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意圖:因班級周圍綠化的關系,班級戶外小場地成為螞蟻、毛毛蟲、蝸牛、小鳥等昆蟲和動物們經(jīng)常光顧的樂園,在這塊充滿勃勃生機的樂園也成為孩子學習觀察與探索自然的平臺。一次晨間活動,一只毛毛蟲“闖入”孩子們的活動場地。孩子們好奇地圍成一圈,猜測著毛毛蟲是從哪來的?它們吃什么東西?長大后又會變成什么?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關注點后,我根據(jù)《新綱要》的指導精神——讓孩子們對身邊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時,能擁有一份探索自然事物的動力,也能促進孩子對自己成長的一次觸動——所以我們以借助課件的形式設計關于毛毛蟲變蝴蝶的活動,通過幼兒自己的觀察、肢體動作地表現(xiàn),使幼兒在活動中初步學習探索的本領。反思:
小班幼兒思維能力發(fā)展還不成熟,身邊事物一點小變化都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根據(jù)《綱要》精神,我從幼兒的興趣入手,針對幼兒的好奇心理設計了這個教育活動?!睹x變蝴蝶》原是一次科學知識成份非常強的活動,它需要讓孩子們理解毛毛蟲從卵—幼蟲(毛毛蟲)—蛹—成蟲(蝴蝶)的轉(zhuǎn)變過程。但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單純地依賴于課件是達不到不目的。所以我將毛毛蟲的轉(zhuǎn)變過程創(chuàng)編成一個通俗易懂又富有童趣的故事,并在科學活動的基礎上,運用表演游戲的方式幫助幼兒鞏固對毛毛蟲轉(zhuǎn)變成蝴蝶的認識。同時結(jié)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延伸的健康、數(shù)學等領域課程。雖然只是一兩句話引入,但相信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獲益匪淺。在這次活動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存在不足,比如在鼓勵幼兒用肢體表現(xiàn)毛毛蟲轉(zhuǎn)變蝴蝶時,幼兒動作過于拘謹,不能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幼兒表演游戲后結(jié)束太草率,大部分幼兒才剛剛體驗到游戲的快樂時,就被停止下來,沒能滿足幼兒繼續(xù)表演的欲望,所以建議讓幼兒多表演兩次。附:自編故事
毛毛蟲變蝴蝶
在一片美麗的花園里,有一只可愛的蟲寶寶出生了。小毛毛蟲肚子餓了,(師:“小毛毛蟲餓了,得干嘛呀?”幼:“得吃東西?!薄皩?小毛毛蟲也是這么做了”)它不挑食,天天吃著有營養(yǎng)的葉子,吃呀吃呀,就長成了大毛毛蟲。(師:“找葉子吃可是很辛苦了,毛毛累了想休息一下怎么辦?”幼兒:“……”師:“毛毛蟲可厲害了,它會吐絲哦”)它吐呀吐呀!蓋好一座叫“繭”的白色小房子后,它累極了!躺在小房子里靜靜地休息了。幾天以后,它醒了過來,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有力氣了。(師:“哇!有睡覺就是不一樣,你們有沒有睡覺”。幼:“有?!睅煟骸八X能讓我們怎么樣?”師:“是的,長大是一件快樂的事”)聽!它在繭里動得很厲害,(師:“它想干什么?是大毛毛蟲要出來嗎?”)它用自己的嘴巴將這座叫“繭”的小房子咬破。用盡全身的力氣把小房子蛻掉?,F(xiàn)在它變成的一只美麗的蝴蝶在花園里愉快地飛來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