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輝 林石
中國人民銀行8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5.66萬億元,較6月減少38.2億元。這是今年以來第二次外匯占款出現月度負增長。上一次是在4月,外匯占款大幅下降605.71億元。同時,我國7月份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出現下降。8月16日,中國商務部發(fā)布公告稱,7月份吸引外商直接投資75.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了8.7%。
以上數據是否表明熱錢正在大量出逃,又是怎么出逃、以什么路徑出逃的呢?這將對中國人民幣匯率和宏觀經濟形勢產生怎樣的影響?《新財經》專訪了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范為博士。
外匯減少下的競爭力變遷
《新財經》:熱錢是怎么流入中國的?
范為:熱錢,或叫投機性短期資金,是為追求高回報而在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大背景下,資金持續(xù)流入高速發(fā)展的中國經濟已有十幾年時間了。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加入WTO之后,熱錢就一直呈現持續(xù)流入趨勢。加上后來的人民幣升值因素,使得熱錢呈現加速流入中國的趨勢。熱錢流入中國的方式歸納起來,大致是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和地下錢莊三大類。
《新財經》:近期外匯儲備為什么會減少?說明了什么問題?
范為:從實體經濟來說,過去中國產品出口是很有競爭力的,現在相對的競爭力在減弱。微觀角度講,現在東南亞、印度、越南等地的勞動成本都比中國低,當地每月工資合六七百元(人民幣),咱們是三四千元。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相比,我們的勞動力優(yōu)勢已經喪失殆盡。
宏觀角度講,2007年之后國內就意識到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本身是對國內資源的消耗,也是國外對國內勞動力的壓榨,再加上美元貶值,實際上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對我國的邊際效用呈遞減趨勢。同時,這種經濟模式還使得國內經濟更容易受到外部市場波動的影響。所以從2007年開始,我國政策就開始調整,不再以出口為導向,力圖實現進出口的均衡。
此外,外匯儲備還受到匯率的影響。人民幣名義匯率對美元是升值了30%多,但實際匯率升得更多,特別是近期,相對于美元之外的其他貨幣實際匯率還是在大幅上漲,尤其是新興市場貨幣,升值了10%以上。這種情況下,相對競爭力就更加弱化。
勞動力的相對優(yōu)勢不再、出口競爭力的相對弱化使得經常項目的順差開始較少;同時,近期資本項目的流向又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兩者合力使得近期外匯儲備略減。
《新財經》:那么資本項下是否也是凈流出呢?
范為:外匯儲備的減少,除了經常項目外還有FDI(外國直接投資)和資本項目。FDI影響不大,但也是一個因素,過去我們國家在新興市場國家里是投資環(huán)境最好的地區(qū),但是后來我們取消了稅收優(yōu)惠,勞動力成本上升,所以FDI也是在減少。
關于資本項目,由于我們外匯是管制的,資本項目測算較困難。通過一些微觀的證據,如身邊朋友換美元的多了等可以得到一定印證。我們自己測算的結果是二季度資本項目為-1600億美元。
危險莫過于預期形成
《新財經》:對于匯率而言,重要的是預期的變化,市場貶值預期一旦形成就很危險。
范為:對,就是預期的影響。預期雖然不是確實的東西,但是大家如果都形成一個負面的預期,那么人民幣確實會有較大壓力?,F在用不同的貨幣理論來分析(比如貨幣區(qū)總財富理論、購買力平價、匯兌心理學等),人民幣匯率基本上實現了均衡,不會再一味單邊升值。從政策上來講,升值30%也基本上達到了目標位,這個水平已經夠了。美國人希望人民幣升值50%,那是基于過去人民幣發(fā)行量較小,目前的情況下,政府也不愿意再升了。這些不同的理論說明人民幣事實上沒有被低估。
過去咱們國家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而且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未來這個狀態(tài)將會有所改變。資本項目逆差的可能性比較大,可能保持一定的經常項目順差和小量的資本項目逆差。
現在也有一些聲音,認為就應該讓人民幣適度貶值,來刺激出口,穩(wěn)定經濟增速。但是國家還是愿意保持人民幣的相對強勢,這是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戰(zhàn)略作準備的,因為投資者不會愿意持有容易貶值的貨幣。
《新財經》:目前外匯儲備的減少是否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影響?
范為:我們國家過去的經濟模式很難短時間調整和完成轉型,過去的經濟模式過度依賴貨幣。貨幣一旦流進來的水少了,實體經濟就受不了??梢钥吹剑擬2下降到12%的時候,我們保持9%的經濟增速,都會感覺到流動性緊張。
《新財經》:外匯儲備的減少,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會有什么影響?
范為:從外匯儲備管理的角度講,外匯儲備少增加、不增加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外匯儲備規(guī)模太大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第一國內要對沖,第二要到國外去投資,老是買美債挨罵,可是不買美債投資其他國家的也不行。
但是外匯儲備的減少對國內貨幣市場還是有很重要的影響。貨幣市場資金來源其實不多,近些年來主要是存款和外匯占款。存款增速明顯呈下滑趨勢,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人更加不愿意去存款。外匯占款是過去市場流動性的主要提供者,2011年大概每個月有3000億人民幣為貨幣市場供應著流動性。
從去年年底開始,外匯占款不再呈單邊增加的態(tài)勢,這對流動性是有影響的,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未來央行需要頻繁通過逆回購或下調存款準備金來投放流動性。當然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空間還很大。
三種熱錢,一個都不落下
《新財經》:您認為熱錢有哪幾類?
范為:熱錢的流出分為三種。一種是主動的撤出,投資收益率低了,資金流出;第二種是跨國公司資金流動,一般來說跨國公司總部大都在歐美,隨著歐美經濟危機發(fā)酵,跨國公司經營呈收縮趨勢,需要資金回流救助本部;第三種就是中國的熱錢,如中國目前移民的現象就很多。
傳統定義熱錢是海外來中國投機的資金。但在現階段,我覺得熱錢沒有國籍,只要是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的錢,都有可能成為擾動經濟的熱錢。隨著現在中國人越來越不愿意做實體經濟投資,“中國籍”的熱錢越來越多。
《新財經》:這種資金的流出會不會是長期的呢?流動性寬松局面就不再出現?
范為:不好說會不會持續(xù)流出,但是我認為肯定會波動。第一,人民幣現在還不是國際性貨幣,人民幣國際化以后,它在全球市場一定是以風險貨幣的姿態(tài)出現,不再像過去那樣通過保值增值貨幣,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第二,中國經濟的波動也會增加,中國潛在增長率逐步下行,而美國則開始復蘇,這樣資金的流動可能會呈現雙向波動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