常深厚的語言學習者和研究者?,F(xiàn)在很多大學生雖然取得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證書,但是口語的表達能力還相對比較薄弱,這與其母語的掌握頗有關系。語言知識是掌握某種語言表達和接受該語言文字符號并進行交際的過程,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譯員,必須要有扎實的兩種語言功底,而絕不是學了幾年外語就可以做翻譯的了。著名的翻譯家Peter Newmark認為,在翻譯過程中,造成翻譯障礙的往往是譯者的母語。因此,在英語口譯課堂上,教師應該使用多樣的雙語互譯材料,既要重視訓練學生的英語基本功,還包括我們自己的母語。
3.2 終身學習:拓寬言外知識面
我國的劉和平教授就提倡譯員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一個譯員,隨時都可能碰上自己陌生的領域,這就需要不斷學習,永遠保持好奇的心態(tài)。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谧g實踐中會遇到不同講話人和各種交際場合,話題千變萬化,內容包羅萬象,譯員就像是個“雜家”。例如:劉和平在一次采訪中曾經提到過,譯員不僅僅是一個語言的翻譯者,有時扮演著更多的角色,有可能是談判者的助手,有可能是談判者的調解員,有可能是市場的調研者。也就是說,很大程度上一次談判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譯員的言外能力。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給予學生的不是“魚”,而是終生受用的“漁”。
其次,各種專業(yè)的開設是眾多高職院校的特色。英語學習者首先要牢固自己的專業(yè),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例如: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習者必須要精通國際貿易知識,熟知商務英語語言特點,懂得語言才是架起雙方談判的橋梁。很多學生都有感觸,到了學習翻譯課時,方覺先前課程未學扎實。因此,翻譯課程不宜開設過早。另外,鼓勵學生博覽群書,關心時事,注意發(fā)生在身邊的英語。
3.3 改革教法:培養(yǎng)心理素質和分析能力
口譯的特點之一就是即席性強,壓力大,通常伴隨不可預測性。在一些大型的口譯現(xiàn)場,往往可以發(fā)現(xiàn)平時優(yōu)秀的口譯員表達不清,聲音變小,究其原因可能與心理緊張有關。因此,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對于口譯訓練來說必不可少。第一,口譯材料的選擇從易到難,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第二,采取情感教學模式,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到輕松,降低焦慮,提高口譯教學效果。第三,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口譯實踐,然后和學生一起分析譯文,幫助學生分析不同譯文的優(yōu)劣,讓學生從譯文的比較中熟練口譯的技巧,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最后,組織學生有效的小組口譯活動,模擬場景口譯等,使其語言知識與口譯技巧逐步提高,達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結語
口譯教學除了具備一般課程教學的特點之外,更是一門藝術。它展現(xiàn)的不僅僅是師生的語言水平,更多的是言外知識能力。作為高職教師,我們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切實提高自身口譯水平,認真關注翻譯理論動態(tài),努力探索適合高職院校的口譯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口譯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Z].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
[2] 張吉良.交替?zhèn)髯g與同聲傳譯辨[J].上??萍挤g,2003(1).
[3] 江峰.新編英語翻譯技巧[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6).
[4] 程躍珍.從吉爾的口譯模式看商務英語口譯能力要素的構成[J].華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