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伯 梁德森 汪大偉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肛腸科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肛門瘙癢癥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人群發(fā)病率為1%~4%,多發(fā)于40~60歲,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1]。以肛門部皮膚劇癢為典型癥狀。大多病程長,反復發(fā)作,治療比較困難,現(xiàn)有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包括藥物內服外用,肛周頻譜照射等;及手術療法包括肛周神經(jīng)末梢切斷術,肛周皮膚切除術等。我們從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用小切口大汗腺清除術治療肛門瘙癢癥85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組85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48例,女37例,男女之比1.3∶1。年齡最小30歲,最大57歲,平均46歲。病程最長的15年,最短的半年。經(jīng)治療的全部85例患者均不伴有肛周原發(fā)性皮膚損害,屬于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繼發(fā)性肛門瘙癢不在本組治療范圍之內。
1.2 治療方法 術前1d半流食,術前清潔灌腸,術區(qū)備皮,標識肛門瘙癢范圍?;颊呷∽髠扰P位,靠床面一側下肢半伸位,上面下肢屈膝位,使肛門充分暴露。碘伏常規(guī)消毒手術野,鋪無菌洞巾,將超出所標識肛門瘙癢范圍外緣約0.5cm與肛門內緣之間的區(qū)域做皮下浸潤麻醉。取肛門后正中,與尾骨中線平行切口長約1.0cm,切開皮膚。用小彎鉗向肛門潛行分離皮膚至肛緣,其間肉柱用小組織剪剪斷。用小組織剪將分離的皮瓣內層的組織(主要為脂肪組織)剪去,切勿剪破皮膚以保持皮膚完整性,用腋臭專用刮匙搔刮皮下直至無組織刮出,此時皮瓣呈櫻桃紅色,以0.9%氯化鈉注射液加慶大霉素8萬u沖洗空腔盡可能無組織碎片殘留,擠盡空腔內殘留液體。切口不予縫合,以丁字帶加壓包扎。術后抗炎對癥治療,禁食水1d,留置肛管2d,便后常規(guī)換藥后加壓包扎。
1.3 療效標準 治愈:肛門瘙癢癥狀消失。有效:肛門瘙癢癥狀有改善。
1.4 結果 本組85例患者中,治愈75例,占88.2%,隨訪3個月至2年無復發(fā)。有效10例,占11.8%。術后并發(fā)癥:血腫形成1例 ,皮下積液2例。
肛門瘙癢癥屬肛腸科常見病?;颊咄嗖豢把?,且易復發(fā),有時經(jīng)久不愈,甚至有些患者因此而患上抑郁癥[1]。瘙癢的機理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表皮內及真皮淺層的游離神經(jīng)末梢是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受物理化學刺激后導致局部組織胺、激肽和蛋白分解酶等化學性介質的釋放。釋放的介質作用于神經(jīng)末梢引起沖動[2]。本組患者均為原發(fā)性肛門瘙癢,不伴有原發(fā)性皮膚損害,以瘙癢為主要癥狀,肛門瘙癢是一種自覺癥狀,從本組患者臨床癥狀觀察,70%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殖器,腋下等部位的瘙癢,而這些部位均是大汗腺分布區(qū)域。大汗腺又稱頂泌汗腺,主要分布于腋窩,乳暈,肛門及外陰等處,由分泌部和導管組成。其分泌部位于皮下脂肪層中,腺體為一層扁平、立方或柱狀的分泌細胞,其導管結構與小汗腺相似,但直徑約為小汗腺的10倍,大汗腺導管開口于毛囊上部皮脂腺開口上方[3]。通常肛門周圍大汗腺異常分泌可導致肛門瘙癢癥的發(fā)生[4]。因此,我們提出小切口大汗腺清除術治療肛門瘙癢癥,手術目的在于破壞肛周表皮內及真皮淺層的游離神經(jīng)末梢的同時清除肛周大汗腺組織,使局部皮膚感受器敏感性明顯降低甚至消失,又使局部汗腺分泌明顯減少,肛周的瘙癢得以治愈。術后出現(xiàn)血腫,皮下積液處理觀察提示與術后加壓包扎不徹底有關,均經(jīng)穿刺抽液仔細包扎加壓一周愈合。
本治療方法主要用于原發(fā)性肛門瘙癢癥的治療,繼發(fā)性肛門瘙癢癥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1]Chaudhry V,Bastawrous A.Idiopathic pruritus ani[J].Semin Colon Rectal Surg,2003,14:196-202.
[2]胡佰虎.大腸肛門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398.
[3]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2.
[4]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