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新
摘 要:
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的釣魚島事件對策,雖基本立場未有微動,但在具體方式上卻經歷了從政治處理、政治和司法二元處理到司法處理的轉換。這種轉換之所以可視為有其必然性,主要在于日方對釣魚島事件在對華關系格局中的定位和成為決定事件處理方針制約要素的日本政治及國際政治的狀況已發(fā)生重大變化。
關鍵詞:日本政府;釣魚島事件對策;對華外交;領有權紛爭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2)04-0021-08
2010年9月發(fā)生于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海域的中日撞船事件,雖以日方釋放并免予起訴中方船長而使事態(tài)告一段落,但中日兩國間圍繞釣魚島歸屬的爭議并未就此劃上句號。日方關于撞船事件的處理之所以對中日兩國關系具有強烈的沖擊性,從根本上講,則在于民主黨政權在應對釣魚島事件時,堅持以司法處理取代以往自民黨政權的政治處理手段。釣魚島事件對策上的所謂司法處理,是指以日本領有為前提,完全按照日本國內法規(guī)定來裁斷事件;而政治處理,則指基于兩國政府的默契和協(xié)議,主要沿著擱置主權爭議的方向解決事態(tài)。那么,民主黨政權為何轉變釣魚島事件對策,其背后的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背景又如何?本文擬在考察日本政府的釣魚島事件對策于政治過程的轉變基礎上,就其原因進行探討。
ヒ弧⑷氈居Χ緣鲇愕菏錄基本立場的形成
ト氈舅涑1895年1月就將釣魚島編入其領土,但因中日之間長期并無關于該島領有權的爭端,故作為外交政策層面的釣魚島事件對策實際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才形成的。1952年4月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后,日本得以恢復國家主權;但根據(jù)當時日美協(xié)議,沖繩地區(qū)的施政權因日美安全保障的需要依舊保留于美國之手;所以至1971年日美簽訂沖繩歸還協(xié)定之前,日本政府在發(fā)生釣魚島紛爭時,大多采取靜觀其變的默認立場。如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發(fā)生臺日漁民爭執(zhí)和臺灣漁民上島事件之際,因當時將釣魚島列入轄區(qū)的琉球政府①
是地方政權,不具有外交交涉權,而日本政府又無沖繩施政權,故日方只能在取得沖繩的美國民政府②
和白宮的同意之后,才能通過美國駐臺北大使館對國民黨政府交涉或“抗議”。然而1954年美國和臺灣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后,臺美關系趨于密切,遂使日方苦心所謀的抗議往往徒有形式③
。在這種狀況下,琉球政府實際所做的也就是動用警力迫使臺灣漁船離開相關海域而已。
1968年以后,聯(lián)合國等機構對東海進行海洋調查后稱,釣魚島周邊海底可能蘊藏巨量的石油天然氣資源。1969年5月,臺灣方面將釣魚島附近海域的石油采掘權交于美國海灣石油公司,同時將“青天白日旗”插上釣魚島;當月10日,琉球政府作為對抗措施,命其所屬的石垣市在釣魚島的五個島嶼上建立航標
《關于尖閣諸島》,(日)外務省情報文化局1972版,第10-11頁。
。1970年7月琉球政府在美軍援助下,對外國人在釣魚島附近捕魚及登島加強了阻止行動,并在上述五個島嶼設立了用日英中三種文字寫成的不得隨意于島嶼附近活動的“警告牌”,還在警告牌落款處特意標記:“為基于琉球列島美國高等事務官之命的琉球政府建立”
[日]浦野起央等:《釣魚臺群島(尖閣諸島)問題 研究資料匯編》,(東京)刀水書房2001年版,第190-191頁。
,以示警告牌之設也是美方的意思。8月31日,沖繩立法院為抗議臺灣政權堅持領有釣魚島的立場,通過了要求美國政府和日本政府采取有效對抗措施的“關于要求防衛(wèi)尖閣諸島領有權的決議”
[日] 鹿島和平研究所:《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 第2卷》,(東京)原書房1984年版,第192-196頁。
;9月,琉球政府派警察將釣魚島上的“青天白日旗”取走,并交于沖繩的美國民政府保管,同時正式發(fā)表主張釣魚島領有權的沖繩政府聲明。就是說,至此日本方面圍繞釣魚島事件的應對主體,基本上只是琉球政府及態(tài)度曖昧的美國方面,而成為日本政府正式介入釣魚島事件處理契機的,正是日美簽訂的“沖繩歸還協(xié)定”。
1971年6月,日美兩國政府簽訂“歸還沖繩協(xié)定”。在歸還協(xié)定交涉過程中,美國方面為了避免直接卷入釣魚島歸屬紛爭,在協(xié)定案有關歸還區(qū)域的表述上,因不愿直接采用日方的主張,故最后簽訂的協(xié)定關于歸還區(qū)域的措詞,只是籠統(tǒng)規(guī)定為“除了奄美歸還協(xié)定的對象地域以外的北緯29度以南的西南諸島”,而在沖繩歸還協(xié)定的附屬文書《共識議事錄》中,則進而采取以經緯度線顯示歸還區(qū)域的方式,即通過表明日本的“領土是基于和日本國簽訂的和平條約第三條規(guī)定的處于美國施政下的領土,如1953年12月25日為民政府布告第27號所指定的,指由以下各坐標點依次連接區(qū)域內的所有島嶼、小島、環(huán)礁及巖礁:北緯28度東經124度40分、北緯24度東經122度、北緯24度東經133度、北緯27度東經131度50分、北緯27度東經128度18分、北緯28度東經128度18分、北緯28度東經124度40分”
[日]浦野起央等:《釣魚臺群島(尖閣諸島)問題 研究資料匯編》,第248-251頁。
,從而將位于北緯25度40分至26度東經123度至124度34分的釣魚島也包括于其內。就是說,日美經過討價還價,最終達成協(xié)議,同意以這種間接的方式,將釣魚島置于歸還區(qū)域。
サ由于在沖繩歸還協(xié)定簽訂前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和臺灣當局的外交部門先后發(fā)表了主張釣魚島領有權的聲明;加上琉球政府立法院為對日本政府施加壓力,于1972年3月初再度通過“關于尖閣列島領有權問題的琉球政府立法院決議”。于是,日本外務省在沖繩歸還協(xié)定生效兩個月前的3月8日,公開發(fā)表“關于尖閣諸島領有權問題”的政府見解。這是迄今為歷屆內閣所奉行的日本國家關于釣魚島問題的基本立場。它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田桓主編:《戰(zhàn)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71-199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78-79頁。
:
サ諞唬釣魚島編入日本領土前是“無人島”。1885年以后該島由日本政府“通過沖繩縣當局等方法,對現(xiàn)地進行過多次調查,確認這里不但是無人島,而連清國統(tǒng)治的痕跡也沒有。在此基礎上,1895年1月14日,內閣會議決定在現(xiàn)地設立標樁,正式編入我國領土”。第二,釣魚島不包括于《馬關條約》割讓的中國領土之中。釣魚島在歷史上一直是日本領土西南諸島的組成部分。根據(jù)1895年5月生效的《馬關條約》第二條,清國割讓給日本的臺灣及澎湖列島中不包括該島。第三,釣魚島不包括于舊金山和約中日本放棄的領土之中?!岸歉鶕?jù)該條約第3條,作為西南諸島的一部分,置于美利堅合眾國的施政管轄之下。1971年6月17日,日本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簽署了沖繩歸還協(xié)定,根據(jù)該協(xié)定釣魚島包括在施政權已歸還日本的地區(qū)內。第四,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方從未認為釣魚島是臺灣的一部分?!爸腥A民國也好,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好,直到70年代后期,東海大陸架石油開發(fā)動向表面化以后,才開始把尖閣諸島的領有權當作問題提了出來?!?②
田桓主編:《戰(zhàn)后中日關系文獻集:1971-197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78-79頁。
第五,中方關于釣魚島領有權的主張缺乏有效證據(jù)。中臺雙方“所舉出的所謂歷史性的、地理性的以及地質性的幾點作為根據(jù),但哪一點都不能說是可以充分證明中國對尖閣諸島領有權的主張在國際法上是有效的論據(jù)”②。
ト氈菊府關于釣魚島的基本立場公諸于世后,雖招致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但卻得到日本各種政治勢力的支持。當時無論哪個黨派,在釣魚島事件的具體處理上,都顯示了以中日關系大局為重和冷靜克制應對事態(tài)的態(tài)度。如自民黨在緊隨政府發(fā)表的該黨正式見解的最后部分就明確強調:“不用說我黨最終以推進和中國之間的親善友好關系為外交上的基本姿態(tài),但關于本問題則希望中國方面予以理解和認識”;日本共產黨也在不久后表明的立場中,一面堅持日本主權說,一面要求日美政府不要將該島“用于侵略性的軍事目的”,而是使其“成為和平的島嶼”
[日]浦野起央:《增補版尖閣諸島·琉球·中國——日中國際關系史》,(東京)三和書籍2005年版,第243-245頁。
。
ザ、友好主導期的政治解決對策
プ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至20世紀80年代末,這是所謂中日政府的友好外交時期。而日本政府上述基本立場首次運用于釣魚島事件處理過程,就發(fā)生于這個友好外交主導對華關系的時期。
1978年4月12日,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以中國漁船進入日方海域捕魚為名,責令中國漁船退出,中國漁船則以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為由予以拒絕,于是便發(fā)展為兩國領土紛爭事件。次日,日本部分媒體開始渲染,稱其為“領土侵犯問題”;自民黨內的政策集團亞洲問題研究會也召開緊急會議,要求日本政府采取“強有力的主權護衛(wèi)”措施;在各界意見鼎沸之下,連幾年前對中國立場顯示了一定理解并為兩國復交事業(yè)作出不少貢獻的民社黨和社會黨,也出于國家利益的考量,甚至提出應以釣魚島歸屬問題的解決作為當時兩國正在協(xié)議的恢復日中和平友好條約談判的前提
[日]古澤健一:《昭和秘史 日中和平友好條約》,(東京)講談社1988年版,第139-150頁。
。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14日由福田赳夫首相主持的內閣會議責成日本駐華公使向中國外交部表明“遺憾”之意,要求中方采取切實措施撤回漁船并保證不再發(fā)生類似事件
《要求漁船撤回,正式表明遺憾》,(日)《朝日新聞》(晚報)1978年4月14日。
。然而在政府作出這個應對之后,日本國內批評意見依然迭出,執(zhí)政的自民黨內也是強硬論占據(jù)主導地位,有人還主張“為確立對島嶼的實效支配,政府應趕緊讓日本人到島上居住”的激進意見
《自民黨首腦:讓人入居尖閣》,(日)《朝日新聞》1978年4月15日。
。在此形勢下,福田內閣于15日緊急召開政府和自民黨首腦的聯(lián)席會議,經協(xié)商得出結論:“尖閣列島是日本固有的領土雖明白無誤,但中國漁船依然反復侵犯領海讓人感到遺憾”
《在尖閣問題上政府持三方針,和自民黨首腦緊急會議》,(日)《朝日新聞》(晚報)1978年4月15日。
。就是說,至此為止福田內閣對民間甚至執(zhí)政黨內已經相當激化的對華輿論還是采取了抑制態(tài)度。
ニ以,當15日中國副總理耿飚在會見日本反對黨社民連代表時就這次事件的起因解釋為:中國漁船行駛至釣魚島附近,只是追逐魚群的“偶然事件”;而中國漁船也因這個發(fā)言開始撤離有關海域;福田內閣便抓住這個機會,開始準備重啟和平友好條約的談判。這時的自民黨政權處理釣魚島事件的基本姿態(tài)就如外務省高官所稱,是本著“日中友好的大局”的原則進行政策選擇的
《有田外務次官談尖閣以大局見地處理》,(日)《朝日新聞》1978年4月18日。
,這不僅成為福田內閣對黨內外過激要求加以抑制的主要理由
《政府冷靜應對,中國漁船群侵犯尖閣列島》,(日)《朝日新聞》1978年4月13日。
,而且也反映在該內閣所堅持的以下應對原則之上。首先,福田內閣一直主張把捕魚事件和重啟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交涉分開處理。當時,中方及日方一些友好人士確曾憂慮過釣魚島事件會影響和平友好條約談判的重啟。但實際上事件發(fā)生的當夜,自民黨政要就表態(tài)要把和平友好條約談判和事件“分離處置”,并顯示了條約的簽訂將有利于解決釣魚島事件的時局判斷。在具體應對上,則主張釣魚島事件“最好由海上保安廳處理,不應使之政治問題化”
《自民首腦強調和條約分開處理》,(日)《朝日新聞》1978年4月13日。
。4月下旬,外務省為即將舉行的日美首腦會談擬制的發(fā)言綱要也體現(xiàn)了這些原則。如該綱要強調日中間盡管發(fā)生了領土紛爭問題,但發(fā)展兩國友好關系的方向不會改變,釣魚島事件將只是作為“偶發(fā)事件”來處理,政府要作的則是限制其對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產生負面影響
《日美首腦會談政府主張內容確定,日中友好維持也表明》,(日)《朝日新聞》1978年4月23日。
。
ジL錟詬笤謨Χ緣鲇愕菏錄之際所執(zhí)行的另一原則,是遵守中日兩國政府于1972年簽訂聯(lián)合聲明時達成的“默契”。捕魚事件發(fā)生后,自民黨政權和外交當局的負責人在就事件表明基本立場時,雖都冠以日本領有的前提,但都主張要避免就釣魚島領有問題展開爭議。4月15日,日本外務省在關于處理事件的基本方針中明確指出,如果中國漁船撤離,“尖閣列島的‘領有'問題將根據(jù)1972年日中邦交正?;瘯r的原則處理”,“這就意味著要回到成為日中聯(lián)合聲明基石的‘日中雙方都不提領土問題這一當時的‘默契之內,通過在對華交涉場合避免把‘領有問題直接作為議題,為締結日中和平友好條約尋求突破口,并在日中政府聯(lián)合聲明以來取得的成就之上繼續(xù)發(fā)展日中友好關系”
《侵犯船撤后的應對策、外務省方針:回到聯(lián)合聲明原則》,(日)《朝日新聞》1978年4月16日。
。就如日本學者所指出的,自民黨政權在與中蘇(俄)的領土爭端問題上是堅持雙重原則的:“在尖閣列島問題上,日中兩國政府都公開打出擱置問題的方針;但對北方領土問題,日本政府卻從以前起就一直反對擱置爭議”
[日]金子利喜男:《世界領土、境界紛爭和國際審判》,(東京)明石書店2001年版,第104頁。
。
ト、競存態(tài)勢下的司法與政治解決的二元對策
ソ入20世紀90年代后半葉,隨中國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和日本經濟一直低迷徘徊,兩國綜合實力日漸趨近。在這一背景下,與中日之間關于釣魚島問題的紛爭不斷并行,民眾之間基于歷史認識和東亞安全等問題上的意見分歧的感情對立也在逐漸加深。和中國社會普遍厭日同樣,日本民眾的對華親近感也由20世紀80年代的七成以上降至不足五成
《總理府輿論調查:對中國不感到親近感的占51%》,(日)《朝日新聞》1997年2月23日。
。這樣的狀況也成為日本政府將對華政策的基調漸從友好一邊倒轉向共存與競爭并立的重要推力
《歷史認識、日美安保、尖閣諸島》,(日)《朝日新聞》1996年12月28日。
。但此時的自民黨政權在處理釣魚島事件時仍還維持了政治解決的立場。如1996年9月,日本外相池田行彥在紐約同中國外長錢其琛會談時,就日本右翼基于國內法要求政府認可在釣魚島設置燈臺等設施一事明確指出:不能因釣魚島問題“損害日中關系整體是日中兩國的共同認識。日本政府既不參與也不支援民間團體的活動”
《日中外相會談要旨》,(日)《朝日新聞》1996年9月26日。
,表明仍不放棄以兩國關系大局為重的政策觀。
ト氈菊府在釣魚島事件上最早改變處理方式,則始于因中國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宣示主權引致的事件。2004年3月24日,中國保釣人士七人乘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人員不備,登上釣魚島展開活動,被日本警方以非法入境現(xiàn)行犯逮捕。這是日方首次以違反日本國內法即出入國管理法的理由,對他國登島者動用司法處理方式。事發(fā)后,當時的小泉純一郎首相對逮捕中國登島人士事件表態(tài)說:“那是基于法律而恰當應對的結果。根據(jù)法令行事,作為法治國家乃理所當然”
《日中不希望擴大對立》,(日)《朝日新聞》2004年3月25日。
。這里所顯示的以日本國內法處理中國登島者的與以往諸內閣不同的姿態(tài),表明日本政府有意開始嘗試以司法手段解決釣魚島事件。但在具體施策上,小泉內閣仍保持了一定的慎重。如事發(fā)當夜,小泉首相強調對登島事件“需冷靜處理”,以避免影響對華關系的大局
《強調以實務應對處理》,(日)《朝日新聞》2004年3月25日。
;外務省發(fā)言人高島肇久則坦言,處理將以“不使事情鬧大”為原則
《報導官會見記錄》,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kaiken/hodokan/hodo0403.html#5-B。
。3月25日,小泉首相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一面主張要根據(jù)日本國內法“貼切處理”登島事件;另又強調不要讓事件處理“成為日中關系整體發(fā)展的阻礙要因”。外務省副大臣阿部正俊為確保按上述政府方針解決事態(tài),特地派外務省官員赴沖繩和中國駐日大使館,以負督查和說明情況之責
《小泉首相:處理不阻礙日中關系》,(日)《朝日新聞》(晚報)2004年3月25日。
。
ゼ于事件發(fā)生后中日部分民眾之間的情緒對立十分激昂,主要閣僚還奮起“滅火”。如小泉首相不斷借助媒體呼吁兩國民眾“要冷靜面對事態(tài)”;另對部分日本國民不滿檢察機關不起訴被捕中國人的意見,則解釋說對此“必須從大局判斷”,“不想讓對華關系進而惡化”
《牽制強硬論、早期解決想法強烈》,(日)《每日新聞》2004年3月27日。
。再如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在會見記者時,竟就如何應對連續(xù)四次強調必須“冷靜”;而對自民黨和民主黨部分國會議員提出在國會審議通過關于釣魚島領有決議案的要求,福田官房長官明確表示不予支持,還派官房副長官細田博之進行勸說,致使提出決議案一事被擱置
《日中不能無視的輿論》,(日)《朝日新聞》2004年3月26日。
。此時的海上保安廳為避免事態(tài)惡化,也強制阻止了激進政治團體“日本青年社”成員的登釣魚島活動計劃
《海上保安廳阻止政治團體出?!?,(日)《每日新聞》2004年3月26日。
。另外,自民黨政權和外交當局對這時美國方面特意表明“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尖閣諸島”的立場,為避免中方誤解為“日本是在利用第三國向中國施加壓力”,采取了不予評論而只報道事實的態(tài)度
《中國對抗議行動持默認姿態(tài)》,(日)《朝日新聞》2004年3月26日。
。經過這番努力之后,小泉內閣不顧執(zhí)政黨和反對黨中尚存強烈的反對意見
《執(zhí)政黨和反對黨對放棄起訴表示不滿》,(日)《讀賣新聞》2004年3月27日。
,于3月26日將所捕中國人均以強制離境處分送回中國。日本部分媒體將此評作小泉內閣為避免對華關系惡化而作出的“外交照顧”
《尖閣登陸者強制送回中國》,(日)《讀賣新聞》2004年3月27日。
。在登島事件處理過程中,自民黨政權雖從最初起曾試圖以司法手段解決事態(tài),但因顧及對華關系的重要性,最終還是以政治解決方式主導了事件的處理。
ニ?、緷?guī)模逆轉后的司法解決對策
ト氈菊府試圖摒棄政治解決而完全以司法手段應對釣魚島事件,實始于民主黨上臺執(zhí)政之后。2010年9月7日,因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在釣魚島海域追逐中國漁船,致使雙方船只兩度碰撞。8日日本海上保安廳以“惡劣”妨礙日方執(zhí)行公務之名逮捕中國船長,9日又將其送至沖繩縣那霸地方檢察廳石垣支部審訊。10日石垣支部為起訴作準備,正式提出延長拘押中國船長的申請。而時任國土交通相的前原誠司在會見記者時強調:“東海不存在領土問題”,表明支持以國內法處理撞船事件的立場;兩天后前原還特意視察石垣市海上保安部,稱所施對策“在法律上沒有問題”,為相關執(zhí)法部門人員助威
《國交相視察與漁船沖撞的巡視船》,http://www.47news.jp/news/2010/09/post_20100916120022.html。
。外相岡田克也認為此次中國漁船妨害日方執(zhí)行公務情節(jié)嚴重,政治解決已不適用,故而主張“應根據(jù)法律嚴肅處理”
[日] 岡田克也:《民主黨政權的課題和展望》,(日)《亞洲時報》2010年第11期。
。
ト輾降惱廡┯Χ員礱鰨撞船事件從一開始即被納入司法程序處理,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自民黨政權的處理方式。另外,自民黨政權在處理外國船只進入日本海域案件時,大多根據(jù)“外國人漁業(yè)規(guī)制法”和“領海內外國船舶航行法”等法律制度對外國船只強制檢查,對于逃走者則視為抗拒而予以逮捕;但對進入釣魚島海域的中國船只的處置,因顧及對華關系,通常僅限于令船只退出該海域為止。而這次菅內閣的應對則一反慣例,海上保安廳對中國船只也進行了強制檢查。這意味著民主黨政權幾乎改變了自民黨政權在該問題上的所有規(guī)則。
サ至9月24日,由于中方采取了一系列抗議活動和反制措施,日本檢事總長召集了有關檢察機構負責人會議,作出“因考慮日中關系”而以保留處分方式釋放船長的決定。但對于這個處置,民主黨政要均采取與己無關的異常態(tài)度,以示堅持司法解決的立場。9月底,民主黨國會議員細野豪志等由內閣官房長官仙谷由人安排訪華,與中方協(xié)議事件的善后。而當媒體報道此事后,其他主要閣僚都一再強調政府并未參與此事,以示對政治解決的輕視。正因為民主黨政權領導人固執(zhí)于這種武斷傲慢的時局觀,以致以后數(shù)次中日首腦“交談”對于化解事態(tài)均無裨益。更為嚴重的是,前原外相還在日本眾議院安全保障委員會的會議上提出:1978年鄧小平副總理提出的釣魚島主權擱置論,“日本方面并未與之達成協(xié)議”
《前原外相強調鄧小平氏的“尖閣擱置論”并未達成協(xié)議》,(日)《每日新聞》2010年10月21日。
。26日,菅內閣在內閣議決的答辯書中確認前原的發(fā)言,主張并不存在鄧小平所說的中日兩國曾有互不觸及釣魚島歸屬的“約定”
《日美外相會談要旨》,(日)《共同通信》2010年10月28日。
。這無異表明民主黨政權完全摒棄自民黨政權處理該問題時堅持的“不觸及”主權的原則。而否定1978年中日領導人曾就擱置釣魚島主權爭議達成共識的事實,雖有利于確立司法解決的前提條件,但卻等同于抽空了兩國政府就釣魚島事件進行協(xié)議和維持相互信任的政治基礎。
ノ了進而尋找不取政治解決對策的理由,民主黨政要還競相展開中國批判論。如民主黨干事長岡田批評“中國不是民主國家”;民主黨干事長代理枝野幸男則稱“法治主義在中國行不通,必須在這個大前提下與之相處”
《民主黨代理干事長稱不能期待與中國建立互信》,http://china.kyodo.co.jp/modules/fsstory/index.php?sel_lang=schinese&storyid=85942。
;前原外相指責中國政府的應對是“歇斯底里”;菅直人首相更是大言不慚:“日方的所有應對都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
《尖閣諸島中國漁船沖突事件》,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0%96%E9%96%A3%E8%AB%B8%E5%B3%B6%E5%95%8F%E9%A1%8C。
,意即與這樣的對手之間不存在以政治手段解決外交問題的基礎。但菅內閣雖在口頭上堅持所謂司法解決,但實際上卻通過積極展開對美求援外交,企求國際政治的解決手段。如9月23日和10月28日,前原外相兩次會晤希拉里國務卿,成功促使美方表明:“尖閣列島在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范圍之中”這一外交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