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玉芳等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認知應激源;健康
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任務或難題時,我們每個人的信心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信心十足,而有的人沒有信心,覺得自己會失敗。這就是自我效能上的差別。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86年提出的概念,是指個體認為自己能夠成功完成某一任務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是指關于自我效能的知覺。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人的認知、情緒和意志。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思維更敏捷、更能解決問題;情緒較少焦慮、抑郁和無助;更能制訂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遇到困難更有韌性;生活得更健康,更有成就。
班杜拉還認為,自我效能感在個體的應激過程中會影響其對應激事件的控制感,因而會對應激的結果產生影響。
班杜拉在1988年報告了他和同事所做的一個關于自我效能感在應激中的作用的實驗研究。
一、研究目的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對于應激的交感神經反應和主觀應激強度的影響。
二、被試
40名大學生,男12人,女28人。
三、方法
1.疼痛耐受性基線值測試:請被試先把他們的優(yōu)勢手浸入20℃的水中兩分鐘,使最初的手溫相同,然后,請被試把優(yōu)勢手浸入0℃的冰水中,手腕沒入水面,告訴被試能浸多久就多久,覺得自己不能忍受時就把手拿出來。疼痛耐受性以被試把手浸在冰水中的時間(秒)來評估。
2.完成數(shù)學任務:被試要完成一個18分鐘的數(shù)學任務,即在電腦上解答數(shù)學題,比如:73–15×3,研究者解釋說這個任務是測試基本的認知加工能力,所以要從速度和正確性兩個方面來評價成績。低自我效能感組的每一位被試與高自我效能感組的某一位被試是共軛的,即在他們電腦上呈現(xiàn)的數(shù)學題是相同的一套,至于與誰共軛,以及進入低自我效能感組還是高自我效能感組,是由電腦的開機密碼隨機決定的。各有一半被試(性別均衡)分別進入這兩個組。高自我效能感組的被試在解題時,進度完全由自己控制,被試按一下鍵,下一道題才會呈現(xiàn);而低自我效能感組的被試在解題時,進度不由自己控制,完全超過了他們的能力。為了使時間能剛好到18分鐘,中間有幾次停頓。
3.心理指標測量:被試在完成數(shù)學任務前和后都要完成數(shù)學自我效能感量表,這個量表上有10級水平,從能解10%到100%,每一個水平邊上都有一條100個點的線段,0=“很不確定”,100=“極其確定”,被試根據(jù)自己在每一個水平上的確定性進行評估。實驗結束時,被試對數(shù)學任務的應激程度、時間壓力和自己錯題數(shù)的知覺分別在一個10點量表上進行評價。
4.心率測量:被試在數(shù)學任務開始前2分鐘以及在完成數(shù)學任務的過程中一直被監(jiān)測心率(每分鐘),直至任務結束后2分鐘。每2分鐘的心率水平求平均值,記為這個2分鐘間隔的心率。
5.藥物注射:完成數(shù)學任務后,低自我效能感組和高自我效能感組的被試各有一半(性別均衡)分別進入納洛酮組和生理鹽水組。納洛酮組的被試注射的是10毫克納洛酮(Naloxone),這是一種嗎啡拮抗劑,生理鹽水組的被試注射的是生理鹽水。這是個雙盲實驗操作。
6.疼痛耐受性再測試:被試在藥物注射后5、15、30分鐘分別進行疼痛耐受性測試。
四、結果
第一,在完成數(shù)學任務后,高自我效能感組的數(shù)學自我效能感有顯著增加,低自我效能感組的數(shù)學自我效能感則顯著降低。
第二,低自我效能感組在完成數(shù)學任務時所知覺到的應激強度、時間壓力和錯題數(shù)都顯著大于高自我效能感組。
第三,兩組被試的心率的基線值沒有差異,低自我效能感組在第一個和第三個2分鐘間隔以及任務結束后2分鐘間隔內的心率顯著高于高自我效能感組。被試的心率與他們的數(shù)學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負相關。這說明,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在應激過程中的交感神經反應更強。
第四,低自我效能感—生理鹽水組的被試在藥物注射后的疼痛耐受性與基線值相比有顯著增加,尤其是在藥物注射后15分鐘和30分鐘時。而低自我效能感—納洛酮組、高自我效能感—生理鹽水組以及高自我效能感—納洛酮組的被試的疼痛耐受性則沒有變化。這說明,低自我效能感的被試由于應激而使得內在的阿片系統(tǒng)被激活,產生了類似于嗎啡的阿片類物質,因而對疼痛的耐受性增加。
結論: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會對個體在應激過程中的交感神經反應和主觀應激強度產生影響,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應激過程中的交感神經反應更強,主觀應激強度更高,而且,在應激過程中,他們內在的阿片系統(tǒng)被激活,因而對疼痛的耐受性增加。
五、評價
從上述實驗結果看來,一個人關于某件任務的自我效能感不僅影響到他能否取得成功,而且影響到他在完成任務,尤其是困難的、威脅性的任務時的應激反應的強度,從而間接地對健康產生影響。
拉扎勒斯和??寺苍岢觯晕倚芨惺菓み^程中強有力的調節(jié)因素,因為自我效能感影響著人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影響著人的控制感。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一般不容易把事件評價為“挑戰(zhàn)性”的,而且在面對傷害性、威脅性的事件時,更是認為自己無法控制、不能成功應對,所以會產生比較強的應激反應。
例如,Wiedenfeld等人(1990)的研究也顯示,學業(yè)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在面臨考試應激時,會表現(xiàn)出血壓、心率、激素等方面的極大改變和免疫抑制。
而且,班杜拉等人的這個實驗結果還顯示,低自我效能感生理鹽水組在藥物注射后的疼痛耐受性增加。這表明,當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低,他的應激反應強時,其內在的阿片系統(tǒng)被激活,產生了類似于嗎啡的阿片類物質,能夠產生鎮(zhèn)痛的效果。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在強烈的應激狀態(tài)下對疼痛的耐受性會增高,比如在地震中受傷的人特別耐痛。因為生理鹽水不會改變這種阿片類物質的鎮(zhèn)痛作用,因此,低自我效能感生理鹽水組的疼痛耐受性增高。而在注射了納洛酮以后,由于納洛酮是一種嗎啡拮抗劑,對應激中產生的阿片類物質的活動起到了拮抗作用,因此就失去了鎮(zhèn)痛的效果,所以,低自我效能感納—洛酮組對疼痛的耐受性并不會改變。此外,高自我效能感組無論注射生理鹽水還是納洛酮,他們的疼痛耐受性都沒有變化。這是因為他們的應激反應較弱,根本沒有產生類似于嗎啡的阿片類物質。
因此,如果我們能通過自信訓練等心理行為干預方法,使人的自我效能感增強,那么就不僅能有助于取得成功,而且能有利于減輕應激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對維護健康有積極意義。比如,班杜拉(1990)就曾經通過示范有效的應對策略以及讓個體不斷練習,成功地提高了恐懼蛇的個體在面對蛇和對付蛇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同時在面對蛇和對付蛇時的應激反應減小,表現(xiàn)出心率下降和唾液可的松濃度的降低。
(摘自董奇、邊玉芳教授主編的《經典心理學實驗書系》之《健康心理學》)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北京,100875)
編輯/于 洪 楊 怡終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