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赫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吉林市 132000)
東晉詩人陶淵明以其卓越的才華和高尚的人格在我國文學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仕途不順使其少年壯志難以實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使其放棄了仕途之路,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人格追求。雖然回歸田園后生活貧困,但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保持高潔的情操和精神世界的充實,對生活也表現(xiàn)出了樂觀、曠達的態(tài)度,可以說,陶淵明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然的至真至美和人性的至醇至善。
東晉末期社會動蕩不安,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社會風氣日益敗壞?!罢骘L告逝,大偽斯興”。129—42歲他三次出仕與歸隱,使他越來越厭惡這個社會。他直言不諱地說明了他出仕的目的之一就是“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2自古文人多磨難,歷史經(jīng)驗告訴他:生不逢時的忠良之士不管有多大的濟世之才,都難能得到重用。在封建時代擺在知識分子前面的只有兩條路可走:或出仕或歸隱。回歸田園恰好與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一拍即合。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源于莊子,并且他的思想、生活莫不出自真率與自然。此外,陶淵明還用道家的觀點去理解儒家經(jīng)典,他汲取了儒家思想中與崇尚自然并不違背的成分。儒家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提倡“簞食瓢飲,安貧樂道”。其中,順應自然之意義被陶淵明吸收過來。因此,陶淵明“委運自然(順其自然)”的人生觀是在自己的生活體驗上融會有益思想而總結出來的。這種人生觀雖談不上崇高壯麗,但卻是經(jīng)過艱苦磨礪后的人生選擇,所以。陶淵明不愿違背自己的意愿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已”。詩人不愿意心為形役,喜歡按照本性自由地生活。主張一切順其自然以求得個人的率性自適。因此陶淵明41歲時辭官歸田,宣告詩人與黑暗勢力的徹底決裂。
一
陶淵明在自然生活中過著恬靜閑居的生活。他通過詩歌對自然做了真樸的描繪?!吧贌o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官場比為塵網(wǎng)、樊籠,使人不得自由。一個“誤”字表明作者的懊惱悔恨之情。詩人在官場中就像羈鳥、池魚依戀樹林、池塘那樣渴望回到自然,尋求自由。詩人筆下的田園,榆柳、桃李圍繞于房前,狗吠于深巷之中,雞鳴于桑樹之巔,一幅平淡和諧的田園風光。詩中洋溢著作者回歸之初的欣喜愉悅之情。
再看《飲酒》其二,陶淵明身處田園生活,內心早已脫離黑暗的官場。詩中把秋籬、南山、日夕、飛鳥組合成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表達了他在田園生活中悠然自得的心情。此中的真意也只能欲辯忘言了。字里行間反映了他不愿心為開役的主張。在其它作品中,詩人大量地描寫青松、秋菊等意象。借它們寄托懷抱,表現(xiàn)自己不為世俗所影響的高潔情操,抒發(fā)遺世獨立之情和恬淡自適之趣。陶淵明描寫山水田園風光并未采用華麗的詞藻加以渲染,但讀起來卻平和閑靜,富有至善盡美之感。這其中融合了詩人平靜、純潔的情感和恬靜的心情。詩人之所以把田園風光描寫得如此純潔、恬淡,就是要以田園的真與美來襯托官場的假與丑,以田園生活的淳樸寧靜來襯托官場的黑暗與污穢。
二
陶淵明作為一名隱士,并不像人們想象那樣在遠離人世的高山密林中安身立命,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完全陶醉在田園美景之中,在田園生活中盡情的享受生活的樂趣。詩人主張躬耕自資,親自參加生產(chǎn)勞動,而且他認為只有進行農(nóng)事才能做到返樸歸真,保持自身道德的完美。即“傲然自足,抱樸含真”。在他看來,人不應該消極地順應自然,而應在積極的現(xiàn)實生活中把握自然之道,躬耕壟畝。對于當時他的處境來說,就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是順應客觀規(guī)律的。在《庚戎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中,他寫道:“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何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痹娙苏J為人生歸趣有常道,而原以勤勞謀求衣食為其開端。這既是生活的一個目的,又不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和法則。在雞鳴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中,一切活動都是自由的,這才是詩人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因而他才能在艱辛的勞動中感受到一份滿足和愉悅,決心“長如此”了。
另外,由于陶淵明親自參加勞動,而且是真心實意地投入其中,所以,他筆下的勞動生活和一般以欣賞勞動為目的的詩篇截然不同,他展示的是一幅天然渾成的勞動畫卷,樸實而真實,豐厚而飽滿。正如此,在《歸田園居》其三中,我們看不到一個歸隱詩人的形象,而看到的是一位農(nóng)民在田園中辛勤的勞作,且體會著勞動的樂趣和擺脫世俗束縛的喜悅之情,這種感情非常真實感人。在勞動中詩人與農(nóng)民結下了濃厚的友誼,也被農(nóng)民身上淳樸善良的品德所感染。如《歸田園居》其二:“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始春懷古田舍》“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飲酒》“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詩人與農(nóng)民友好往來,話家常,談農(nóng)事,相互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與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相比較,更令陶淵明感慨萬千。由此他更加珍愛這份純樸的人間至情。
三
在對待貧窮與富有這個問題上,陶淵明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而非物質生活的奢華。在歸隱之后由于自然災害而導致他生活的貧困。“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3“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4“饑來驅我去,不知競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5句句實情,聲聲催淚,人間之苦寫到極致。但是,我們在慨嘆詩人貧困生活時,卻感受不到詩人的抱怨、憤恨之情,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像他這樣一位被生活逼到淪為乞食境地的詩人,卻能心平氣和的加以客觀描述,把乞食之心態(tài)窘象刻劃得惟妙惟肖。這是何等平淡的心態(tài),又是何等平淡的手法。讀這首詩,我們感到詩人仿佛在和讀者話家常,語氣平靜舒緩,決不是在發(fā)牢騷,訴不平。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陶淵明在看是身處逆境還能夠心安理得呢?這就是一位“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鄉(xiāng)里小人”的正人君子為黑暗現(xiàn)實所付出的代價。詩人不肯降志從俗,為了一時的富足生活而去違背自己的意愿“纖轡執(zhí)可學,違已詎非迷!”寧可固守貧困也決不與黑暗現(xiàn)實同流合污。他鄙視那些為追求功名利祿而喪失人格的人。在他看來“皆乎身后名,于我若浮云”。“哀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飲酒》)“營已良有極,過足非所嘆”(《和郭主簿》)。可見之對榮華富貴有著清醒的認識,這種認識是超越世俗的:貧困和富有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處在彼此交替更換過程中的。營謀生活是有限度的,過分地追求并非作者本原。由此可進一步體會到,詩人那種不求奢華享受,不慕榮華富貴,只求物質儉樸、鄉(xiāng)情醇厚、精神生活充實的性格,都是陶淵明“委運自然”的人生觀的體現(xiàn)。
四
對待生死,陶淵明也保持著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他說:“存生不可言,畏生每苦拙。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他從考察歷史得出結論:死是不可抗拒的,任何人也不例外。又說:“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不死復不老,萬歲如平常?!?他從經(jīng)驗中證實,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賢誰能免?”(《與嚴子儼等疏》)。他認定自己也難免一死“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因此他對古往今來的人不論“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認為都是“斯甚或焉”。7詩人認為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是“縱浪大化,委運自然”,世間沒有長生不死的神仙,飲酒服藥也不可能成仙。這種樂觀曠達的態(tài)度,正表現(xiàn)了一個唯物主義者置生死于度外的開闊胸襟和精神。與那些受挫后便萎靡不振、放浪形骸,乞求羽化登仙以求不死的士大夫們相比,這種思想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反映出陶淵明在世界觀修養(yǎng)上的獨到之處。
綜上,陶淵明的委運自然的人生觀,是經(jīng)過人生歲月的痛苦煎熬、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千錘百煉所贏得的人生哲理,是在對貧富、貴賤、生死等問題深入思考后形成的。他的人生觀并不是消極等待和無所作為的頹廢的人生觀。他所消極的只是困擾人生的私欲,是那些被人們所拼死搶奪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他的歸隱也不是逃避現(xiàn)實,這一點從他歸隱后的生活中就能體現(xiàn)出來。同樣,他的淡泊曠達并不是心如死灰,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在追求質樸、真誠的人生。他能夠出污泥而不染,視榮華如草芥,即使家遭火災,草屋化為灰燼,他的“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的偉大人格又一次在大火中經(jīng)受住了考驗。只有當他意識到自己生不逢時才最后回到田園中去。這哪里是逃避,這是一曲獨特的偉大人格的頌歌。
陶淵明的人生道路與人生觀給身處逆境的憂患者以明智的啟迪和茅塞頓開的快慰,給心灰意懶的沉淪者以道德的震撼和心靈的凈化。陶淵明雖沒有灑血疆場、豐功偉績的建樹,但是他那質樸天然的稟性,不慕榮利、樂觀曠達的偉大人格,不是象深山幽蘭一樣永世留芳嗎?
注釋:
(1)《感士不遇賦》
(2)《歸去來兮辭》
(3)《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4)《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5)《乞食》
(6)(7)《讀山海經(jīng)》
[1]朱東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游國恩.中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6]林麗珠.陶淵明的美學思想及其淵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2,(8).
[7]常昭.陶淵明詩歌總體風格新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3,(1).
[8]黃亞卓.陶淵明詩歌“真”的美學蘊味[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5,(2).
[9]趙治中.陶淵明自然思想初探[J].綏化師專學報,1993,(1).
[10]劉琦.陶淵明詩選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