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上班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辦公室,泡上一壺香茗,一天的工作又開始了。
博物館的通訊員送來一封信,打開一看,又是喜愛印章收藏的朋友求鑒印章,粗劣的玉石雕成覆斗型,印石涂得臟乎乎的,看來有幾分“古老”。攤平印蛻,我不禁啞然失笑,印文別別扭扭地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哈!又是一方“傳國璽”。眼前的這方假印使我的思緒又回到了2000多年前,回想起千古一帝的千古一印,秦始皇傳國璽的傳奇經歷如電影一樣浮現(xiàn)在我的腦中。
傳說傳國璽是用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制成。和氏璧原是楚國的鎮(zhèn)國之寶。楚威王時(公元前399-前329年),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和氏璧被獎給了他。然而事隔不久,和氏璧不翼而飛。幾十年后,趙惠文王(公元前298-前266年)輾轉得到了它。秦昭王聞聽大喜,聲稱愿以十五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價值連城”的成語由是而出。趙王知道秦國得罪不起,硬著頭皮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以璧易城。然而秦王欲得壁而不與趙城,幸虧藺相如的機智和以死抗爭,終得以“完璧歸趙”。
公元前228年,秦王贏政終于實現(xiàn)了先君的夢想,兵踐趙都邯鄲,天下共寶和氏璧終落秦人之手。秦王嬴政大喜過望,特別將和氏璧磨去,令李斯精心篆寫“受命于天,既壽永昌”8字,刻成傳國璽。然后手捧著寄托著他所有美好理想的傳國璽,躊躇滿志地登上了始皇帝的寶座。從此傳國璽代替了夏鼎成為國家的神圣象征,也成了統(tǒng)治者不惜一切手段攫取的首要目標。
由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短短15年,秦朝就伴隨著統(tǒng)治者“傳之萬世,以致無窮”的憧憬灰飛煙滅了。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軍殺奔關中,已至灞上(今陜西西安市東南)。剛當了46天皇帝的子嬰只好以繩系頸,乘素車白馬,捧著御璽符節(jié),匍匐在咸陽軹道之旁,向起義軍投降了。
從此傳國璽在漢宮代代相傳了200多年。西漢末,老謀深算的王莽露出了猙獰的牙齒。當時孺子劉嬰年幼未立,傳國璽藏于長樂宮太后處。王莽派人去要,太后大罵來者,拒絕交璽。最后,被逼無奈,高舉傳國璽擲于地上,將傳國璽一角磕壞。王莽得到傳國璽樂不可支,小心翼翼地用金子將磕掉的玉璽一角補齊。
可惜傳國璽的神威也沒能保證忘乎所以的王莽江山永固。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殺,傳國璽為禁衛(wèi)軍將領校尉公賓所得。公賓到宛(今河南南陽)將傳國璽獻于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公元25年春,赤眉軍在鄭(即陜西華縣)擁立漢室后裔、15歲的牧童劉盆子為皇帝。9月攻入長安,劉玄投降,不久即被絞殺。傳國璽也隨之到了劉盆子手中。兩年后,劉盆子兵敗宜陽(在今河南?。瑐鲊t再易東漢光武帝劉秀之手。社會的安定,總算使傳國璽的日子好過了約170年,在東漢大內和平流傳1l主。
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177年),袁紹等率兵宮,誅殺宦官以清君側。段圭等挾持皇帝倉皇出宮,兵荒馬亂中,傳國璽也不知弄到哪里去了。
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攻入洛陽。士卒見宮中一井,每日清晨有五彩祥云環(huán)繞。下井探視,竟然是丟失已久的傳國璽。孫堅視如生命,秘藏于妻吳氏處。后事聞于袁術,袁術乃拘孫堅之妻,強奪傳國璽。袁術死后,忠心耿耿的荊州刺史徐璆得知漢獻帝在許昌曹操處,便風塵仆仆,奉璽歸漢。
公元220年,已不滿足父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丕硬讓漢獻帝將帝位禪讓給了他。傳國璽只好再次易主,曹氏并在傳國璽肩部用隸書鄭重刻下“大魏受漢傳國璽”。45年后,歷史又一次輪回。司馬炎也毫不客氣地讓曹丕的子孫嘗了一下“禪讓”的滋味,代魏稱晉武帝,并效曹丕故事,心安理得地笑納了傳國璽。
公元331年,前趙劉聰俘獲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再得傳國璽,并在璽側鐫刻“天命石氏”,奉如神明。
公元350年,璽傳冉魏。后以冉魏乞求東晉軍事支援,傳國璽為東晉將領設計騙得,并以三百精騎連夜護送過江,送達東晉首都建康(今南京)。后南朝江山頻頻易主,宋、齊、梁、陳,傳國璽照例在刀光劍影中,你爭我奪,四易主人。
公元589年,隋滅陳而有傳國璽。隋末農民大起義中,蕭后與太子正道懷傳國璽投奔北方突厥。
唐代天下復歸升平,心胸寬廣的唐太宗李世民卻以寶璽未獲而深感自己“名不正,言不順”,寢食難安。無奈中,只好仿照傳國璽自刻“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以自慰。也許是他的真誠感動了上帝,貞觀四年(630),突然“璽”從天降,蕭后與太子正道帶著傳國璽從突厥南返大唐。此后傳國璽又在唐朝安傳19帝200余年。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璽為所據(jù)。后唐莊宗李存勖(923-926年)定亂,璽又入于后唐。傳至后唐末帝李從珂,國家頹敗。936年,沙陀人石敬塘勾結契丹貴族兵臨城下,無力回天的末帝抱定玉碎決心,懷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從此以后,這方“世界最著名的國璽”(《不列顛百科全書》語)又一次沒有了下落。
宋代哲宗時(1086-1100),農民段義掘地而得玉璽一方,獻于朝廷。經尚書禮部、御史臺、學士院、秘書省的碩儒重臣縝密鑒定,印文與李斯篆傳國璽毫發(fā)不差,“非漢以后所能作”,于是傳國璽又一次神秘地重返人間。北宋末,宋徽宗、欽宗被金人俘虜,傳國璽也隨之被掠往北方。
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卒,傳位皇太孫鐵穆耳。恰在此時有人求售一方玉璽。御史中丞崔彧見之,反復驗看,確認為失傳已久的傳國璽。遂重金購下,獻于皇太妃,并上書賀曰:今皇帝正位之時,傳國璽應期而出,實為天賜符瑞。然而傳國璽在元朝流傳8代皇帝后,元朝的末代皇帝又一次犯了濫用“神授君權”的痼疾。于是,周期性的震蕩再一次使空前龐大的元帝國土崩瓦解。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大軍在名將徐達的指揮下,一路摧枯拉朽,直搗元大都(今北京)。7月22日,元順帝棄大都北遁。傳國璽在歷經沉浮、有序流傳約1500年后,最終厭倦了皇權的腐朽與欺詐,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清代仍有一些官吏為討好皇帝而“不屈不撓”地創(chuàng)造傳國璽以進獻。如乾隆三年,江南總督高斌即進貢一方玉色黝黑的“古老”傳國璽,其文亦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乾隆一看便知是“前代好事者仿刻”,但也笑而納之?,F(xiàn)仍存于故宮博物院。
也許傳國璽太重要太著名了,在神秘的光環(huán)下,關于它的傳說各式各樣。如關于它的質地,有人說是用和氏璧做成,也有人說是用陜西藍田產的藍田玉制成。明代宋應星在他的《天工開物》中則認為:所謂藍田,即蔥嶺出玉之別名,后人誤以為西安之藍田。我們已經很難對傳國璽的每一則史料逐一甄別,還其本來面目了。
那么傳國璽到底是什么樣子呢?史書記載,它約4寸見方,螭(chi)虎鈕。印文為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8字。關于它的印文,從宋代起,金石書中即有摹本。如成書于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的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中就有三種傳本。璽約10厘米見方,鳥蟲篆,與尋常秦百官印相去很遠。秦官印多2.2厘米見方,用摹印篆,傳世秦官印與近出土之大量秦封泥是一致的。如今秦漢鳥蟲篆印傳世數(shù)百,皆為私印,而無官印。秦漢鳥蟲篆綢繆盤曲、美術工藝化的特點十分難識,與官印莊重規(guī)矩的要求有一定距離。而且宋摹本的鳥蟲書篆法與秦漢鳥蟲篆區(qū)別也很大,時代風格甚晚,應為有摹古之癖的宋人臆造。所以,印學家對這些所謂傳國璽的摹本皆持否定態(tài)度,連宋代薛尚功在其書中摹錄時也實事求是記云:“疑以傳疑?!辈贿^也應指出帶有一定象征意義的傳國璽與通常的秦官印有所不同是完全可能的。
也許印史上無與倫比的第一重寶傳國璽將永遠是一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