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銳 張萍 余波 張瑞智 龔正林
[摘要]目的:探討正畸聯(lián)合正頜對于偏突頜畸形患者頭影與側貌的影響。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11年10月在本院病房接受手術的偏突頜畸形患者50例,都采用了正頜聯(lián)合治療。結果:本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頭影測量值逐漸升高,各個時間段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同時治療3月后的復發(fā)量為(1.75±0.65)mm。所有患者術后傷口均愈合,唇部畸形得到明顯改善,外形滿意對稱,形態(tài)自然,在治療后都無明顯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結論:偏突頜畸形患者正頜聯(lián)合治療能有效提高頭影測量值,減少復發(fā)量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同時有利于側貌評價,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偏突頜畸形;正頜治療;頭影測量;側貌評價
[中圖分類號]R78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6-1013-02
偏突頜畸形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畸形,臨床表現(xiàn)為下頜前突,顏面偏斜,上頜有不同程度的后縮或正常[1-2]。由于患者的畸形主要表現(xiàn)在下頜部,如何對患者進行診斷及設計,根據(jù)不同的臨床特點應采用哪些手術方式進行組合。下偏突頜畸形的治療,主要以外科截骨為主,配合正畸治療。對于只有牙槽部或前牙輕度畸形,正畸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3-4]。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正畸聯(lián)合正頜對于偏突頜畸形患者頭影與側貌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收集2008年2月~2011年10月在本院病房接受手術的偏突頜畸形患者50例。入選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無嚴重并發(fā)癥、頜部偏斜均大于3mm、患者同意,所有治療過程由3位固定且有經(jīng)驗的外科醫(yī)師完成。其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齡18~38歲,平均(24.2±2.5)歲。下頜前突伴頦部偏斜25例,下頜前突伴偏斜的20例,下頜偏斜同時伴上頜牙合平面有傾斜的5例。下頜偏斜最大的為3.5mm,下頜偏斜最小的為1.3cm,平均為(2.8±0.9)cm。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術前均拍攝定位頭顱正側位片、顳下頜關節(jié)薛氏位片和曲面斷層片。頭影測量分析以定位頭顱正側位片為主,然后正畸聯(lián)合正頜治療。根據(jù)患者畸形程度,唇齒關系,牙合情況,采用LeFort I型截骨和下頜升支矢狀截骨或垂直截骨,術中骨斷端采用鈦釘板堅固內(nèi)固定。
1.3 觀察指標:本文所有患者在術前、術后1周及正畸治療結束后3個月攝全景片及頭影測量正側位片檢查。其中下頜骨水平向復發(fā)量為左右蝶骨大翼和眼眶的交點兩距離的差值。同時正畸完成后,采用模型外科手術模擬設計進行側貌評價,本文也觀察了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分析:對每組病例治療結束后3個月及術后1周的變化行配對t檢驗,頭影測量正位片的測量由筆者完成。所有統(tǒng)計學處理在SPSS18.0軟件上進行。P<0.05代表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 頭影測量值的變化:經(jīng)過觀察,本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頭影測量值逐漸升高,各個時間段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同時治療3月后的復發(fā)量為(1.75±0.65)mm,見表1。
2.2 側貌評價:所有患者術后傷口均愈合,無開口受限等不良癥狀。口內(nèi)牙頜關系對位良好,唇部畸形得到明顯改善,上下唇突度協(xié)調(diào),形態(tài)自然,外形符合美學標準。
2.3 并發(fā)癥情況:術后1周檢查有5例患者下唇有不適甚至麻木的感覺,3個月后復查下唇感覺均基本恢復正常。1例患者術后顳頜關節(jié)出現(xiàn)張閉口時疼痛,其余患者未出現(xiàn)關節(jié)癥狀,復查時未見鈦板外露。
2.4 病例分析:某男,45歲,診斷為“下頜前突伴偏頜畸形”,行正畸聯(lián)合正頜治療,并行LeFortI型截骨+下頜雙側矢狀劈開術+頦成型術(治療效果如圖1~2)。
3討論
在整容外科中,常見的為不對稱性牙頜面畸形,而主要的組成部分為偏頦畸形與下頜偏突頜畸形。臨床上常見的偏突畸形可以為一側髁突肥大增生,也可為半側下頜骨過長,甚至半側顏面以及肢體有過長[5]。此外,由于損傷、腫瘤等也可引起不同類型的牙頜面畸形,都可采用正頜外科的原則和方法進行治療。由于上述原因,不對稱性牙頜面畸形臨床表現(xiàn)的個體差異極大,在制定治療計劃時應予特別注意[6]。
一般來說,首先采用的正畸治療旨在矯正錯位牙,尤其是創(chuàng)傷后長期代償性移位的牙齒調(diào)整不協(xié)調(diào)的牙弓與 關系,排齊牙列,消除牙的代償性傾斜。這是獲得功能與形態(tài)效果俱佳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對于陳舊性骨折如果模型外科拼對結果顯示咬合關系可通過截骨重新定位后恢復也可省略此步驟[7]。然后是采用外科技術治療,其中本文采用的上頜前份節(jié)段性骨切開術主要適用于矯正上頜前份的牙及牙槽前突畸形;可配合下頜前份根尖下節(jié)段性骨切開術矯治雙頜前突畸形。除前述的術前準備外,為使前突的前頜能后退至正常位置,通常需先拔除雙側上頜第一雙尖牙。繼行術前正畸治療,而后施行手術。在偏突頜畸形中主要用錯位愈合造成的上頜前份畸形[8]。在手術中,必須嚴格按經(jīng)過預測和術前再次確定的手術設計施術,不得在術中隨意改動方案,但在術中結合實際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也是允許的。移動、矯正后的骨塊在愈合過程中,通常會出現(xiàn)輕微的移位,只要不影響臨床效果,則保持術后的正畸鞏固治療即可;但如出現(xiàn)明顯的復發(fā)傾向時,即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根據(jù)骨切開后的愈合過程及其生物力學特點,術后的追蹤觀察至少應持續(xù)6個月[9]。本文結果顯示,經(jīng)過觀察,本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頭影測量值逐漸升高,各個時間段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同時治療3個月后的復發(fā)量為(1.75±0.65)mm。
同時我們知道,頦突、嘴唇和鼻尖決定著一個人的頭側貌是否美觀,若三點成一線,或者上下唇稍微往內(nèi)收一點,就比較好看。在側貌評價面,偏突頜畸形患者正頜聯(lián)合治療的目標就是以達到建立良好穩(wěn)定的牙合關系、恢復面部的對稱性。比如偏突頜畸形建議中下頜行雙側失狀劈開術,此時還應注意牙中線與頦中線是否一致,否則應做頦成型術[10]。本文結果顯示,所有患者術后傷口均愈合,唇部畸形得到明顯改善,外形滿意對稱,形態(tài)自然,在治療后都無明顯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
總之,偏突頜畸形患者正頜聯(lián)合治療能有效提高頭影測量值,減少復發(fā)量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同時有利于側貌評價,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高益鳴,田家偉,邱蔚六,等.發(fā)育性不對稱畸形下頜骨生長活性的核素顯像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6,16(3):36-39.
[2]周會喜,薛國初,艾偉健.雙側下頜升支矢狀劈開后退術后骨穩(wěn)定性評價[J].廣東牙病防治,2003,11(4):251-253.
[3]賴文莉,山田一尋,花田晃治,等.下頜前突伴偏位患者正頜外科手術后的長期穩(wěn)定性探討[J].四川大學學報,2003,34(1):104-108.
[4]敖建華,劉彥普,丁宇翔,等.雙側下頜升支矢狀劈楷截骨術后穩(wěn)定性的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0,7(3):64-66.
[5]高益鳴,邱蔚六,唐友盛.下頜骨發(fā)育性不對稱畸形頜面硬組織特征的研究[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9,3(10):55-56.
[6]陳 嵩,陳揚熙,胡 靜.正頜外科矯治骨性下頜偏斜的術前及術后正畸治療[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0,2(1):33-35.
[7]Jonek LM.Condylar hyperplasia.A case of early treatment[J].Int J Oral Surg,2008,10(3):154-160.
[8]Feldmann G,Linder Aroson S,Rindler A,et al.Orthodontic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uni lateral condylar hyperplasia during growth,a case report[J].Eur J Orthod,2011,13(2):143-148.
[9]Ayoub AF,Millett DT,Hasan S.Evaluation of skeletal stability following surgical correction of madibular prognathis[J].J Br Oral Maxi lofacial Surg,2010,38(4):305-311.
[10]Costa F,Robiony M,Zorzan E,et al.Stability of skeletal Class m malocclusion after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procedures:titanium versus resorbable plates and screws formaxillary fixat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4(4):642-51.
[收稿日期]2012-03-17 [修回日期]2012-04-19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