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
摘要: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與嚴密性的特點,比較單調枯燥,大部分小學生都不愿學數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徹底擺脫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把精力放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趣的學習情境上,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參與意識認識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維活動。從這一論述中不難發(fā)現,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是非常必要的。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一般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一、設計有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告訴我們,每一節(jié)課都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所以,要想有效地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就必須認真考慮如何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入手。例如:在教學“圓周長”時,就拿出一個圓形木板,讓學生想辦法量出這個圓的周長。有學生說“用一種能彎的尺子直接去量”;有學生說“用一根線繞板一周,然后量出線的長度”;還有學生說“把圓板在直線上滾一周,量出滾過的長度”。對大家的想法進行肯定后,要求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直徑是2厘米、3厘米、5厘米的硬紙板,獨立操作,量出它們的周長。在學生得出它們的周長分別是6厘米多一點、9厘米多一點、15厘米多一點后,又提出問題:圓形操場的直徑為100米,用剛才的方法量周長方便嗎?看一看誰最聰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這個直徑是100米的圓,周長大約是多少米。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經過認真思考后,一致認為這個圓周長大約300米。這樣學生很快地理解了圓周率的意義,自己得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二、把問題交給學生探究,引導他們共同參與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好像是“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往往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思維過程。實踐證明,學生自己參與學習往往比聽老師單一地講述效果更好,參與能表達出自己的思維,記憶效果也更好。所以,盡量要讓學生自己去揭示知識規(guī)律,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去發(fā)現。而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設計一些情境,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參與,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學生適時的點撥,給學生一定的啟發(f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等。例如:在教學“加法運算定律”時,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張華同學騎自行車去游玩,第一天騎行了88千米,第二天騎行了104千米,第三天騎行了96千米,他一共騎行了多少千米?然后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并闡述其理由。再出示兩組算式比較大?。海?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學生自己去探究其中的規(guī)律與關系,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于不一致的意見,大家共同探討,最終解決問題。
三、貫穿認知過程,引導學生參與其中
學生的認知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其目的是讓學生發(fā)現、體驗這個過程。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一般都是學生難以理解與掌握的地方。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就能使他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就出示幾個帶有方格的三角形,讓學生計算它們的面積。他們用數方格的方法很容易得出了答案。然后出示不帶方格的幾個三角形,同樣讓他們算面積。學生一時無法解決。于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要求學生拼擺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很快拼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與正方形。然后分組討論這樣的問題:拼成的這三種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答案是任意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三角形是什么關系?答案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學生經過這樣的討論,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
四、開展合作競爭學習,促進學生參與其中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我們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自然界中競爭無處不在,小學生也一樣,同樣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huán)境中,著力從小培養(yǎng)他們適應競爭的能力十分重要。這也是數學教學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個競爭的情境,引導小學生參與競爭,逐步培養(yǎng)其競爭能力,并使學生在競爭中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競爭,合理競爭。例如:在復習數的整除時,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共同對數的整除中的概念進行整理,充分體現小組內的合作。在合作的基礎上,各小組展示匯報成果,展開激烈的辯論。在結束這節(jié)復習課之前,教師為學生提供一次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機會,客觀評價對方小組的整理結果。在這種既合作又競爭的氛圍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喜歡合作、善于合作。
參考文獻:
[1]顧勇祥.小學數學課堂參與的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09(3).
[2]趙樹.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性的嘗試[J].石油大學學報,2011(9).
[3]李蓉.課改要“變化”閱讀教學要“對話”[J].寧夏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