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李可來 李慶隆
在口腔頜面外科門診中,經(jīng)常會見到患者因為牙齒根尖周炎等原因形成的牙源性粘膜下膿腫。自2010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在治療粘膜下膿腫時采用碘伏溶液沖洗膿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牙源性粘膜下膿腫患者57例(男31例,女28例),16~72歲,平均38.1歲。其中切牙區(qū)的粘膜下膿腫為18例,前磨牙區(qū)的粘膜下膿腫為10例,磨牙區(qū)的粘膜下膿腫為29例。將以上57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29例,對照組28例。1.2診斷標準:患者面頰部或唇部腫脹,牙齦及前庭溝紅腫、隆起、壓痛,可以捫及波動感。穿刺檢查,可于粘膜下抽出膿液。
1.3治療方法:首先拍攝膿腫區(qū)根尖片,結合叩診及探診等檢查,確定病源牙,行病源牙開髓,探通并擴大根管,以建立根管引流。在膿腫最明顯處順牙槽嵴方向作1~1.5cm粘膜切口,以止血鉗鈍性分離,充分引出膿液。實驗組以0.25%碘伏溶液沖洗;對照組以3%雙氧水和生理鹽水交替沖洗,且最后1次均為生理鹽水沖洗。膿腔反復沖洗至無膿液沖出,引流口置入橡皮引流條引流,以后每天復診。復診時撤除引流條,反復沖洗至無膿液沖出,再次置入新引流條。每例患者均同時口服羅紅霉素及替硝唑。
1.4治愈標準:患者無明顯疼痛感,牙齦及前庭溝無明顯隆起,引流條上無明顯膿液附著,沖洗時無明顯膿液沖出。停止換藥及停止置入引流條后3天復診,局部炎癥持續(xù)好轉,無積膿。
1.5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
2結果
切開引流前取膿液送細菌培養(yǎng),實驗組患者有細菌生長的為26例;對照組患者有細菌生長的為26例。采用χ2檢驗,為無顯著性差異(P>0.05)。換藥2天后取膿液送細菌培養(yǎng),實驗組患者,有細菌生長為1例;對照組換藥2天后取膿液送細菌培養(yǎng),有細菌生長為8例。實驗組患者29例總計換藥天數(shù)為76天,平均換藥天數(shù)為2.62天;對照組患者28例總計換藥天數(shù)為132天,平均換藥天數(shù)為4.71天。采用χ2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牙源性粘膜下膿腫是口腔外科門診的常見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經(jīng)積極正規(guī)的治療一般均可治愈,但若處理不當,可能發(fā)展為頜面部間隙感染,增加治療難度,并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需引起高度的重視。牙源性粘膜下膿腫主要為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引起的化膿性感染,也可為厭氧菌引起的腐敗壞死性感染。目前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中除選用廣譜抗生素及抗厭氧菌藥物聯(lián)合用藥外,及時切開引流是治療牙源性粘膜下膿腫的重要手段,而切開引流以后的沖洗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沖洗液為3%雙氧水及生理鹽水交替沖洗,其治療效果很多時候都不盡如人意。
碘伏作為優(yōu)良的皮膚粘膜消毒劑以其殺菌效果好、對皮膚粘膜刺激性小、性能穩(wěn)定和使用方便為主要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醫(yī)療和護理消毒領域。碘伏中的碘以絡合物或復合物形式位于表面活性劑所形成的膠束中心而被運載,碘伏通過釋放出游離碘,直接鹵化菌體蛋白質與蛋白質的氨基結合,使氫體的蛋白質和酶受到破壞,微生物因代謝機能發(fā)生障礙而死亡,游離碘對殺菌起主要作用[1]。碘伏消毒劑的水溶液對細菌繁殖體及真菌都具有良好的殺滅作用[2]。
碘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由于適當稀釋了碘伏消毒液濃度,明顯減輕對人體的刺激,患者舒適度增加,沖洗操作簡便,易為醫(yī)生及患者所接受[3]。因此,0.25%碘伏稀釋液沖洗適用于牙源性粘膜下膿腫的治療。需要注意的是碘伏為碘制劑,使用前應詢問患者過敏史,有碘過敏者避免使用[4]。
[參考文獻]
[1]秦彥珉,饒 健,葉寶英.某碘伏消毒液的殺菌效果試驗觀察[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0,17(7):1396-1397.
[2]肖文芝,陳 涌,張 莉.碘伏消毒致角膜上皮剝脫12例[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1,10(1):32.
[3]景高云,胡 蓉,徐 平,等.碘伏稀釋液結膜囊沖洗預防白內障術后感染的臨床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1):37-38.
[4]趙作鈞,梁偉中,湯魯霞,等.碘伏消毒導致結膜過敏反應報道[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9,18(12):1818.
[收稿日期]2012-03-01 [修回日期]2012-03-27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