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燕
【摘要】 預習是為培養(yǎng)自學能力服務的,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好途徑.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人類只有學會了怎樣學習,才有可能從容地面對新知識的挑戰(zhàn). 然而,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和激烈的升學競爭,使得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失去了主動性,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低下,更別說自學能力了. 李燕老師曾經說過:“預習是合理的搶跑. ”因此,學生一旦掌握了預習方法,一開始就“搶跑”領先,有助于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關鍵詞】 預習;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作為當今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國內外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倡導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和思維進入數學課堂,這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學生預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怎樣看待預習?數學教學中需要學生怎樣的預習?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看法.
一、怎樣看待預習,到底要不要預習
(一)專家的觀點
孫維剛老師提出:在中學階段我是不主張課前預習的,因為通過預習學生已經知道了課上要講的內容、結論、推導過程、例題的解法等,那么課堂上還談何超前思維、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在思維運動中進行思維呢?只有教師課堂上講不清楚、對于某些基礎薄弱或反應不夠敏銳的學生才不得不預習,但預習的方法一定要得當.
華東師范大學吳亞萍教授提出:預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但就當下的教材而言,都是以演繹的方式直接呈現結論的,學生通過預習就知道了現成的結論,學生在已知結論的情況下無法真實地進入探究未知結論的情景中,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義.
(二)預習的不足與優(yōu)點
1. 預習的不足
A. 學生不預習,課堂上經常有精彩之語;學生預習了,課堂反而沉悶了,沒有激情,只有少數學生在積極思考.
B. 預習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不再有新鮮感和探究的欲望和熱情,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提高學習的效率.
C. 部分學生對預習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尤其是中下等生,跟不上學習的步伐,弄不好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D. 絕大多數學生進行的預習,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E. 預習后學生眾口一詞,教師順水行船,課堂就像表演場.
2. 預習的優(yōu)點
A. 如果預習得法,課堂教學的方法再加以改進,課堂教學會更精彩.
B. 有了預習,教師更能根據學生的需要調整教學,體現真正的教學民主.
C. 預習使課堂教學充實、豐滿,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D. 學生經過預習,課堂上能夠積極表現自己,增強學習自信心.
E. 學生經過預習,課堂上講到預習時不懂的問題,他們就更能專心聽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F. 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考慮,預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 3. 我的觀點——贊成預習
A. 九年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強調,要促進每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品德,強調要滿足每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B. 我們的學生大部分是如孫維剛老師所說的“基礎薄弱或反應不夠敏銳”.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安排學生預習和如何進行預習后的課堂教學,從而達到預習和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效果.
二、數學教學需要怎樣的預習
預習最忌諱的就是只說一句預習新課,而不做任何具體的要求,那樣的預習缺少目的性,學生只能將預習泛化,僅僅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真正的預習不僅是將課堂上要講的內容看一看,而是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把預習看作是對課堂教學的準備,教師要重視方法的指導. 預習的方法有很多,根據初中數學教材的特點和初中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guī)律,筆者認為可以進行如下的預習過程:
首先,教師布置預習任務,學生帶著明確的預習任務進行預習. 因為學生開始預習時不知從何下手,這時教師設計好預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預習,能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較強. 教師先要對自己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對相關學習內容要進行認真研讀,提出既有一定的價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探索興趣的預習任務. 教師布置任務時,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去預習. 布置預習任務時一定要注意難度適中,具有誘發(fā)性和趣味性,預習要求要明確,可操作性要強.
其次,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預習方法:
1. 筆記法. 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在書上做簡單的筆記,把自己的理解、體會或獨特見解寫在書上的空白處,還可以讓學生做摘錄筆記,在筆記本上摘抄重點概念、關鍵語句等,以加深對重要知識的記憶、理解,并簡單地記下預習過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處,在課上進行質疑,這是數學課程最常用的預習方法.
2. 溫故法. 這是新舊知識聯系的預習法. 在預習過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識,歸納新知識的重點,找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復習、鞏固、補習與新知識相聯系的舊知識. 要求預習新內容時要與學過的舊知識聯系起來,做到“溫故知新”,聯系舊知,學習新知,使知識系統化.
本人在執(zhí)教蘇科版七年級第二章“有理數”時設計了如下的預習活動.
預習設計:(1)復習小學學過的數. 準備課內交流:比一比誰說得多而全.
(2)閱讀課本,用紅筆畫出或寫出主要概念、關鍵內容和不理解之處,并圍繞概念分別寫出1~2個具體的數.
(3)把下列各數分類:
準備課內交流:比一比,誰分得準?誰分得細?誰的理由最充分?
3. 試做法. 對于計算類新授課、練習課,預習時先進行嘗試練習,遇到疑難再返回預習例題,然后再嘗試練習. 通過嘗試練習,可以檢驗同學預習效果,這是數學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 數學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要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數學知識后,要讓學生通過做練習或解決簡單的問題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
本人在執(zhí)教蘇科版八年級第八章第五節(jié)“分式方程”時設計了如下的預習活動.
預習設計:(1)讓學生先試做課后練習.
(2)解完方程后與課本例題對比一下,你發(fā)現與例題有何不同之處嗎?
(3)為什么例題中多了檢驗的步驟,你認為有這個必要嗎?
4. 操作法. 對于公式的推導等操作性較強的知識,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實踐,通過剪、拼、折、移、擺、畫、量、觀察、比較等活動,體驗、感悟新知識. 因為課堂中有動手操作的內容,自然少不了要通過熟悉教材,了解操作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課前要準備好. 學生只有親歷了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總之,預習的形式要多樣化,要找準學生的能力點,要瞄準學生的興趣點,切實使學生預習時“動”起來.
本人在執(zhí)教蘇科版七年級第五章第三節(jié)“展開與折疊”時設計了如下的預習活動.
預習設計:(1)請同學們將一個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展成一個平面圖形.
(2)你能得到如圖1的平面圖形嗎?
(3)你還能得到哪些不同形狀的平面圖形?請與同學交流.
最后,教師必須每天認真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對預習有問題的學生應及時指出并作出輔導,做好學生預習的督促工作. 因為學生一旦掌握了預習方法,形成預習的習慣和能力,在課堂上聽起課來也會事半功倍.
三、教師如何上課
1. 預習后的課堂以分析和解決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為立足點.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及時發(fā)現學生預習時所遇到的問題,即不能解決的問題. 在課堂上教師應滿足學生的要求,給予解答,并對發(fā)現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說明該生動腦筋了,用功了,值得表揚,因而再次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同時借助問題的變化和深入,供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導學生合理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總結學習中的經驗,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學風.
2. 教師上課的內容一定要與學生預習的內容吻合,即課內學習過程與預習設計要吻合.
例如上節(jié)所設計的有理數的預習與之對應的學程預設:
(1)回顧小學學過的數.
你知道小學學過哪些數嗎?
方式:學生圍繞預習(1)交流,小組交流1分鐘,匯報展示. 歸納.
整數:0,1,2,3,…
(2)理解相關概念.
① 初步感知.
由于負數的引入,現在的整數又指哪些數呢?分數又指哪些數呢?
方式: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寫出名稱,并舉例.
整數:-1,-2,…
② 理解概念.
方式:同桌間合作,一人說名稱,一人寫相應的數.
③ 快速正確地給有理數分類.
方式:學生圍繞預習(3),小組交流3分鐘后,匯報展示.
④ 從不同角度認識有理數.
3. 教師除了在課前對學生的預習檢查外,更要在課上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展示是主動的,有助于學生把對新知識的感悟及時表達出來,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及時糾正部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偏頗. 在展示中不僅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智商、情商值,而且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 學生通過自我展示,不僅理解掌握得更好,充滿成就感、快樂感,而且這種參與狀態(tài)又反過來激發(fā)學生主動預習. 例如上節(jié)所設計的正方體展開成不同的平面圖形,讓同學們上黑板演示自己的成果,從中歸納11種不同的平面展開圖.
4. 教師要變講授為導學. 教不會的不代表學不會,聽不懂的不代表學不懂,預習要有活力,課堂必須以生為本,變講授為導學. 教師既要跟上學生的思路,又要引導學生的思路. 遇到疑難問題,要創(chuàng)設不同梯度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真正領悟、掌握.
例如在執(zhí)教蘇科版七年級第四章第三節(jié)“用方程解決問題”時,在學生預習新課的基礎上,對行程問題又設計了如下的問題進行導學:兩人在4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上練習跑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3米,
(1)若兩人同時同地同向出發(fā),幾秒鐘后兩人首次相遇?
(2)若兩人同時同地反向出發(fā),幾秒鐘后兩人首次相遇?
(3)乙先出發(fā)10秒后,甲向乙出發(fā)的方向追乙,問:幾秒鐘后第一次追上乙?
(4)若甲、乙兩人相距100米,問:甲、乙兩人同時同向出發(fā)(甲在乙前),幾秒鐘后兩人首次相遇?
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學生預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課堂效率. 實踐證明,抓好了預習環(huán)節(jié),課堂上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敢于發(fā)言,這樣的課堂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高效課堂, 這樣的學習方法也是我們所追求的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孫維剛.孫維剛談立志成才[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洪波.處理預習與課堂教學沖突的實踐探究[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10(4).
[3]徐強.讓數學預習充滿活力[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10(1).
[4]普保翠.追求有效課堂[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