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
在重慶陪都名人舊居中,有一座叫“衡舍”的建筑。它曾由3幢西式樓房組成,作過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執(zhí)行委員、生活書店主持人鄒韜奮的居所,國民黨CC系首領之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主任陳果夫的府邸,以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的駐地。
對于衡舍的業(yè)主,有關文章或說“無考”,或根本不涉及。實際上,衡舍的業(yè)主是當時重慶市工務局的科員聶佐湯。
衡舍的前世今生
20世紀30年代,重慶市工務局科員聶佐湯在重慶城郊棗子嵐埡馬鞍山西南麓(今人民大禮堂西南側(cè))修建了一座私宅,以“兩者相衡舍其輕”之意,取名為“衡舍”。衡舍由3幢二層或三層西式樓房組成,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圍墻,并配設有車房和網(wǎng)球場。三幢青磚樓房沿馬鞍山山腳到山腰依次而建,坐東北朝西南。院子大門在第一幢樓房左前方圍墻轉(zhuǎn)角邊,面臨公路,現(xiàn)已被封堵。原大門的兩根石門柱仍包在殘存的一段老圍墻內(nèi),大院其余的青磚老圍墻已被改筑為紅磚墻。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其門牌為棗子嵐埡8號。
衡舍第一幢和第二幢樓房至今猶存。第一幢為二層樓房,在馬鞍山山腳,學田灣公路和棗子嵐埡公路交叉處,即今人民路175號,現(xiàn)為民居。1939年初,鄒韜奮一家就租住在第一幢樓房底樓的一間屋內(nèi)。如今民居大門外石梯下的人行道即是原車房所在地,其西北面的人民大禮堂停車場,就是當年的網(wǎng)球場。這幢樓房曾在20世紀40年代初被日機炸毀,后按原樓層修復,直至1951年左右才出售變賣,買主不詳。其最引人注目的,是房屋的半六邊形窗戶?,F(xiàn)在房屋西北面的半六邊形窗戶仍保持原樣,而東南面的陽臺已被改建。
衡舍第二幢和第三幢樓房在馬鞍山半山腰,呈上下排列,第一幢樓房與它們之間有一長石梯相連,石梯末端,建有一門(今已不存),由此進入第二幢樓房院壩?,F(xiàn)石梯已被泥土掩埋,但石梯邊的磚石護欄仍在。
第二幢樓房地上二層,右下角有一石結(jié)構(gòu)地下室,為準三層樓房。地上二樓現(xiàn)已被改建,青磚墻改成了紅磚墻,屋頂?shù)男∏嗤吒某闪思t磚瓦。20世紀50年代,西南行政委員會副秘書長林蒙曾住此。其門牌現(xiàn)為馬鞍山村47號,住戶多是市政府原交際處職工。
第三幢為三層樓房,今已不存,地皮現(xiàn)屬人民大禮堂管理處使用。這第三幢樓房當時是衡舍修得最好的一幢,內(nèi)設專門的衛(wèi)生間和洗澡間,有陶瓷浴盆等高級衛(wèi)生設備??谷諔?zhàn)爭初期,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主任的陳果夫租住于此。這幢樓房大約在1940年初被日機炸毀,隨后改建成平房。1990年6月,陳果夫之女陳澤寶偕同夫君沈華祝由美國返鄉(xiāng)探親掃墓,與友人剪燭西窗敘舊之時,仍念念不忘抗戰(zhàn)時期在重慶衡舍居住的日子。
1940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成立,它由軍統(tǒng)局密電研究組、機要室研究組、交通部密電檢譯所合并而成。機構(gòu)合并后,覓得衡舍這座改建的平房作駐地,不久又遷往南岸黃桷埡、南山新村等地。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成功破譯了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軍事基地的外交密電,因此而聞名中外。大約在抗日戰(zhàn)爭后期,這座平房和第二幢樓房被賣掉。
鄒韜奮與沈鈞儒的衡舍情誼
1938年10月,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七君子”之一的鄒韜奮來渝。次年初,全家五口遷入衡舍,租住在第一幢樓房底樓的一間屋內(nèi)。在重慶的兩年又四個月期間,鄒韜奮一家大多住在這里。“七君子”中的沈鈞儒租住在衡舍背后馬鞍山上的孝第(即棗子嵐埡83號。該號院內(nèi),從坡上到坡下有良莊、孝第、厚廬三幢二層或三層的樓房,業(yè)主為久裕錢莊經(jīng)理李量才,租住者把這個院子籠統(tǒng)叫成“良莊”)。兩人時常往來。
1939年“五三”、“五四”大轟炸后,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的出版機構(gòu)生活書店總店(總管理處)從重慶城內(nèi)的冉家巷遷到衡舍附近的學田灣,鄒韜奮擔任總經(jīng)理。是年9月,鄒韜奮與國民參政會中的其他參政員共25人發(fā)起召集憲政座談會,主張立即結(jié)束訓政,開始憲政。憲政座談會第一次會議于10月1日舉行,由沈鈞儒主持,公推85名代表籌備成立憲政促進會。在此期間,鄒韜奮從衡舍經(jīng)觀音巖,步行到小什字銀行公會參加座談會。憲政運動蓬勃發(fā)展,成都、桂林、上海、延安等地亦舉行憲政座談會和成立憲政促進會,形成了民主運動的高潮。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fā)生。2月,生活書店在國統(tǒng)區(qū)的50多個分支店除因戰(zhàn)爭影響歇業(yè)的外,所余被查封殆盡,僅存重慶一家分店。23日,鄒韜奮即決定辭去國民參政員之職,不參加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大會。他寫下“向國民參政會辭職書”以及給各抗日民主黨派領袖的一封信,連夜交給了住在孝第的沈鈞儒,并于24日凌晨4點離開衡舍,出走香港。趕去送行的沈鈞儒后來在《悲痛的回憶》中這樣寫道:“第二天天沒有亮,我就趕出門,馬路上還籠罩著霧氣,到衡舍,你和夫人已立在門首。就在這一剎那間,看你一步步上坡上轎,最后的影子終于在霧氣中消失看不見了,才別你夫人移步回家?!?月初,鄒韜奮的夫人沈粹縝帶著三個孩子亦離渝赴港,同鄒韜奮相會。
是年桐子花開時,沈鈞儒寫下《衡舍桐花》一詩表達對鄒韜奮的懷念:“馬鞍山下粉墻邊,一樹桐花紫可憐。攬盡錦江春萬里,低回不及此門前?!?943年秋,沈鈞儒的三兒子沈叔羊又作《衡舍桐花》一畫,沈鈞儒把這首詩題在上面,并題識:“右詠衡舍桐花,三年前舊作也,覽叔羊斯圖,殊不勝故人天涯之感?!?/p>
衡舍業(yè)主聶佐湯
聶佐湯,字少敦,號樂羽,祖籍江西省臨江府清江縣(今江西省樟樹市),1905年出生在重慶儲奇門刁家巷聶家大院。大約1861年,其祖父聶壽山從江西來渝,同重慶云貴公所創(chuàng)始人之一申緒武合伙做中藥材生意,創(chuàng)立了同茂榮藥材商號,其所設行莊,西至成都、西康,東達九江、上海,盛極一時。聶佐湯之父名子敦,母親駱瑤出生于官宦人家。
駱瑤生育五子一女,聶佐湯排行第五,娶重慶下陜西街善成堂書局第四代業(yè)主傅蘊福的次女傅鴻詩為妻。后來傅鴻詩病故,所生二女夭折,20世紀20年代末,聶佐湯又娶傅蘊福之弟傅用平(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曾任國會議員)的長女傅鴻漸為妻。
1926年6月,四川善后督辦劉湘改重慶市政公所為商埠督辦公署,設總務、財政、工務、公安四處。畢業(yè)于美國科羅納多(今譯科羅拉多)大學的傅友周(亦傅蘊福之弟)出任工務處長,1927年11月當局改商埠督辦公署為市政廳,傅友周任工務局長。依靠傅家的關系,聶佐湯進工務局,被安排為科員,負責土木工程。那時的市政府機構(gòu)簡約,人員亦不多,身為科員的聶佐湯在都郵街家里安有專用電話,上下班有踩鈴黃包車接送,其待遇超過了后來的科長、處長。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聶佐湯憑借擅長經(jīng)營土木工程,修建了不少房屋出租和出售,衡舍就是其在此期間的手筆。20世紀40年代初,傅友周出任華昌煤礦公司總經(jīng)理,聶佐湯即離開工務局,亦來到該公司供職。華昌煤礦公司由重慶銀行獨資經(jīng)營,總部設在四川省犍為縣竹根灘(今樂山市五通橋區(qū)竹根鎮(zhèn))。聶佐湯在竹根灘斜對面岷江西岸的大石壩開辦了新華篾篼廠,專門生產(chǎn)用于拉煤的篾篼,賺了不少錢。40年代后期,聶佐湯離開華昌煤礦公司,經(jīng)營百貨生意,足跡遍及上海、香港以及緬甸仰光等地。
1950年8月,聶佐湯擔任私立臨江小學(今重慶市渝中區(qū)解放東路第三小學。創(chuàng)立于1913年,由江西臨江公所開辦,聶氏在該校董事會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董事會董事長,大約在1954年卸任。
1950年5月,西南軍政委員會將重慶市政府營繕科的原工程技術人員劃出,組建西南建筑公司,聶佐湯進入該公司工作。1954年9月,聶佐湯舉家隨西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遷成都,任該公司材料股副股長。1959年干部上山下鄉(xiāng),聶佐湯被下放到四川省名山縣百丈鄉(xiāng)勞動,不久調(diào)任中國人民銀行滎經(jīng)縣支行總務股副股長。1963年因患腫病提前退休,并回到成都,關系掛靠在人民銀行草市街分理處。1983年11月,聶佐湯因肺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