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晴天走在樹陰下時,你有沒有注意過地上斑駁的光影?如果你細(xì)心看過,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光斑幾乎都是圓形的,就像灑落一地的晶瑩的玻璃球,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煞是好看。
作家雷抒雁曾在《陽光》一文中生動地寫道:可以通過綠色的葉子和黑色的枝干,看到太陽的羽毛,那些明亮的羽毛是那樣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那是力量的輻射物,正因為如此,才能穿透密密的葉的禁錮,才能照徹深深的樹的峽谷。那光,亮閃閃,如同水從樹頂上澆瀉下來。
可是同學(xué)們想過沒有:樹葉枝丫明顯是不規(guī)則形狀的,為何地面上的光斑卻是圓形的?
這個現(xiàn)象就是小孔成像原理在自然界最典型的呈現(xiàn)。在自然科學(xué)課上,老師會告訴我們: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屏幕與物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我們把這樣的現(xiàn)象叫小孔成像。
在小孔成像中,屏幕上形成的影像形狀與小孔形狀無關(guān),與發(fā)光物體有關(guān)。因為太陽是圓的,所以它透過樹葉縫隙落到地上的像也是圓的。
不可思議的是,這么偉大的科學(xué)原理,在大約兩千五百年前,就被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了。
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杰出的科學(xué)家,在《墨子》一書的《墨經(jīng)》部分,有諸多內(nèi)容涉及物理、幾何等學(xué)科,其中就有關(guān)于小孔成像的記載:
“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景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p>
“到”古文通“倒”,“在午有端”指光線的交叉點,即小孔。“與”指小孔的位置到投影的距離。光線像箭一樣直線傳播,從下方來的光線通過小孔成像于上方,從上方來的光線成像于下方。
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有日食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個簡單有趣的觀測游戲:
在一張不透光的厚紙上,用針扎一些直徑小于1毫米的小孔,對向太陽,在厚紙的后面,用一張白紙作“屏幕”(用手也可以),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許多太陽像了。