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國
【摘要】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研究“現(xiàn)實的個人”的本質屬性及其特征,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關于人性的科學理論。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性特征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
【關鍵詞】人性現(xiàn)實的個人社會關系自然屬性社會屬性
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關于人性的科學理論,它研究屬人的本質及特征,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性”的理論觀點
馬克思主義人性研究的出發(fā)點:“現(xiàn)實的個人”。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建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前提,是馬克思主義學說實現(xiàn)其目的價值的“物質武器”。作為“一塊整鋼”,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最高旨趣是解放全人類。因此,只有從構成全人類的元素“現(xiàn)實中的個人”出發(fā)來認識和發(fā)現(xiàn)人性的本質,才能真正找到人類解放的條件和路徑。然而,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很多哲學家都沒有科學地認識人,要么把人當做純粹的自然物,要么僅從抽象的“人”上來理解人,如費爾巴哈拋開歷史進程,預設出抽象、孤立的人類個體。
馬克思主義認為“現(xiàn)實中的個人”是“真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和“在歷史中行動的人”,也就是可以用經(jīng)驗觀察的方法認識的人,是經(jīng)由“狹隘地域性的個人”走向“世界歷史性的個人”。
“現(xiàn)實的個人”的存在形式。“現(xiàn)實的個人”的人性本質是通過人的存在形式(或方式)來表現(xiàn)和確證的。馬克思以生產實踐為經(jīng)度,以社會關系為維度,以人、自然和社會歷史為域界,來科學認識“現(xiàn)實的個人”。個人首先需要與自然界聯(lián)系,通過生產實踐獲取必需的生活資料,這既是人們的生產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人們的活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過程中,個人會發(fā)展出一定的社會關系,而生產關系是基礎性關系,決定著個人之間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這些生產生活活動,在創(chuàng)造出物質和精神產品的同時,更為社會結構和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一個人類創(chuàng)造自己歷史的過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①
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制約人們現(xiàn)實活動的基本因素?!艾F(xiàn)實的個人”通過社會生產實踐不僅意識到自然的存在,也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②也就是說人的生活過程和社會發(fā)展過程是一致的,“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xiàn),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xiàn)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和確證。” ③或者說,“現(xiàn)實的個人”在實際生活過程中,不僅在形式上表現(xiàn)了生命的存在和發(fā)展,而且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了個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現(xiàn)實的個人”的本質。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人類就不斷地探索自身本質。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把人的本質理解為自我意識,是否定和超越人的自然存在的“自在自為的精神”。與此相反,費爾巴哈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意識是自然人的本來屬性,他繼而把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以人的本質來說明神的本質,這在對宗教神學與思辨哲學的批判中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費爾巴哈并沒有真正地理解人,而是把人自然化為“感性的對象”,僅在感情范圍內承認“現(xiàn)實的、單獨的、肉體的人”。他從自然人這個前提出發(fā),把人的本質看作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片面地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即一種內在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的共性,包括理性、意志和心。因而從實質上說,費爾巴哈所談論的“人”是“抽象的人”,他的思想仍沒有擺脫唯心主義的窠臼。
馬克思從實踐和社會關系出發(fā)考察人的本質,把對人的本質認識提升到了科學的高度。他認為,人的本質既不在于人的自然屬性,也不在于人的意識,而在于把感性的世界理解為“個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動”,而現(xiàn)實的人在生產過程中,總是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在他看來,“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因此,人的社會關系是怎樣的,人也就是怎樣的。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④“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lián)系”。⑤人的社會關系多種多樣,主要有生產關系、政治關系、階級關系、法律關系、道德關系、文化關系、民族關系、家庭關系等。其中,生產關系是決定其他關系的基本關系,從根本上決定人的本質;其他社會關系有相對獨立性,也從不同側面規(guī)定著人的本質。換句話說,人的本質是以生產關系為主導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結合。
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中的“人性”特征
人性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人性本身是對人的屬性的抽象,是人作為一個“種類”所具有的共性。馬克思認為,“人是類存在物”,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人都能夠把自身和其他物的類作為對象,尤其是“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把類作為對象是為了過“類生活”,類生活需要依靠無機界,與動物相比,人越有普遍性,人生活所依賴的無機界范圍就越大,表現(xiàn)在理論領域,無機界是人的意識和精神對象,是人的“精神食糧”;在實踐領域,人的普遍性表現(xiàn)為以勞動為手段,把整個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而勞動對人來說,是一種生命活動,生產生活即是類生活。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⑥動物沒有意志和意識,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而“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因而,人是類存在物,是有意識的存在物。
馬克思認為,人能夠通過實踐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人不僅能生產自身,而且能再生產自然界;與動物比照,人有更多的自由,既能自由面對自己的勞動產品,也能按照任何種的尺度和美的規(guī)律來生產,并在其中彰顯目的性,“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guī)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雹咭虼?,人的普遍性是作為類存在物的有意識、有目的和相對自由。
人的普遍性蘊含于人的特殊性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曾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而在階級社會中,人總是從屬于一定的階級,具有階級性?!澳骋浑A級的個人所結成的、受他們反對另一階級的那種共同利益所制約的社會關系,總是構成這樣一種集體,而個人只是作為普通的個人隸屬于這個集體,只是由于他們還處在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下才隸屬于這個集體;他們不是作為個人而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處于這種社會關系中的?!?⑧“人都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⑨除了具有階級性之外,人還具有民族性。歷史環(huán)境和民族文化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民族性。而階級性與民族性等構成了人性的特殊性,它們與有意識、有目的、自由等普遍性是相統(tǒng)一的。
人性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人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種社會存在,人性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從自然屬性看,人所具有的機能和本能與動物并無二致,如告子所說的“食色性也”,但人還有社會屬性,馬克思曾說:“吃喝、性行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使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他活動,并使它們成為最后的惟一的終極目的,那么,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 ⑩事實上,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是互相滲透、不可分離的,人類的機能、本能因為與人的其他活動相結合也迥異于動物的本能。
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有機統(tǒng)一體,但二者不能等量齊觀。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人的社會屬性,人與人的區(qū)別也主要是人所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人的自然屬性總是受社會屬性的規(guī)定和制約,是社會化的自然屬性?!啊厥獾娜烁竦谋举|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币蚨?,人的本質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會屬性。
總之,馬克思主義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透過人的實際生活過程,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屬性及其特征,從而實現(xiàn)了對人性的正確認識,也為認識和評價古典人性觀點提供了科學依據(jù),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作者為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9頁。
②④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60、121頁。
③⑤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123、24、94頁。
⑥[德]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1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