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治
(海門市四甲中學 江蘇 海門 226141)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高中化學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fā)揮化學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課程改革不僅在課程理念、內容和結構方面的變革,而且體現在課程文化的重構,應實現“由技術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根本性轉變。因為“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人文要有科學的基礎與科學的精髓;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科學要有人文的精神與人文的內涵?!碑斚碌慕逃龖囉^念仍然根深蒂固,學科知識的教學充斥整個課堂,課堂教學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解題應試的機器”,忽視了人的多種需要、整體人格的成長和生命價值關懷。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找準切入點進行人文精神的融入,構建生命化課堂,理應成為我們必須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傅鷹說過:“一門科學的歷史是那門科學最寶貴的一部分。科學只能給我們知識,而歷史卻能給我們智慧?!碑斍埃捎趯Α敖虒W質量是學校發(fā)展的生命線”的誤讀,課堂教學直指高考,片面追求升學率,完全忽視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需要,與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宗旨背道而馳。對蘊含著豐富人文精神的化學史不聞不問,有時僅成為公開課的“點綴”,或僅僅發(fā)揮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的單一功能,甚至由于沒有挖掘史料的真正的內涵,造成學生對化學誤解,導致知識能力的發(fā)展和情感價值觀的剝離。所以在化學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化學史,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以史為鑒、以史明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激勵學生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品質,同時增強民族的責任感。例如:通過以學習侯德榜制堿原理等知識為契機,介紹他在艱苦條件下的不懈努力和拳拳愛國之心,以此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反思與探討人生的價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激發(fā)他們獻身科學的熱情和愛國的高尚情操。
資源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每個人應該樹立危機意識,學會節(jié)約資源,保護資源。例如,在選“金屬的腐蝕與防護”教學時首先讓學習小組充分利用各種途徑收集相關的信息和數據,了解金屬腐蝕的現狀和危害,激發(fā)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金屬腐蝕原因的欲望,從而掌握金屬腐蝕的本質和金屬防護的方法。通過“分析現狀——實驗探究——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不僅讓學生在自我主動建構中很好地完成知識性教學目標,而且實現了在學習過程中樹立起自覺節(jié)約資源和能源意識的情感目標。
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20 世紀以來全球的環(huán)境污染日趨嚴重。溫室效應、南極臭氧空洞、酸雨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環(huán)境問題。通過與此內容有關的錄像與視頻的播放,使學生深切體會到環(huán)境污染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破壞生態(tài)平衡,影響全球氣候。例如我們請環(huán)衛(wèi)公司科技人員來我校進行垃圾分類與處理的講座,每年結合世界環(huán)境日的主題開展班級小報的評比等活動,加強和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意大利思想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可見,教育的起點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點。譬如在必修1 進行“氨氣的性質”教學時可以結合氨氣的性質,討論假如你正處在液氨泄漏的現場,你將如何去做? 請學生總結逃生的方法:除撥打110或119 報警救助外,還可以通過閉眼、戴眼罩、防毒面具(刺激性氣味氣體),低頭彎腰、低處跑(比空氣密度小),披棉被、穿棉衣(液氨汽化時吸收大量熱),捂濕毛巾噴水(極易溶于水),捂濕毛巾噴酸(氨水溶液顯堿性)等方法自救。在選修1《化學與生活》模塊中通過“正確使用藥物”的學習,正確認識到藥物,同時引導學生拒絕毒品和如何防范“被吸毒”,提高自身的生命質量。
化學是一門從分子、原子或離子等層次上來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能、相互變化以及變化過程中能量關系的自然學科?;瘜W學科自身就含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如物質和運動的觀點、矛盾的對立統一、質量互變等哲學思想和觀點。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引導學生以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去分析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失電子、化合價升降等概念的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抽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繼而使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
傳統的化學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為主的單向接受過程,評價方式重結果輕過程,輕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個性心理特征,不能著眼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的自然科學。應充分認識化學的學科特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改變學習方式,在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規(guī)范意識、個人責任感、團結協作精神。所以我們在化學教學要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動手、主動探究的情境,在問題的驅動下,提供適當的“支點”或“先行組織者”,讓學生在獲取探究成功喜悅的同時,也獲得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使他們能在以后遇到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生活、科技中的問題時,能有正確解決問題的思路,甚至能養(yǎng)成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達到落實化學新課程改革的宗旨。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學生要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逐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被瘜W與生產、生活以及科技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新課程倡導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如在化學必修1 進行“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學時不僅僅是完成知識目標,更重要是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和教材中的彩圖和科學視野欄目,通過放映錄像、學生自己搜集有關的實物或照片、在課堂上展示交流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充分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非金屬材料和信息技術等領域,在健康、建筑、通信、光電技術和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產生對化學學科的價值認同,消除對化學的誤解與疏離,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更要求我們將來在處理毒品、化學武器、臭氧層空洞、光化學煙霧等復雜社會問題時,能科學運用化學知識權衡利弊、理性思考、準確判斷,做出恰當地選擇和處理。
總之,科學是教育的基石,人文是教育的靈魂,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應該辯證統一、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因此化學是充滿人文精神的顯性課程,是師生生命展示、發(fā)展和超越的場所,是提升師生生命價值的平臺。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具體、可操作的途徑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潤澤學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