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宇 林為民 趙 武 石 鵬 傅忠國 楊宗善
解放軍第451醫(yī)院名老中醫(yī)工作室 (西安 710054)
楊宗善主任醫(yī)師系陜西省名老中醫(yī)之一,對慢性腎炎的中醫(yī)治療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在蛋白尿的辨證治療上略有心得,筆者有幸跟隨其多年,受益匪淺,現(xiàn)介紹如下。
蛋白尿是慢性腎炎的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蛋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屬祖國醫(yī)學“精微物質”范疇,宜藏而不宜泄。蛋白尿的產(chǎn)生與腎脾兩臟密切相關。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元陽;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統(tǒng)攝而升清。若因各種病因作用于脾腎,致使腎封藏失司,固攝無權,精微下泄;脾虛不能升清降濁,清氣不升反下注,形成蛋白尿?,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蛋白尿不僅反映腎小球損傷,也可引起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損傷,是導致腎臟病變進展的主要因素[1]。任何治療能使蛋白尿減少,甚至消失,都有利于減慢腎臟疾病的進展甚至獲愈,應予重視。楊老感到應用“標本理論”辨治腎炎較為方便運用。“病有標本,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忘行?!薄端貑枴吮静髡摗钒礃吮菊摰脑瓌t,致成腎炎的主因,誘因應屬于標?;颊唧w質臟腑、陰陽氣血盛衰屬于本?,F(xiàn)就以標本順序分述如下。
1 治標方面 1.1 從風論治 《素問·風論篇》曰:“風者,百病之長也”,又說“風邪善行而數(shù)變”。是說風邪致病不僅在六淫之先,而且可與其它外邪相兼為病,如風寒、風熱、風濕等,可使病情復雜化[2]。就如腎炎,風邪既是本病的原發(fā)因素,又是病程中再感風邪使病情復發(fā)加重的誘發(fā)因素,而且反復外感風邪,由表入里,深伏入絡,腎絡受損,不僅出現(xiàn)蛋白尿,而且使蛋白尿持續(xù)難以速愈。臨床表現(xiàn):先見眼瞼及顏面浮腫,然后迅速波及全身,肢節(jié)酸重,小便不利,尿泡沫多。若見惡風寒,鼻塞,咳嗽,苔薄白,脈浮而緊的風寒證,或咽部紅腫疼痛,發(fā)熱咳嗽,舌紅苔黃,浮數(shù)者為風熱證。治法:宣肺解表,利水消腫。方藥:偏于風寒者,方選杏蘇散合五皮飲加減(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陳皮、生姜皮、蘇葉、杏仁、前胡等);偏于風熱者,方選銀翹散合五皮飲加減(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陳皮、冬瓜皮、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野菊花、玄參、蟬蛻、桑葉、赤小豆等)。
1.2 從濕熱論治 由于慢性腎炎蛋白尿病程長,易導致脾腎兩虛。脾虛不能升清,精微下注或脾不化濕,日久則體內濕濁內生;加之腎氣虛衰不能溫煦脾土,致脾虛濕盛,濕邪困脾,健運失常,濕濁留滯三焦。內蘊之濕積久,久則化熱,濕熱互結,中侵傷脾,下注傷腎。脾失健運,升降失常,腎失封藏,開闔失司。升降開闔失常,當藏不藏,當升不升,精微不攝而漏出,加重蛋白尿癥狀。濕熱之邪,重濁粘膩,纏綿難除,往往貫穿腎炎蛋白尿之始終。因此有“沒有濕熱就沒有慢性腎炎”之說。臨床表現(xiàn):心煩,腹脹痞滿,納食呆滯,口渴不欲飲,尿少,大便稀溏,神疲氣怯,女子帶下增多,或面腫足腫,小便短赤或有澀痛感,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細滑數(shù)等,或舌質紅,苔薄黃,脈沉細。治法:祛濕清熱。方劑:三仁湯、黃芩滑石湯、胃苓湯、防己黃芪湯。藥物:茯苓皮、法半夏、陳皮、防己、玉米須、白茅根、薏苡仁、土茯苓、黃芪、白術、蒼術、黃柏、蒲公英、滑石、生甘草、白花蛇舌草、石韋等。加減:濕熱易傷腎絡,尿紅細胞多者,加側柏葉、大薊、小薊、茜草、仙鶴草;濕熱兼毒者如咽腫痛,皮膚瘡瘍濕疹,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馬齒莧、黃連、蟬衣、白蒺藜等。
1.3 從瘀論治 中醫(yī)學認為 “病久留瘀”,“瘀久入絡”。瘀血內阻加重脾腎兩虛。腎虛封藏失司,脾虛統(tǒng)攝失常,不能固攝經(jīng)血,或離經(jīng)或血行緩慢而發(fā)為瘀血。瘀血阻滯腎絡,精氣不能流暢,壅而外溢,精微下泄,形成蛋白尿甚至呈現(xiàn)頑固性蛋白尿[3]。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凝血是腎小球腎炎病變形成的重要因素,纖維蛋白沉積是血凝的后果,也是腎小球纖維化、萎縮的前奏。活血化瘀藥能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促纖溶,改善腎血流量,減少纖維蛋白原在腎小球基底膜的沉積,降尿蛋白,促使一些病理過程逆轉。因此,活血化瘀之法應貫穿治療的全過程。臨床表現(xiàn):面色晦黯、皮膚瘀斑、腰部刺痛不移、浮腫、小便不利、舌質紫黯或瘀點、脈沉澀等。治法:活血化瘀。方劑:益腎活血湯(經(jīng)驗方)、當歸芍藥散、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物: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丹參、紅花、赤芍、桃仁、當歸、川芎、黃芪、益母草、水蛭等。
2 治本方面 2.1 從脾論治 脾為后天之本,升清降濁、主統(tǒng)攝,運化水濕。腎中精氣需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yǎng),才能維持其封藏之職。若脾氣虛弱,腎失后天滋養(yǎng),腎失固攝封藏。臨床表現(xiàn):面色萎黃、少食納差、四肢倦怠,或浮腫,大便溏散、舌質淡胖、脈緩無力等脾虛癥狀。治法:健脾助運。方劑: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物: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橘紅、法半夏、薏苡仁、芡實、懷山藥。加減:若腹脹痞滿,方用香砂六君子加減;若腹脹下墜,小便頻數(shù),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2.2 從腎論冶 腎為先天之本,主氣化,主水道,主藏精。人體水液運行至下焦,在腎的氣化蒸騰作用下,清者經(jīng)三焦上升于肺,清者由肺宣發(fā)輸布全身;濁者下注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尿液本為廢水,不應混有精微。蛋白尿是腎氣蒸化水液、分清泌濁和腎氣失固功能紊亂的結果。腎為陰陽之根,故腎病分有陰陽之別。
2.2.1 腎陽虛:臨床表現(xiàn):腰膝酸軟,畏寒怕冷,活動后略能減輕,喜暖喜溫,多有水腫,納少便溏,尿濁,面色白少華,容易感冒,舌質偏暗,苔薄白,脈兩寸尺弱。治法:溫補腎陽。方劑:右歸飲、金匱腎氣丸。藥物:黃芪、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仙靈脾、金櫻子、芡實、炒白術、車前子、鹿銜草。
2.2.2 腎陰虛:臨床表現(xiàn):五心煩熱,腰膝酸痛,活動后加重,口干咽燥,尿濁,尿血,大便秘結,肌肉瞤動,舌質瘦紅,或有裂紋,苔黃,脈弦細偏數(shù)。治法:滋補腎陰:方劑:左歸飲、二至地黃湯。藥物: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白芍、女貞子、旱蓮草、豬苓、黃柏、丹皮、石韋。
2.2.3 腎氣虛:腎虛而無明顯寒熱之象,如腰膝酸軟、夜尿增多、尿后余瀝、小便清長等。治宜益氣固腎,方用參芪地黃湯加減。
2.2.4 腎陰陽俱虛:既有陰虛見癥,又有陽虛見癥,腰膝酸軟,怕冷又怕熱,形寒肢冷,五心煩熱,時有水腫,尿濁不清,有時尿血,食欲時好時差,大便時干時溏,舌暗紅,苔黃白相兼,脈細弱。治法:溫陽滋陰,陰陽雙補。方藥:參照以上方藥加減,可合入龜鹿二仙膠等。
3 體 會 3.1 多屬本虛標實 虛實并見,寒熱錯雜同時并見的復雜情況。在立法處方時,要標本同治,補瀉兼施,寒熱并用,分清主次靈活權變[4]。
3.2 病程長 治療療程長,病情穩(wěn)定且輕者,宜在門診治療。我們在遵照上述治療原則下,本虛方面選用人工冬蟲夏草菌絲制劑,如金水寶、至靈、百令膠囊,黃芪口服液、人參北芪片等:標實方面根據(jù)證型病情的不同,選用如正清風痛寧片、雷公藤多甙片,黃葵膠囊(但必須了解其毒副作用)、脈血康,腎血康、益脈康,蚓激酶等,選擇服用,常獲得滿意療效。
[1]錢桐蓀.腎臟病學[M].華夏出版社,2001:44-47.
[2]陸乾人,周慶華,顧翔華,等.試論腎小球腎炎從風而論[J].陜西中醫(yī),2009,30(9):1184-1186.
[3]張愛軍,朱葉珊.慢性腎炎蛋白尿中醫(yī)證治淺析[J].陜西中醫(yī),2011,32(4):507-508.
[4]王 怡,韓世盛.蛋白尿的中醫(yī)證治[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臟病雜志,2010,11(5):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