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暴雨中的“正能量”源遠流長
湯嘉琛媒體評論員
聽過很多道德滑坡的論調,看過很多負面新聞的喧囂,“正能量”三個字逆勢成為最新的網絡熱詞。沒有人給“正能量”下過準確定義,但很多人已經習慣給所有溫暖的、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向上的人和事,貼上“正能量”的標簽。這就好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一樣,人們希望社會能夠蓄積更多的“正能量”,進而減少“負能量”的殺傷力和生存空間。
在“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讓人十分痛心,全社會集體迸發(fā)的“正能量”更讓人印象深刻。在這場“1951年有氣象觀測以來的最大降雨”中,我們見證了一大批令人肅然起敬的救援者。這其中,既有在積水現場救助被困群眾時不幸遇難的派出所所長,也有把守著井蓋用身體作警示標志的環(huán)衛(wèi)工人;既有徒步跋涉十公里救出被山洪圍困的學生的消防隊員,也有徹夜不眠緊急疏導交通的數千交警……
這場大雨,還讓我們見證了一大批令人敬佩的好市民。有人自發(fā)組建愛心車隊前往首都機場免費運送滯留旅客,有人將自己的家或辦公室無償提供給被困者休息,有人齊心協力將廣渠門橋下被淹的車輛拖出來,有人及時通過電臺和網絡提供各處最新路況,還有人在微博接力轉發(fā)一條條求救信息……這些平日里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里親如一家,用愛心傳遞著質樸的感動和溫情,傳遞著不會被大雨澆滅的“正能量”。
這種“正能量”的本質,其實就是建設和諧社會所必需的公民精神。相較于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如今的“陌生人社會”客觀上已經讓人變得有些冷漠,但在同一場暴雨中,在同一座城市里,在同樣的災難面前,你我他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大家都在不計回報地以自己的微薄力量為社會付出,在關心自身安危的同時還記掛著他人的危難。
“正能量”的各種積極效應,只有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才能改變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才能持續(xù)地消解“負能量”對人心的侵蝕。
其實,這種集體迸發(fā)的“正能量”,我們并不陌生,在絕大多數公共事件尤其是大災大難中,我們幾乎每次都能看到類似的公民精神的閃光。這種“正能量”,我們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之后的志愿者身上見過,在溫州動車事故之后連夜排隊的獻血者身上見過,在上海膠州路大火之后的那一束束鮮花中也見過。正是這些“正能量”,讓那些身處困境的苦難者燃起了重生的希望;也正是這些“正能量”,讓很多遭受挫折的人們重拾前進的力量。
讓人多少有些遺憾的是,這些“正能量”的保鮮期似乎總不是很長。有些在暴雨中守望相助的熱心人,或許等到天氣轉晴的時候就忘了對陌生人保持善意;有些曾為受災群眾奔走呼告的志愿者,或許一離開災區(qū)就徹底忘了這片土地。在災難時刻迸發(fā)的“正能量”,有時就像一根燃燒不了太久的火柴,很快就失去了它的光亮。于是,我們的社會恢復到之前的那個社會,我們的人也還原成之前的那些人。
雖說多難可以興邦,良善社會的建立,也不可能總依賴于一些大災大難的刺激。畢竟,社會進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正能量”的各種積極效應,只有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才能改變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才能持續(xù)地消解“負能量”對人心的侵蝕。如何讓集中迸發(fā)的“正能量”如涓涓細流一樣源遠流長?最基本的一點,顯然還在于讓每個人都敢于而且樂于向別人呈獻出自己的愛心、善意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